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靖宇妻儿:妻苦等至死,儿女与父失联25年后在纪念馆见他头颅
“在长白山区,我就着雪把棉花放进嘴里,却发现咽不下去”
上面这句话是杨靖宇将军的孙子马继民,在接受采访时说的一句话。他从来没有见过爷爷,只是从小听着爷爷的事长大。有一次他在外工作时,看着漫天大雪想起了爷爷,便做了这么一次尝试。是的!如果不是饿极了,棉花是咽不下去的。
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将军倒在皑皑白雪中后,日军走到了他的遗体面前。他们也无法理解,为何这个一米九的汉子,能在无米无粮的雪地里,和他们对抗五天五夜。
因为想不通,他们剖开了将军的肚子,在里面发现了一些没能消化的枯草、树皮和棉絮。日本人沉默了,许久后他们的长官长岸谷隆一郎说了这样一句话:虽为敌人,睹其壮烈亦为之感叹。而在此之前,日本人眼里的杨将军是这样的形象:
他奔跑时速度极快,两只手能摆到头顶之上,像一只鸵鸟在飞奔。他还善使双枪,枪法极准,让我们根本无法靠近……
面对杨将军的遗体,或许他们才明白过去几天,他们每天拿着喇叭劝降杨将军的举动,有多么可笑。

杨靖宇将军
1939年冬天,日军疯狂绞杀东北抗联,关键时候杨将军采取分散突围的方式,率部队突围。到1940年2月22日,已经孤身与敌人对抗数日的他,精疲力尽了。他遇到了几个打柴人,他恳求他们给自己买一双棉鞋和粮食来,为此他愿意多付钱。
打柴人问他:“都饿成这样了,为何不投降?”杨将军这样回答他们:“如果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咱们中国就完了。”打柴人走后,杨将军一直躲在附近。他一直等,一直等,没有等到食物,却等来了日本人,他被打柴人出卖了。
敌人想抓活的,毕竟杨将军是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如果能从他嘴里问出些东西来,将会非常有价值。所以他们冲着雪地里喊:杨司令,投降吧!杨将军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不必多说,开枪吧!”。而后,他背靠着一棵扭筋子树,和敌人展开了较量,直到倒下的那一刻。
此后,杨将军的事迹传遍了祖国大江南北。他就像一面旗帜,鼓舞了无数爱国志士。最终,这些有担当的人,给了风雨飘摇中的中华民族一个美好的未来。

杨靖宇将军(绘画)
待一切尘埃落定,人们开始思考:杨靖宇到底是哪里人,他的老家在哪里,他年轻时有哪些经历,他妻子是什么人,是否还有后人在世?为此,同志们开始用杨靖宇这个名字四处寻找,还专门成立了调查团。
令人疑惑的是,他们在全国各地找寻了整整两年的时间,仍一无所获。调查团的同志们明白了:杨靖宇很可能是一个化名。
在烽火年代,为了让敌人无法掌握自己的情况,以保护家人不受牵连,改名从军是很常见的。这也就是为何,赵一曼女士牺牲20多年后,她的儿子才知道舞台上天天演的大英雄,正是自己的母亲李坤泰。
清楚了“杨靖宇”是个化名,调查团就只能大海捞针式地排查。1952年的一天,他们走进了河南确山县李湾村的一户人家,他们听说这家里的两兄妹在找失联多年的父亲马尚德。而且地方上关于马尚德的长相等描述,和杨将军很像。
这家人里有两兄妹,哥哥叫马从云,妹妹叫马锦云(原名马躲),都只有二十几岁。得知工作人员的来意后,兄妹俩拿出了这样一张照片:

杨靖宇将军(留给家人的唯一照片)
这张照片是马家兄妹手上唯一的父亲照片。调查组的人一看,马上就认出来:没错,这就是杨靖宇将军。他们又从头到脚打量了一番马从云,发现他眉宇间跟杨将军很像。然后他们又进行了一系列的核对,最后确定,这两兄妹就是杨将军的后人。也就是到这一天,马家兄妹才知道原来自己失联多年的父亲就是大英雄杨靖宇。
此后,杨将军的生平、以及其妻儿的经历,才完整地、真实地呈现在大家面前。本期笔者将把这些尘封的往事,一一讲述给大家听。相信大家在读完这些经历后,会明白杨将军之妻是怎样一个了不起的女性,以及杨家后人在那些年有多么不容易。
1905年,马尚德出生于河南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5岁时,父亲因病离世,母亲张君又当爹又当妈把他拉扯长大。当时同族叔伯们都劝其母:这样的情况就别让孩子上学了。但张君不听,她节衣缩食,也要送儿子上学。
马尚德从小就很有正义感,14岁时同村的一个伙夫被差兵诬陷,被吊在一棵树上,他带着几个同学只几下就把差兵打跑了。这样的性格,没少给学校惹麻烦。但张君却很支持儿子,她总是一次次地告诉儿子:大丈夫当如岳飞。
1922年,17岁的马尚德与邻村姑娘郭莲结婚(部分史料称其名叫郭凤,皆指同一人)。当时很多人都认为,郭莲不识几个大字,而马尚德从小在私塾念书,两人是谈不到一起去的。但张君却认为,像儿子这样的脾气,需要一个识大体、能持家的女人来照顾他。

