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古今研究:人参

一、典籍摘要:

《名医别录》:“调中止消渴。”

《神农本草经》:“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

《本草经集注》:'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治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胁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久服轻身延年。如人形者有神。”

《药性本草》:“主五劳七伤,虚损瘦弱,止呕哕,补五脏六腑,保中守神,……治肺痿……凡虚而多梦纷纭者加之。”

《珍珠囊》:“治肺胃阳气不足,肺气虚促,短气少气,补中缓中止渴生津液

《本草纲目》:“治男妇一切虚证。……胎后前产后诸病。

《雷公炮制药性解》:补气活血,止渴生津,肺寒可服,肺热伤肺。去芦用。

参之用,脏腑均补,何功之宏也。盖人生以气为枢,而肺主气,经所谓相传之官,治节出焉。参能补气,故宜入肺,肺得其补,则治节咸宜,气行而血因以活矣。古方用以解散,亦血行风自灭之意也。至于津液,藏于膀胱,实上连于肺,故有生津液之功。肺寒者气虚血滞,故曰可服。肺热者火炎气逆,血脉激行,参主上升,且能溶血,故肺受伤也。性本疏通,人多泥其作饱,不知少服则壅,多则反宣通矣。

《用药法象》:“人参甘温,能补肺中元气,肺气旺则四脏之气皆旺,精自生而形自盛,肺主诸气故也。”

《本草正》:“人参,气虚血虚俱能补。阳气虚竭者,此能回之于无何有之乡;阴血崩溃者,此能障之于已决裂之后。惟其气壮而不辛,所以能固气;惟其味甘而纯正,所以能补血。故凡虚而发热,虚而自汗,虚而眩晕,虚而困倦,虚而惊惧,虚而短气,虚而遗泄,虚而泄利,虚而头疼,虚而腹痛,虚而欲食不运,虚而痰涎塞滞,虚而咳血吐血,虚而淋沥便闭,虚而呕逆躁烦,虚而下血失气等证,是皆必不可缺者。”

《长沙药解》入戊土而益胃气,走己土而助脾阳,理中第一,止渴非常,通少阴之脉微欲绝,除太阴之腹满而痛,久利亡血之要药,盛暑伤气之神丹。'

《本草经解》: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

人参气微寒,禀天秋令少阴之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禀的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浓于味,阳也。

肺为五脏之长,百脉之宗,司清浊之运化,为一身之橐龠,主生气;人参气寒清肺,肺清则气旺,而五脏俱补矣。精者,阴气之英华;神者,阳气之精灵也。微寒清肺,肺旺则气足而神安。脾属血,人身阴气之原;味甘益脾,脾血充则阴足而精安。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谓之魄,精神安,魂魄自定矣。气虚则易惊,血虚则易悸;人参微寒益气,味甘益血,气血平和,惊悸自止。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人参益气,正气充足,其邪自不能留,故能除邪气。

五脏藏阴者也,五脏得甘寒之助,则精气上注于目而目明矣,心者神之处也,神安所以心开,开者朗也。肾者精之舍也,精充则伎巧出而智益。久服则气足,故身轻;气足则长生,故延年也。

二、现代研究:

