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痕春雨漫评明朝历史(八十三)大明帝国的人口、耕地之迷

(八十三)大明帝国的人口、耕地之迷

研究明史的专家,永远困惑一个问题,那就是大明帝国到底有多少人口?大明帝国到底有多少耕地?
对于这两个问题,无数权威的专家耗尽一生,也无法得出一个大家普遍认可的答案;因为众多权威专家,得出的数字,差距实在太大了。到底哪个正确?真心说,各说各的理吧!
许多人总说,泪痕春雨你自命唯物史观,为什么对经济上的内容,总是一笔带过呢?
问题是,这种简单之极的问题,众多权威专家耗尽一生,还有团队协作,都无法弄清,我以一己之力投入,能研究出什么结果?比这复杂许多倍的问题,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我写历史时,只能简单的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采取相对模糊的视角,去处理相关内容。
毫不夸张的说,许多历史内容,你看似简单,但是你非要深入研究,你会发现,很简单的问题,常常会复杂到了让人无法想象。
比如,大明帝国有多少人口?
明太祖、明成祖时代,官方统计人口,5600万-6600万之间波动。
后来呢,官方统计人口,就在这个数值附近波动。甚至一度减少到5000万,甚至减少到4000多万。
对此,任何看历史,只要带着脑子的人,都会觉得它非常不可思议。
因为,元末天下大乱,打得天地玄黄。明太祖时代人口就恢复到6000多万;随后二百多年,人口就一直停留在这个数字附近;关键是,还经常大幅度下跌。
这一切,肯定经不起逻辑、情理、科学的推敲啊。因为,只要是长久的和平时期,人口肯定会不断上升的。
所以,众多权威历史学者,翻阅大量的历史资料,用各种横向、纵向对比;用各种逻辑、科学推论,推算出众多大明帝国实际的人口数字。
类似的操作,在一些专业的网络历史学者眼中,它就是标准的脑补啊。因为,大明帝国有多少人口?正史中写得清清楚,你们就是不相信,却用各种所谓的经验、逻辑去推导,这不是标准的民科作派吗?
更主要的是,众多权威历史学者,研究半天,写了无数论文,也无法得出一个标准的答案。
迷信二十四史的人,自然会认为,大明帝国只有6千多万人口,因为传说中的正史,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这有什么好争的?
但是,任何一个受过正规教育的人,只要带着脑子看历史,就会知道,这绝对是不可信的。因为它连最基本的情理、逻辑、科学都不符合啊。
甚至而言,正史在记录相关数字时,也会提出相关的疑问。毕竟,近300年的长久和平稳定,人口不增反降,它就不科学啊。
但是到底有多少呢?有人推论是1亿,有人推论是1.2亿;有人推论是1.3亿;有人推论是1.5亿;有人推论是2亿;放开胆子推论,有人觉得,两亿也不止。
毕竟,近300年的和平时期啊。人口增长,怎么看,也是一个恐怖的量级。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大明帝国官方统计的人口,一直只有六千万,甚至还会远远低于六千万呢?
显然是大明帝国事实上,一直执行永不加赋的基本国策。
换而言之,大明帝国以人头计算的赋税,就以明初的统计的数字为准,以后不论人口怎么增加,大明帝国的官方统计人口数字,也不会明显增加。
大明帝国的耕地有多少呢?
同样,众多权威学者分析考证半天,也没有结果。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官方掌握的数字,肯定是一个严重缩水的数字。而且这个水,缩的非常惊人。
因为官方掌握的数字,通常是4亿-5亿亩。
而实际上的数量呢,普遍的估算则是在7-9亿亩。对此,有两组数字支持,明初官方记录的最高数字是8.5亿亩;明末最高数字是7亿亩。但是,这两组数字都是在历史书上,一闪而过。其它时候,官方掌握的数字,就是4-5亿亩。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呢?
显然是因为,大明帝国事实上执行着永不加赋的基本国策。
换而言之,大明帝国的农业税,始终按实际耕地面积的多一半征收。
大明帝国的耕地面积,虽然受制于生产力,肯定不可能像人口那样翻倍增长,但是,它的增长,肯定也是一个天文数字。
对此,我们看一下,成化年间,最大的农民起义(荆襄农民起义),就可以知道了。
荆襄地区是湖北、陕西、河南三省交界处于的广阔山区。
这种地区,通常是统治者统治的禁区。因为这里是三省交界、又是广阔的山区,众多老百姓居住在这里,随时可能成为帝国统治力所不及的地区。
所以,明太祖时代就有禁令,严禁人们进入这里居住。在这种背景下,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明初统计的耕地面积,肯定与这里无关,因为这里从法律意义上,就相当于无人区。
大明开国近百年,随着人口的增加;随着土地兼并;自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无视帝国的禁令,不断进入这片三不管的广阔山区讨生活。
这片地区,到了成化帝时代,有多少人口呢?150万!养活150万人,这得需要多少耕地啊!换而言之,明朝中叶时,不要说别的地方了,就是荆襄地区增加的耕地,也是一个天文数字了。
这种偏僻的三不管地区,聚居着上百万的流民,很容易成为帝国统治力所不及的地区,自然会滋生各种不安定因素。
如果大家相安无事,相对也好说。
问题是,这里人口越来越多,却不用向政府交税、提供傜役,政府自然不干了;而这里的人,自恃地势险要、又是三不管的地带,难免会发生各种不可控的事件。
为了把这些人,纳入统治秩序之内,到了成化年间,矛盾彻底激化,于是政府反复派军围剿,经过各种血腥的镇压,终于把他们纳入了统治秩序之内。
类似的事件,肯定遍布大明帝国,只是规模通常没有这样大,矛盾也没有升级到武装叛乱的境界,所以它通常不会惊动天廷,地方政府在内部就会解决了。
因为通常时候,双方各作一点让步就可以了。
比如,政府可以按相对低的标准,向他们征收赋税、徭役,只是相关赋税、傜役,肯定不走中央政府的账册;甚至都不走地方政府的账册,只走强势利益集团的账册。
因为类似的原因,帝国的人口不断长涨,但是帝国进行人口普查时,人口一直维持基本不变,甚至还会下降;当然了,帝国的耕地一直上涨,但是帝国官方掌握的耕地,却一直保持基本不变,甚至不断下降。
大明帝国开国近百年时,官方掌握的人口、耕地,一直与明太祖时代相近、甚至远远低于明太祖时代的。
这个,不要说后世的历史学者了,就是当时的官员、学者,也对此咄咄称奇,因为它就不科学啊!
