这些清明民俗缘出齐鲁

清明时节,桃红柳绿,万物复苏,人们踏青赏春、放风筝、戴柳插柳、荡秋千,其乐融融。这些民俗游艺活动有的是源于山东,有的是山东先贤所发明。
墨子、鲁班是风筝的始祖
    风筝,古时称“鸢”,当时为木材所造,发明者为墨子。墨子为滕国(今山东滕州)人,古代思想家、科学家。《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 ”墨子的学生、鲁国工匠鲁班在墨子设计的基础上,又进行创新和发展。 《墨子·鲁问》记载,鲁班把竹子劈开削光滑,用火烤弯曲,做成了喜鹊的样子,称为 “木鹊”,在空中飞翔达三天之久。这些都是风筝的最早 “版本”,可以说是风筝的源头。风筝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齐桓公将秋千传入中原
    秋千最早称之为 “千秋”,传说为春秋时代生活在燕山一带的山戎游牧民族所创,开始仅是一根绳子,双手抓绳而荡。公元前664年,齐桓公兴兵救燕讨伐山戎,将“千秋”带回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并完善成一种游戏,后传入中原,成为清明节的民间游戏。汉武帝时因为它与 “千秋万寿”祝寿词冲突,为了避讳,将“千秋”两字倒换为“秋千”。
    在山东胶东一带还有两种特殊的秋千:一是旋转式秋千,先在地上栽一木桩,桩上放一转盘,绕转盘系麻绳四对,搁置木板,戏者坐于木板上,用脚蹬地产生动力使之旋转起来,停飞自动。二是纺车式秋千,此种秋千因形似纺车而得名,两端各坐一人,旁边有人助动,旋转如风车一般。
    桓公放春,三月观于野
    《管子·小问》曰:“桓公放春,三月观于野。 ”春秋时政治家管仲的这篇散文记述了齐桓公三月踏青,在田野里游赏的情景。可见春日踏青齐桓公即为之。
    鲁南有 “清明踏了青,不患脚疼病”的俗语。清明节,是妇女最快乐的日子,她们身着盛装,相约踏青野外,其乐融融。民间有歌谣曰:“一踏青,二踏红,三踏小脚不害疼”;“爹也好,娘也好,就是不许到外跑,清明起得早,满眼青色看个饱。 ” 郑学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