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试药体会-医者必看的试药体验
转自 先行医社

以前看了李可老的书籍后就一直认为李可老是当代最具实力中医大家,后来随着对李可老学术思想的进一步系统学习,并且在中医经典内科见识其临床经验的具体实践,更加增添了对李可老的敬佩之情。
难怪国医大师邓铁涛邓老称李可老是“中医的脊梁”,而国医大师朱良春朱老则称李可老是“当代张仲景”,而外界则称李可老为中医界的“无冕之王”。李可老之所以能够从一个乡村赤脚医生发展到“无冕之王”,中间有太多的曲折和艰辛,但李可老在总结中认为重返古中医之路,闯三关(明理关、剂量关、毒药关),才可以浴火重生。
之前觉得李老的东西好,也想学习效仿,但是剂量关和毒药关一直是自己心中的坎,无法跨越。通过这段时间在经典内科耳闻目染以及自己亲自尝药后终于从自己内心过了剂量关、毒药关,深刻体会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现将尝药体会与广大同道共享,相信一定会对大家有所启发,同时也是对上次众多同道看了我的微信平台后给予留言的答复。
试药就像游泳一样。一个没有下过水的人,即使学了十年游泳技术,下了水也不见得真会游泳。用药也是这个道理。只有自己尝试过药之后,对药才会有更深层的认识,对它的性味、功效才会印象深刻。在病人身上用药,领悟到的大多比较片面,除非有多年的用药经验才会弥补这些认识,可见试药的重要性。
由于个体差异,所以我的试药结论只代表个人所得,难免会有不当之处,望谅解。曾经有人说我试药毫无意义,但其中的收获只有自己最清楚。我可以告诉大家,试药的最大好处就是,当你从试药中体会并了解了药的功效后,你就会娴熟地运用它。每治一病都会信心百倍,甚至可以推断病人的见效时间,痊愈速度。可惜自己试过的药不少,收获却不多,现在把得到的点点滴滴介绍如下。
首先谈破格救心汤。
破格救心汤是李可老最具代表和最有影响的方剂之一,组方如下:附子30~100~200g,干姜 60g,炙甘草 60g ,高丽参10~ 30g(另炖兑入),生山萸肉60~ 120g,生牡蛎30g,生龙骨30g,活磁石30g,麝香(分次冲服)0.5g(因药源紧张且价格昂贵一般神志清者不用)。
一刚开始看到附子如此大的剂量,而且李老书中所写全部应用于各种危重病晚期。直觉认为该方量大效力非凡,服药后当有如千军万马之力从而挽狂澜于即倾,可到经典内科后发现该方是每天应用最多的方剂之一,不仅仅应用于心肺肾等脏器功能衰竭,而且在各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神经官能症等其他疾病中也广泛应用,后通过对病房患者服药感受调查发现,所有患者均感觉药物较既往在其他地方所服用中药口味好,而且大部分人都感觉服药比较舒服,没有发现服用药物后有不良反应。
一刚开始老师建议我们试药物时感觉难以接受,觉得他们像信徒中毒一般,但通过对大量患者,尤其是很多非危重病患者服药调查后对破格救心汤的安全性有了充分把握,从而也产生了试药的冲动。
先后试包含附子120g/200g/30g三种不同剂量组,后发现破格救心汤味道确实较一般中药味道好,味甘微辛辣感,服药后无明显其他感觉,后问其他实习同学及进修同学服药后的感觉,只有个别平素内热的同学服用后有轻度头昏及燥热感。
接着谈生半夏秫米汤。