成分:主含人参皂苷Ro、Ra1、Ra2、Bb1、Rb2、Re、Re、R、BRg、Rs等,尚含多糖、多种氨基酸、挥发油、有机酸、脂肪酸、黄酮类等。

作用:本品有增强免疫、增强非特异性抵抗力、影响心血管、促进造血、降血糖、提高记忆力、延缓衰老、促进食欲和蛋白合成、性激素样作用及抗骨质疏松、抗肿瘤等作用。

药理:①对神经系统的影响:能加强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加快神经冲动的传导,缩短神经反射的潜伏期,增强条件反射,提高分析能力;同时也能加强抑制过程,改善神经活动过程的灵活性。对人能改善睡眠和情绪;大剂量也可出现镇静。它还提高人的一般脑力和体力的机能,对人和动物均有显著抗疲劳作用。②对机体反射性的影响:具有“适应原”样作用,能增强机体对各种有害刺激的防御能力。其作用原理,可能与人参对机体在“应激过程”中的反应,特别是对神经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影响有关。③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从人参根中提出的各种人参甙,有明显的抗应激作用,能显著地抑制小鼠肾上腺、胸腺、脾、甲状腺等器官在应激反应中重要的变化,对肾上腺内维生素C及胆甾醇水平、尿中17—酮类甾醇、血糖和肝糖元也有显著影响,人参无性激素样作用,而能兴奋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能促进男女性腺机能。④对代谢的影响:能降低血糖,并与胰岛素有协同作用;又能调节胆固醇代谢,抑制高胆固醇血症的发生;口服人参能产生抗利尿作用,与去氧皮质酮相似。⑤对循环系统影响不同的人参制剂对多种动物的心脏均有强心作用;还能减弱或消除由氯仿一肾上腺素引起的心率不整;对动物的冠状动脉、脑血管、眼底血管有扩张作用,此可能与交感神经有关。

临床报导:人参对于高血压病、心肌营养不良、冠状动脉硬化心绞痛等,都有一定治疗作用,可以减轻各种症状。

前段时间由于家中出现较大变故,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发布新内容,在此对前段时间出现的断更表示抱歉,目前心情逐渐平复下来了,新内容的发布也将逐步恢复,如果不能做到每日发新,也将尽可能保证每周五篇的新发,望大家继续多多关注阅读转发,谢谢!冬天是补养的好时节,我将陆续发布补养药的内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0)

相关推荐

  • 蛤蚧的功效与作用、注意事项与禁忌、附方

    [别 名]蛤蟹.仙蟾.大壁虎.蚧蛇.石牙.对蛤蚧.蛤蚧干. [来 源]为守宫科动物蛤蚧Gekkogeclo L.除去内脏的全体. [成 分]含动物淀粉,蛋白质,脂肪油等. [作 用] 一.历代经验 蛤 ...

  • 中药古今研究:人参【一点资讯】

    一.典籍摘要: <名医别录>:"调中止消渴." <神农本草经>:"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q ...

  • 中药古今研究:冬葵子

    一.典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五脏六腑,寒热羸瘦,五癃,利小便.久服坚骨长肌肉,轻身延年." 2.<本草经集注>:"主五脏六腑,寒热羸瘦, ...

  • 中药古今研究:石韦

    一.典籍摘要 1.<本经>:"主劳热邪气,五癃闭不通,利小便水道." 2.<名医别录>:"止烦下气,通膀胱满,补五劳,安五藏,去恶风,益精气.&q ...

  • 中药古今研究: 补骨脂

    点击加载图片 一.典籍摘要 <药性论>:"主男子腰疼膝冷,囊湿,逐诸冷痹顽,止小便利,腹中冷." <开宝本草>:"主五劳七伤,风虚冷,骨髓伤败,肾 ...

  • 中药古今研究:石榴皮

    一.典籍摘要 1.<名医别录>:"疗下痢,止漏精."2.<本草求原>:"洗治疥癞." 3.<本草拾遗>:"主蛔虫, ...

  • 中药古今研究:砂仁

    一.典籍摘要 1.<药性论>:"主冷气腹痛,止休息气痢,劳损,消化水谷,温暖脾胃." 2.<开宝本草>:"治虚劳冷痢,宿食不消,赤白泻痢,腹中虚痛 ...

  • 中药古今研究:青风藤

    一.典籍摘要 1.<本草纲目>:"治风湿流注,历节鹤膝,麻痹瘙痒,损伤疮肿入,药酒中用." 2.<本草汇言>:"清风藤,散风寒湿痹之药也,能舒筋活 ...

  • 中药古今研究:茵陈

    一.典籍摘要 1.<中药大辞典>:"清热利湿.治湿热黄疸,小便不利,风痒疮疥.配栀子.大黄治阳黄:配附子.干姜治阴黄." 2.<神农本草经>:"主 ...

  • 中药古今研究:瞿麦

    一.典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关格诸癃结,小便不通,出刺,决痈肿,明目去翳,破胎堕子,下闭血." 2.<名医别录>:'养肾气,逐膀胱邪逆,止霍乱,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