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十二月中旬的随想:可怜复可怜

2020,十二月中旬的随想:可怜复可怜
有个学生家长,我在某书房给她的孩子做过一堂写作讲座,后来就偶然有联系,谈论孩子读书、学习、习作的情况。
最近,山东省教育厅联合搞了一个“年度汉字”的征稿活动,这件事社会上影响不大,但是经过教育系统层层落实,进了学校就变成一件大事了。上上周,那个家长忽然给我发信息,说她的孩子被老师选中有资格参加这次征稿,于是她督促孩子写了一篇器宇轩昂的作文,然后转给我,请我给她做修改提升。
这篇征文作文平均分三个段落,严格对照教育厅的文件要求,写抗疫、写扶贫、写科技进步。记叙面面俱到、情感热烈奔放、用词老到。我一看就晕了——这么高的调子,真不好再“提升”啥了。
我怕自己有偏见,特意请两位我认为的“高人”给把关一下,一个是当年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并且随后考入山东大学深造的C先生;一位是驻济某师专讲授大学语文的W教授。C先生认真地拜读了这个小学生的习作,认真地提出意见,最后的结论是:“要求她重写吧!”W教授同样认真地审阅了,认真地说:“这个高,是给领导写报告的水平。”然后建议别再改了,就这样投稿就好。
我倒是更详细地跟这个家长讨论了一下,建议写孩子真正做过的事情,真实、有感情就好。——结果那位家长直接问我具体该怎么写,说孩子不愿意改了。我问她到底是不是孩子写的呢?她渐渐说出是她代笔的……然后说孩子就要小学升初中了,其他奖杯有不少,就是作文没有,她想一定尽力给孩子抓取一个,以便升学更有竞争力。
听到这里,我禁不住感慨: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但是,她这样做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呢?如果孩子欣欣然接受,那就会助长投机取巧之心;如果孩子对这样做反感,可能因此连写作文都厌烦起来;如果这样的作文真的获奖了,让孩子们看到,那就是整个社会的悲哀。
想到这里,我禁不住感慨: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