杨靖宇将军(右)和同学
张君果然没有看走眼,贤惠的郭莲和儿子相处得很好。婚后一年,马尚德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省里的工业学校。此后,他开始接受进步思想,并于1925年参加了“五卅”运动。
一年后,郭莲为丈夫生下了长子马从云。有了儿子,马尚德开始有了牵挂,他时常告诉妻子:“你和儿子跟着我会很危险”。郭莲当然知道丈夫所谓的危险是指的是什么,但她知道他要做的事,没人能拦得住。
此后,马尚德受到组织指派,在确山县老家开展农民运动,组织了刘店秋收起义。这件事当然触怒了反动派,他们甚至发了一则悬赏通缉令:重赏500元,活捉马尚德。
当时马尚德一直在外忙起义,已经多日不见妻儿,而郭莲又有孕在身。辗转得知通缉令的事后,郭莲不得不做出选择:带着婆婆和儿子离开老家。
她草草地收拾了细软,一手扶着小脚的婆婆,一手抱着一岁多的儿子,在附近过上了东躲西藏的日子。其间,他们甚至一度沦落到要饭的地步。敌人找到马家时,发现家里已经没人了,就一把火烧掉了房子后才离开。几个月后,郭莲在村里的一个窝棚里生下了女儿。
孩子出生5天后,马尚德才回到老家,他四处找乡亲们打听,找到了在窝棚里生活的母亲和妻儿。这个铁血男儿在外打仗时,是只流血不流泪,但看见妻儿却内疚落泪。郭莲看出了丈夫的难受,抱着女儿来到他面前,说:“孩子5天了,还没名字,你给取一个吧!”
马尚德说了两个字:马躲!郭莲不知他是何意,不识几个字的她还以为是天上的云朵,但马尚德却说:是东躲西藏的“躲”。说完这话,马尚德紧紧握着妻子的手,连连道歉:让你受苦了!
- 还有别的任务的马尚德再次离开妻儿。临行时,他把身上所有的钱都留给了郭莲,将他们托付给了乡亲们。以往马尚德每一次离家,对妻子说的都是“等我回来”,但这一次他却告诉对方:我这一次走得远,这个家就交给你了!
这话说完,郭莲当然明白什么意思。她没阻止丈夫,她很清楚丈夫是干大事的人,他身上有更重的责任。她只问了一句:“你告诉我,以后我去哪里找你!”马尚德不能说,他要去的是河南和东北等地,是属于地下秘密工作。他不说,她也就不能问了!
这一次,是夫妻俩的诀别。