观伤寒论中半夏均为生半夏一般用量为半升至一升,但后来因生半夏有毒一说导致在剂量和用法上均受到限制,目前一般中药房一律均应用法半夏、清半夏或姜半夏,但经过炮制后其功效已经所剩无几。
而所谓半夏有毒之说,其实是指半夏生用口服时其表皮中含有对口腔及咽喉有刺激毒性,而我们临床中谁会吞服生半夏呢?其实生半夏经高温煎煮后其毒性即消失,而并非一定要生姜解毒。首先我在第一天予以生半夏50g秫米50g煎煮1小时后一次性顿服,当时感觉药物甘微香微辛,较一般米粥味道好,大约服用药物半小时后有睡意,当晚睡了6个多小时(近十年来我一般晚上睡5个半到6小时)。
第二天,我将生半夏100g秫米200g煎煮一小时后与另外一名同学分服,我服用后因当晚看书较晚对睡眠没有影响,但第二天感觉整个上午都口干渴饮,而另外一位同学服药后也有要睡觉的感觉。通过这次的生半夏试药说明三点:生半夏煎煮1小时后可以破坏表面毒性成份,而不需要生姜解毒;生半夏秫米汤确实具有一定得安神促睡眠作用;生半夏还是具有燥性。
再接着谈四逆汤和通脉四逆汤。
以前一直将四逆汤定位在回阳救逆的作用上,但李老认为养阳长寿就喝四逆汤。我试用的四逆汤剂量为制附子15g,干姜30g,炙甘草30g,水煎煮1小时,服用后味道甘辛微辣感,连续服用两天无明显不适无上火表现。
隔三日后试服通脉四逆汤,剂量组成为生附子30g,干姜60g,炙甘草45g,水煎煮2小时,服用后感觉自口腔至胃脘均有辛热感,约持续5分钟左右消失,但第二天口腔出现一枚溃疡伴疼痛,连续服用两天大便稍干,口稍渴,无其他不适。
体会:炙甘草剂量大于干姜后取土伏火之意,少火生气,药性平稳,而不会有火上逆之害,确实可以养阳保健。而干姜、附子大于炙甘草后则取破阴散凝之效,如体内无阴寒内盛必至火气上逆为害。
再接着谈麻黄附子细辛汤。
这是目前所有尝试药物中最难吃的药物。第一天先尝试麻黄10g,制附子30g,细辛30g,煎煮1小时,分两次服用。服药后即刻出现舌体前半部分麻木(如同嚼碎花椒的感觉,但比花椒更麻,为细辛的作用),约持续10分钟左右时间缓解,无出汗,后饮用热水一杯后周身出汗,而当天夜间口渴明显,饮水甚多。
其他同学服用少量麻黄附子细辛汤后有恶心感,部分同学闻到气味都感觉难受。第二天予以麻黄5g,制附子15g,细辛15g,煎煮45分钟,服用后感觉同第一次。第三天按照伤寒论原剂量麻黄30g,生附子30g,细辛30g,煎煮2小时,与另外一同学分服。我服用后感觉药物味道较前明显好,没有之前的麻,其他无不适感。
而另外一同学服用后有心慌感且当晚失眠。通过此次麻黄附子细辛汤体会:单纯麻黄附子细辛汤味道确实难喝,但按照伤寒论比例药物口味明显好转;在临床上可适当加用炙甘草或予以葱白换细辛或减少剂量以改变口味,不然很多患者难以接受;麻黄附子细辛汤与破格救心汤合用后口味明显好;麻黄剂量过大确实需注意对心脏和血压及睡眠的影响。
其实我最开始试服的方剂是引火汤。
其主要组成为熟地黄90麦冬45天冬45巴戟天30五味子6茯苓25肉桂6(后下),煎煮1小时,分两次服用。因当天早晨腹泻2次,当晚服药后夜间腹泻15次以上,伴发热(具体体温未量)。该药味道非常好,闻起来香甜,喝起来甘甜。而导致我大泻不已我考虑为当天有腹泻,遂三天后再次服药,这是加干姜20砂仁10,服用后未再腹泻。此次引火汤试药提示:胃肠道不好或脾胃虚寒者不可用;因刚开始感觉引火汤是最平稳的药物遂由引火汤开始试药,谁知平静之下是波涛汹涌,因此临床必须辨证用药最为要紧。
