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中药属于“剧毒药”?

所谓“剧毒药”,是指药性作用猛烈,用之不当或误服,即可引起中毒,甚至死亡。剧毒药又分别称“毒药”和“剧药”,一般前者要比后者的药性强、毒性大。

“毒药”:其药性、药理作用极为强烈,药用剂量非常之小,一般以毫克计算,极量与致死量很接近,若超过极量,即可在短时期内引起中毒死亡。例如:砒霜,一次内服量限于0.002~0.004克,超过此量服用后,或很短时间内,可出现剧烈呕吐、腹部绞痛,大便呈米汤水样,或带粘液、血液,大泻不止,重则脱水,血尿、尿闭,肝脏肿大,肝肾功能损害,甚至昏迷,休克,死亡。

“剧药”:其药性,药理也较猛烈,药用剂量也较少,极量与致死量差距不大,若超量服用,也会引起中毒、甚至致死的可能。例如:巴豆,一次内服量限于0.1~0.3克,若超量服用,也会出现剧烈腹痛,水泻,便血;甚至体温和血压下降,口腔与咽喉炎症严重,紫绀谵妄,呼吸及循环衰竭而死亡。

那么,哪些中药属于“剧毒药”呢?根据《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一书所述,现有“毒药”7味;“剧药”19味。

它们分别是砒石(异名:砒黄、信砒、信石、人言。其中又有红信石<红矾、红砒>、白信石<白砒>两种,药用以红信石为主)、砒霜、水银、斑蝥、青娘子(异名:青娘虫、青虫、相思虫、芫蜻、芜青)、红娘子(异名:红蜋虫、红姑娘、红女、么姑虫、樗鸡、灰花娥)、生藤黄(又名:玉黄、月黄)为毒药

巴豆、巴豆霜马钱子天仙子、六轴子、曼陀罗子、生白附子、生附子、生川乌、生草乌、生南星、生半夏、生甘遂、生硫黄、生洋金花、闹羊花、土木鳖、蟾酥、吕宋果为剧药。还有罂粟壳芫花大戟轻粉铅丹、硇砂、大风子雪上一枝蒿等也属“剧药”

上述毒剧药物,应建立严格的验收、领发、查对制度。必须有专人、专柜和加锁保管,并用红底黑字标明药名。配发时一律凭中医处方及证明。供应数量,除外用者外,每次处方不得超过常用最高剂量,每方不得超过两剂。医生应写两张处方(一张留给药房保存),处方上还当写明有“剧毒,大毒!!”等字样。而后双签全名。

(0)

相关推荐

  • 鸡汤那么补,哪有毒药来得实在,上几杯剧毒...

    鸡汤那么补,哪有毒药来得实在,上几杯剧毒毒药,我先干了,您随意: 1.别减肥了,你丑真不是因为胖! 2.只要是石头,你到哪也发不了光! 3.我岁数也不小了,咋还不成熟?别傻了,你就是这基因,这就是你成 ...

  • 全民学中医——中药化湿药

    细目一 概述 一.性能特点:气味芳香,性偏温燥,主入脾.胃经. 二.功效:促进脾胃运化,消除湿浊. 三.适应范围:湿浊内阻,脾为湿困,运化失常. 四.使用注意: 1.入汤剂宜后下,且不应久煎.2.本类 ...

  • 中医中药止痒洗药配方:苦参60g地肤子3...

    中医中药止痒洗药 配方:苦参60g地肤子30g白鲜皮40g 蛇床子40g鹤虱30g生杏仁15g枯矾15g 黄柏15g 制法:上药加水1000-2000ML,煎煮30分钟后过滤后待用. 主治:皮肤瘙痒症 ...

  • 全民学中医–中药化湿药

    细目一 概述 一.性能特点:气味芳香,性偏温燥,主入脾.胃经. 二.功效:促进脾胃运化,消除湿浊. 三.适应范围:湿浊内阻,脾为湿困,运化失常. 四.使用注意: 1.入汤剂宜后下,且不应久煎.2.本类 ...

  • 一文讲清中药通便药

    在上一次关于酚酞的话题中,我们指出,酚酞撤市的原因,除了潜在致癌风险之外,最重要的,可能还是长期用药形成的药物依赖对人体的持续损害,这是产生质变前的量变.而这种药物依赖,除了酚酞之外,很多其他通便药也 ...

  • 每日一中药——攻下药“大佬”——大黄

    大黄,不同于前面几篇文章讲解的清热药,虽然大黄也具备清热泻火的功效,但是其有更突出的功效,使其成为"攻下药"被世人所知,被医家所应用. 大黄,是蓼科植物掌叶大黄的干燥根茎部分.大黄 ...

  • 四大中药之一,药中“大将军”,你了解吗?

    大黄别名将军.黄良.火参.生军.是我国的四大中药之一,<神农本草经>中就早有记载,其性寒味苦,归脾.胃.肝.大肠.心包经,药性峻烈,素有"药中将军"之称.具有清热泻火. ...

  • 22考研||中药 解表药

    主入肺.膀胱经.(注意:表虚自汗,阴虚盗汗,疮疡日久,淋证,失血虽有表证,也要慎用) (一)发散风寒药  1.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麻.桂相配治疗风寒表证] 2.桂枝:发汗解肌.温 ...

  • 一味中药“从血药则治血,从气药则治气”,调气血瘀滞,还调脾胃

    有一味中药,中医认为它"从血药则治血,从气药则治气",它不仅可以调理气血的瘀滞,还有调理脾胃的作用,它就是中药三棱. 中药三棱是黑三棱科植物黑三棱的干燥根块,最早记载于唐代的药学巨 ...

  • 小孩长高,中药显奇药!

    程某儿子.住,襄阳市卧龙镇. 初诊,2010年夏天某日.其母来诉.儿子半年身高无变化.伴有厌食,吃饭很少.找老中医张思鹰治疗.查舌质淡红.脉细.关脉明显.消瘦明显.纳呆.综合分析为脾胃虚弱.后天失养. ...

  • 药对自古出经方,经典中药配伍18药对,医者得心,病患之幸!

    药对,又称"对子"."对药"和"姐妹药",早在春秋战国时即有<雷公药对>,而北宋医家徐之才著有<药对>.药物配伍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