杨靖宇将军在东北(绘画)
此后,郭莲的人生,可以用“水深火热”4个字来形容。一家老小,全指望着她一个人。她白天得下地干活,晚上要照顾两个孩子。下地时,她把女儿用篮子拎到田埂上,让儿子看着妹妹不被狼叼走。
对她来说,最难的还不是这个,而是敌人一次次地找麻烦。为了躲避敌人,郭莲带着婆婆和儿女搬了好几次,但因为目标太大,每次都被敌人找到。敌人并不准备杀他们,而是打算留着他们等马尚德回来探亲。但等了好几年,都没有等到马尚德回来,他们便时不时地找郭莲麻烦。
他们经常把郭莲抓去问话:“你男人给你写过信没?” 郭莲总是说:“我又不识字,咋可能给我写信!我早就不知道他是死是活了!”
在这样的处境下,郭莲既盼着丈夫能回来看看,又怕他回来有危险。心里的这种矛盾和纠结,她无人诉说。多年后,女儿马躲回忆称:那时候母亲晚上总是拿着父亲的照片哭,她以为我们不知道,但我们都晓得……
马躲说的这张照片,就是本文开头兄妹俩拿给调查团的同志们看的那张。这是杨靖宇留给郭莲的唯一一张照片,也是郭莲半辈子的念想。
郭莲怕这张照片以后会遗失,便把它缝在女儿的棉袄里,每次干活累了时,她就抱着女儿看一眼。到了夏天时,她又把照片拿出来,藏进墙缝里。这张照片就是她最在意的物件,她总是生怕被敌人抢走。
1938年,敌人发现郭莲说话总能滴水不漏,便把她的婆婆张君抓了去。老太太哪里经得起反动派的折腾,不久就重病在床,临终前她交代儿媳:娘是见不到他了,你一定等他回来,一定要找到他呀!
婆婆去世后,郭莲就把等丈夫回来、带大一双儿女当成了生命的全部。当她在思念丈夫时,身在外地的马尚德又何尝不是如此。和妻子相比,他的生活也并不轻松,因为他身上扛着更大的责任。
自1928年秋天离开妻儿后,马尚德一直在外地从事地下工作,期间他曾5次被捕入狱。每一次酷刑之下,他从来没有认过怂。
一年后,他被调往东北,担任抚顺特别支部书记。此时,为了安全,他改名为:张贯一。张是他的母姓,他用这个名字来感念母亲。
1932年,他开始使用杨靖宇这个名字。之所以再次换名,是因为当时他初到伪满洲,听说前任领导杨政委在当地很有威信。当地人叫“杨政委”时,语音很像“杨靖宇”,马尚德觉得这个“靖宇”二字寓意很好,有让天下安定之意。就这样,马尚德改名为杨靖宇,这个名字一直用到他1940年牺牲。

从1928年离家,到1940年牺牲,整整12年,杨靖宇都不曾回过河南老家。要不是那张照片,儿女早就不记得父亲的模样了。他不是不想回来,而是不能回来。而烽火年代的村庄,又是完全不通信件的。
村里人都跟郭莲说:“你男人多半是死在外面了!” 郭莲却怎么都不信,别人都劝她改嫁,她每次都说:“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收成好时,郭莲还能养活家人,收成不好时她捡过破烂,要过饭。
不久,汉奸又一次把她抓去严刑拷打,她什么都没说,这一次她头上被打出了一个鸡蛋大的洞。回到家后,她就一病不起了。临终前她把18岁的儿子,16岁的女儿叫到身边,拿出了那张发黄的照片,告诉他们:“
等红军打回来了,拿着这张照片找你爹。记住,你爹叫马尚德……
那一年,苦苦等待丈夫归来的她才37岁。
就这样,一张旧照片,由母亲传给了他们兄妹二人。照片是有形的,但它背后所寄托的寻找到马尚德的执念,无形却厚重。只是父亲离家前,母亲也只知道他去当兵了,其他情况一概不知。两兄妹在此后的好几年里,想要寻找却不知该从何处下手,只能用“大海捞针”的方法。
1948年底,淮海战役打响,经常有解放军部队经过确山县城。两兄妹每天天蒙蒙亮就从家里赶往县城,见到过往的解放军战士,他们挨个打听:“同志,你们认识我爹吗?我爹他也是红军,叫马尚德,小名叫顺清……”
一次次的询问,一次次的失望,但他们从未放弃,他们想给母亲一个交代。他们不知道的是,父亲早在8年前就牺牲冰天雪地里了。
就这样,一直到1952年,才出现了本文前半部分所写的那一幕。调查团的同志终于带着杨靖宇将军的消息,找到了他的儿女。从调查团同志的口中,兄妹俩也得知了父亲这些年离开家乡后经历的种种。他们抱头大哭:娘说得没错,咱爹就是去干大事了!
哭完后,兄妹俩向调查团的同志们提了一个要求:我们想去祭拜一下爹爹。调查团的同志告诉两个孩子,杨将军其实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墓,因为他死后身首异处。最后,调查团的同志们告诉兄妹俩:“你们如果要祭拜,就去东北烈士纪念馆吧!”
1950年,东北人民为了纪念抗联所有的英雄,建了一个东北烈士纪念馆。杨将军的头颅,就被存放在这座纪念馆里。兄妹俩听到这些,泣不成声,他们决定去纪念馆看一看。