最后谈一下大剂量熟地试药体会。
前段时间看有老师应用大剂量熟地配肉桂治疗失眠有佳效,心中情不自禁想试用,因为失眠的患者太多,而且经常很多方法疗效不佳。遂以熟地200g,肉桂6g(后下),煎两次浓缩后夜间一次顿服。第一次服用后约半小时腹中开始不适,感觉肠鸣后至腹中雷鸣,轻度腹痛,夜间腹泻5次,但腹泻不急迫可憋住,腹泻后第二天无明显疲软感,但最初的目的自然落空。
今天再次试药,额外加砂仁5g,生姜20g,第一次加水1000ml煎好后400ml,后浓缩成200ml后中午顿服,服用后约半小时开始腹中肠鸣不适,有便意感,但可憋住,没有急迫感,下午一直到4点钟一直腹中肠鸣,共解稀水样黑色便3次,无疲软感。晚上18:00点我煎好药物后再加乌梅7枚,白冰糖30g再次浓缩后服用至今腹部无不适感,无便意。
熟地尝试体会:熟地确实滋腻滑肠,非阴虚燥热之人应用需注意剂量及进行合理配伍;失眠的治疗需要准确辨证;熟地至腹泻但没有大黄至腹泻的急迫及腹泻后导致的疲软,因此大剂量熟地可考虑应用于习惯性便秘患者。
土鳖虫
20克,水煎,1日3,连服1个月。
结果:20日左右感觉乏力,面白,刷牙时每次都牙龈出血。1个月时症状加重,有时不刷牙也会牙龈出血,感觉体力不支。
结论:土鳖虫是治疗瘀血的良药,善治瘀血腰痛、关节病、闭经等,但不可久服,否则容易引起出血(水蛭也很明显)。
心得:脑血栓形成早期,治疗以活血化瘀为主,虫类药是最易见效的。正是因为它们力大效宏,所以我治疗此病,用它不会超过半个月,否则有引发脑出血的可能。病邪尚浅而过用活血,易引邪入中,故应改用丹参、当归等。等量丹参、赤芍、益母草等植物药连服半月或一月,没有虫药的那些感觉。
大黄
20~50克,水煎,1日量。这个药致泻的剂量因人而异。书中对此药的介绍也很多,说连服几天或大剂量用就会泻力减小。我试药之后有了自己的新体会。20克服了3天,每日泻五六次,后加到35克,感觉腹泻加重。因为不想半途而废,索性用到50克,看看是否会真的泻力减小。用到第5天,用药后1小时左右上吐下泻,每20分钟吐1次,干呕的滋味比呕出东西要难受很多,所以不停地喝水,这样才会有东西吐,被迫停药。
结论:长期服药可以失效(小剂量用过),但所谓大剂量泻力减小,我个人暂不认同。大黄治疗急腹症(如胆囊炎、胰腺炎、阑尾炎等)以及中风阳明腑实证效果明显,剂量在15~30克恰到好处。量小了怕无效,大了则受罪。这是我的个人心得体会,不一定对,毕竟个体差异是不一样的。假如要另外一个人试用大黄,很可能得到另外一个结果。
蜈蚣
2条,研末吞服,1日量,用1个月。此药中毒剂量,煎剂是8条,散剂4条。为了取效,也没有必要用那么大的量。治疗疾病时,一般3条水煎足以有效。我试药的目的是看它的积蓄中毒症状和需要的时间。用药半月左右,偶尔出现手不自主抖动,无其他异常。后来一日比一日严重,1月左右,双手经常抖,这是我的唯一症状,再无其他。若水煎则无此症状。
结论:研末吞服副作用明显,不可久服,水煎无妨。蜈蚣治疗肝风痉证为首选,同时治疗头痛、痹证、中风等,都是难得的好药。
全蝎
2~6克,研末吞服,1日量。煎剂同蜈蚣,不再赘述。2克服1个月,无任何不适,3克也是,索性一次用到5~6克。用药后1小时头麻痛,有晕感,如裹,似感冒,持续半小时,继而逐渐减轻,2小时后如常。连续3天都是如此。
结论:此药毒性不及蜈蚣,小剂量2克,可以久服。全蝎治疗肝风肌肉瞤动最佳,其他和蜈蚣基本相同。