但是,类似的内容,是不能深究的。因为大明帝国官方掌握的人口、耕地面积,一直与明太祖时代相若,甚至低于明太祖时代;所以政府获取的赋税,通常与明太祖时代相若,甚至远低于明太祖时代。
面对此情此景,你非要说它不科学,你这样想干什么?是想怂恿皇帝横征暴敛吗?是想为皇帝横征暴敛提供理论依据吗?
毫不夸张的说,即使有人感觉它不科学,也只是含糊其词的说一下;如果非要打破砂锅问到底,那就是不想活了。因为,你这就是怂恿皇帝横征暴敛的大奸臣啊!
我这样说,无意认为大明帝国统治下的人民,生活得非常幸福。
因为,对老百姓而言,真正的压迫,并不是简单的源于赋税、傜役;而是土地兼并,然后由此产生的地租、高利贷;更是官僚集团与强势利益群体联手的压榨。
总的来说,帝国政府收取的赋税、傜役比较宽松,并不意味着,老百姓受到的压榨就会比较少。
更主要的是,帝国的永不加赋,通常也不是源于一种什么高尚的情操,而是源于两个原因。
第一、帝国想加赋税,永远会受到整个社会的共同抵制。
最简单而言,普查人口、清查田地,永远是帝国执政者的大忌。不只是明朝如此,普遍时代,都是如此的。
普查人口、清查土地,之所以会成为执政者的大忌,是因为类似的行为,肯定会触犯强势集团的利益。一切是显然的,众多隐藏的耕地、人口,肯定都是强势集团操作下完成的,他们才是最大的受益者。
第二、帝国的总财富,不在国家库房,就是在民间。
我们常常有一种错觉,这里所谓的民间,就是底层社会。所以,一看政府与民间争夺财富,就认为这是横征暴敛。
其实呢,民间的范畴,那可太大了。毫不夸张的说,就是皇帝以私人的身份拥有的财富,它也是包括在这个民间里。至于皇族、外戚、权贵、宦官、官员以私人身份拥有的财富更不用说了。
政府想把更多的民间财富,聚敛到国库时,主要的聚敛对象,常常就是这些有钱有势的人。事实上,后来杨嗣昌为崇祯皇帝增加赋税,提供理论依据时就说了,现在的土地兼并这样严重,所谓的加税,其实都是针对有钱有势的人;因为我们加税是以田地为基准,而现在的穷人家,能有多少田地?
总的来说,政府掌握的财富,是指政府政府册上可以看到的、或是政府可以利用的财富。
否则,它算哪门子,政府掌握的财富呢?
不要说,想关财富聚集在皇族、外戚、权贵、宦官、官员家里了,就是相关财富聚集在皇帝的内库里,政府明天想用的时候,也不是想用就能用的。。
从这层意义上,压缩政府的财富,通常也符合强势利益集团的利益。所以,大明帝国近三百年间,掌握的税源,不但不上升,反而经常会大幅度的下降。
大明帝国灭亡前夕,我们总觉得崇祯很无能,无非是因为崇祯想杀谁就能杀谁,却无法解决帝国的财政危机。
问题是,有时候,弄钱,比杀人难多了。
事实上,对于皇帝而言;杀人很容易。尤其是大明帝国的皇帝,他想杀哪个官员、将领,也是一句话的事。但是,想弄出点钱来,那可难了。
因为类似的原因,崇祯皇帝高高在上,却好像守着一个即将破产的公司,翻开账本,全是滥账。无论干什么事,都是两个字,没钱。
从耕地、人口这种最基本的内容去入手,我们就会发现,大明帝国的整体运行,很大程度上就是潜规则支配的。
一切是显然的,帝国官方账册掌握的两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数字(人口、耕地面积),就完全与现实脱节了。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我们只盯着账面上的一些内容分析历史,肯定无法洞悉大明帝国的真正历史。
欢迎大家关注下一节 大明帝国的蛋糕如何分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