东北烈士纪念馆
那么为什么杨靖宇将军的头颅会被保存在东北烈士纪念馆呢?
当年杨靖宇将军被杀害以后,敌人为了邀功请赏,剖开了他的肚子,又残忍地把他的头颅割了下来。他们将杨将军的头颅用福尔马林泡着,装在一个安着透明玻璃的木箱中,在当时的通化省各处示众,以此威慑广大百姓。
而后,杨将军的头颅又被送到日本关东军司令部,作为他们的“战利品”被保存着。后来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头颅又被国民党反动派转移存放在长春的一个医科大学里。
长春解放前夕,地下党的同志听说在大学里保存着几颗头颅,都是咱们的抗日英雄。对于这些为了抗战奉献出自己生命的革命志士,我党始终未曾忘记,于是上级当即决定:无论如何也要想办法,找到这些头颅,并转移出来,决不能让英雄得不到安息。
最终在地下党同志不懈努力下,终于在一所医科大学医疗器械室,找到了两个装有福尔马林的大罐子,一个上面写着“杨靖宇”,另一个上面写着杨靖宇将军的亲密战友“陈翰章”的名字。
就这样,两位英雄的头颅被地下党同志冒死带出,并从此保护了起来。一直到1948年12月,长春解放,这两颗头颅被运到哈尔滨,存放在东北烈士纪念馆,等待着他们的亲人前来认领。
弄清楚了这些,1953年一开春,马从云、马锦云两兄妹就踏上了前往哈尔滨的路途。与父亲失联25年后,他们终于可以完成奶奶和母亲的遗愿,见到他了。
到了东北烈士纪念馆,看着泡在福尔马林中的父亲的头颅,兄妹两人既悲伤又心痛。一别25年,谁能想到他们再次见到父亲会是这样一幅场景,两兄妹抱在一起痛哭,在场工作人员无不动容。最后,他们跪在父亲头颅前,重重地磕了三个响头。
4年后,通化市杨靖宇烈士陵园竣工,通化是杨将军多年工作的地方。朱德元帅亲自题词:“人民英雄杨靖宇同志永垂不朽”,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朱德元帅唯一题词的我军高级将领。而后,杨靖宇将军的头颅从东北烈士纪念馆,被接到这座烈士陵园安葬。

因为是烈士的后人,组织上曾经安排马从云到省委机关工作,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机会,但马从云想都没想就拒绝了,他说:“我没啥本事,来这工作我这不是给你们添乱吗,我爹是个大英雄,我可不能丢了他的脸。”
此后,杨从云一直在基层铁路部门工作,开始了和火车打交道的人生。他给自己的5个孩子分别起名:马继光、马继先、马继传、马继志、马继民。名字中的“继”字是希望几个孩子能够继续传承爷爷的遗志。而他也要求儿女,不管在任何场合,都不能以抗日英雄后代的身份,向组织提任何要求。
1964年,马从云因病去世,年仅37岁。临终前,他将一个红绸包裹着的物件,递给了儿女,这是马家的“传家宝”:一块桦树皮。可能在很多人眼里,这样的传家宝一文不值,但是在马家人眼中它却是最珍贵的宝物。
这是马从云1958年2月,和妻子一起从东北带回来的。那年冬天,他们一家来到杨靖宇将军牺牲的蒙江县三道崴子扫墓。期间,他们正好碰到一位当年和杨将军一起打过仗的老战友,这块橡树皮就是那位老人送的。当时老人眼中带着萧瑟和回忆,对马从云说:“你父亲和我们的战士们,当年就经常吃这个和日本鬼子打仗。”
听到老人这番话,马从云和妻子沉默了许久。他们都知道当年抗战时期不容易,但他们没有想到竟然会艰难至此。当年父亲和东北抗联的战友,竟是用这样的桦树皮来裹腹,和敌人在战场上拼杀。马从云含泪把这块桦树皮包好,带回了老家。自此,这块橡树皮就成了马家的传家宝,他们要一代一代传下去。

此后,人们在杨靖宇将军牺牲的三道崴子竖立起一块纪念碑,碑旁就是当年他倚靠的那株扭筋子树。后来扭筋子树枯了,人们又在同一位置种了一棵杉松,到如今它已生长了50多年。每年清明节,后人都会早早来到树下,祭奠他。
杉松高且直,四季常青,如将军之忠骨,挺立不屈。而其母、其妻、其子女,也同样令人钦佩。其母张君,寡居多年,再穷也要让儿子读书,是她教出了一个好儿子;其妻郭莲,苦等丈夫多年,在那样的烽火年代,她凭一己之力,保住了杨将军的血脉;其子女,一生以“不给父亲丢人”为做事原则。将此文,献给这些最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