马钱子
1克,吞服,1日量。连服5天,无异常感觉。7日觉得身体虚弱,停一周。后改1.5克,药后1小时,头晕而胀,持续两三个小时,伴心悸,可能与当时紧张有关。
结论:名副其实的有毒,临床要慎用。
马钱子治疗风湿痹痛(尤其顽固的类风湿)效果显著,还可以治疗中风及中风后遗症等引起的肌肉痿软无力。《中药药理学》提到,它能兴奋神经系统,从而刺激肌肉恢复运动。给病人用药,每日药量不可以超出1克,否则容易出现中毒症状,也不可连续服用。因为此药排泄较慢,可能会引起积蓄中毒,主要表现是抽搐。
夏天是最容易出汗的季节,我在夏天试过几种止汗药。时间为三伏,温度34℃以上。每年试两种,时间间隔一个月。
煅牡蛎
200克,1日量,服4天。
结果:出汗量明显减少,几乎无汗。为取证,我在中午阳光暴晒下做了几分钟剧烈运动。照往常应该汗流浃背,结果只是一点点的汗。正当我得意时,忽然觉得胳膊和前胸皮肤痒痛,仔细一看,毛孔下全是小小的水疱,原来不是没出汗,而是都憋在皮下了。看来煅牡蛎敛汗的机制应该在收缩毛孔上。此药正常用量50-100克,即显效。
五味子
40克,1日量,服5天。
结果:自觉出汗量减少,运动后没有试煅牡蛎时的情况发生,只是5天左右出现胃不适,并且泛酸。在试乌梅、石榴皮、木瓜等酸性药时都发生了这种情况,证实酸性药在大剂量或久服的情况下容易引起胃酸过多,因此有消化性溃疡的人要慎用。还有五味子具有安神作用,试药后我的睡眠质量变得很好,自我感觉就这些。五味子治疗心悸效果极佳,常用量10克,能收敛涣散之心气,也能养心安神。我治疗心悸,不论何证型都喜欢用它。
麻黄
用于发汗解表,教材或方书里剂量一般都是10克以下,但我个人认为,这个剂量一般不会导致发汗,就是配伍整个麻黄汤也不一定会。我开始用15克,只是有点微热的感觉,并无发汗。用至20克时,自觉心慌、汗出,所以得出一个个人结论:能引起发汗的剂量应在15~20克左右,再大的剂量就没试过了。
桂枝
发汗解表,我用到20克,也没发汗,结果咽喉干燥难忍,面部烘热,停药。结论:此药通阳效果不错,发汗一般,如果不是为了发汗,剂量最好别超过15克,除非病情需要。
我们常用的补气药有红参、党参、黄芪,我在不同的时期分别对它们进行了试用。
红参
现在的红参多是栽培的,所以我对它的印象不是很好。30克,1日量。连服3天,感觉体力稍增强,但不明显。6日后,体力增强不少,但有些尿黄,无其他感觉。有余便是火,可能是自己补气用过了头,上火了吧。
党参
50克,1日量。连用7天,对体力毫无影响,也许和我无病有关。给我的感觉就是饭量增大不少,总算有点收获,这也应该是它治疗脾虚纳少的功效吧。
黄芪
此药我最多用到160克,野生的。服用后第二天就感觉浑身有劲。第三天,做任何体力运动都没哟累的感觉,所以对此药印象较深。换成内蒙黄芪,相同的剂量也有效,但没有野生的来的快速和明显。100克剂量大概在服用第三天会感觉有效。50克的剂量也会在第三四天有效,但不是太明显,而第六天左右会很明显。
我试过木香、厚朴、川楝子、郁金、枳实、香附。一次因上腹部钝痛,试了三种药。郁金、川楝子效果不显。最后用10克枳实,很快见效,不愧是破气之品,但连用五天后,感觉体力大减。提示:中病即止,多服耗气。试服香附、木香只是了解了味道,效果方面没有收获。厚朴效果比较好,腹胀患者用后排气频繁,腹胀减轻。因我自己不腹胀,用后没有排气频繁现象。
水牛角
30克。连服3天,自觉发冷,畏冷,手色发白。丹皮、紫草30克,也有此症状出现,但不及水牛角明显。建议治疗热病多选之,但不可过用。
肉桂
30克。服后2小时面部发热,咽干,心悸。大概2小时左右消失。
附子
20克,煎40分钟,仅有身热感,入口时感觉口有些麻。
何首乌
40克。连服7天,感觉经历充沛,体力倍增,记忆力明显比以前好得多,睡眠也很踏实。此药填精补血,化生元气,充盈脑髓,所有才会有这些效果。且不滋腻,不像熟地那样,用几天就食欲不振了。
冰片
半小捏,黄豆粒大小,吞服。开始几天感觉全身有点冷,但不是很明显。7天后自觉乏力,动不动就气喘吁吁,畏冷。原来冰片不可以久服,尤其对于虚证患者。
淫羊藿
50克,服药当天,就总有一种欲望,同时有口干症状。对于性欲低下的病人,这可是一味不可多得的良药。
地黄
生熟地各30克,用过之后,都有食欲下降的现象,且熟地较为明显。本人有熬夜习惯,能感受出来熟地补阴养血的效果,但用它的时候最好配伍茯苓之类减其滋腻。生地凉血效果比较好,有时咽干烦热,生地可以明显获效但剂量大一些,就有点便稀了。
麦冬
曾经因为口干咽燥,间断试过玄参、生地、葛根、麦冬,发现麦冬的效果最显而易见,所以在有生津润燥功效的中药里,我最看好的就是麦冬,尤其在治疗慢性咽炎阴虚型见咽干时,被我视为首选。
枸杞
60克,水煎服。服药后如同服用温阳药一般,有点燥热的感觉,同时经理欲望十足。从而推断枸杞功效主要在不精,其次才是补阴。因为补阴太过一般不会化热,而补精可以化生元气,过补则气有余,便是火了。
阿胶
30克,开水冲服。连服半月,感觉体力倍增,好像有使不完的力气,同时夜寐香酣,十分舒适,在饮食上好像没受什么影响,可能是因为自己脾胃功能很好的缘故吧。
山豆根
刚刚毕业那一年,患过一次口腔溃疡,患处灼热疼痛,不敢吃东西。当时突发奇想,考虑是热盛,因为口腔与咽那么近,就用了咽炎要药山豆根10克,代茶饮。其味极苦,仅仅用了10克,第二天,即获痊愈,且未再复发。此后对山豆根感情很深,即使有大量报道提到山豆根中毒事件,我仍一如既往地重视它。
苦参
有段时间吃了许多辣食,导致唇上疖肿,很影响美观。我为求速愈,试用了苦寒明显的苦参30克,水煎服。在我所试过的中药里,它属于很苦的一味,仅次于胡黄连。但良药苦口,不到两天,疖肿全消,又继服3天,发现自己食欲大减,胃有不适感,有点怕冷。停药后数日,逐渐恢复,估计是苦寒伤胃的缘故。
栀子
30克,服用5天,感觉其寒性不及苦参、水牛角,味道也不甚浓烈,没有太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
金钱草
80克,连服三天后出现周身乏力感,有时恶心,停药后逐渐恢复正常。至于原因,至今未明,所以除了治疗结石外,我很少用它。
茵陈
100克,连服7日,味道清淡,不难喝,亦无其他不适感,只是在服药第六天左右,出现隐隐的胃痛症状。后来查看药理学得知,此药大剂量可以刺激胃。以后再用此药时,大剂量不作久服,而久服最多只用60克。
注:1.因以上药物剂量均为超常规剂量,且以上尝药均是在充分进行文献研究及临床观察的基础上而进行,请读者不要进行盲目模仿及尝试。
2.因时间有限关于伤寒论一两应该换算为今之15g,及附子、细辛、半夏等正确应用无毒的文献理论依据暂不提供。
文源:经方大医传承
图文源于网络。转发用于学习分享,无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