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苏格拉底,中西方的文化巨匠,造就中西方各异的文化精神

'中国人重仁,西方人重智。'每个稳定的文化系统,都有自己不同的侧重点和中心目的。但是,因为每个文化在形成时期所受的影响不一,所以会形成各异的文化精神,中西方文化精神的形成也不外如是。这两个文化在形成期,都曾被各自文化中早期文化巨匠的精神内涵所影响,并因此形成中西方文化中,完全不同的文化精神核心,并进而影响中西方的价值体系。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中西方文化巨匠

中国的孔子

中国的文化形成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时期,当时各家各派,对于社会的走向纷纷宣扬自己的观点。虽然在当时,法家因为'重典'而契合当时乱世的社会需要。可是,在汉武帝时期后,儒家思想就一枝独秀,并在后世的历朝历代都被重视、应用。而若论中国文明源头时期的文化巨人,孔子当仁不让。他被历代的统治者称为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不仅形成中国的儒家文化体系,以及中国社会的价值取舍,还塑造了中国文化中'中庸'与'仁'的文化特色。

西方的苏格拉底

而西方的文化形成期,则是欧洲文明的源头古希腊文明时期,当时的欧洲大陆都沉浸在古希腊文明的光辉之下。古希腊文明时期产生的哲学思想,被后世的罗马文化所继承,对欧洲文化的形成有巨大的影响,被誉为是欧洲文化的精神源泉。而若论古希腊时期的先哲,苏格拉底也当仁不让。他被誉为希腊哲学的创始人,西方哲学传统中最广为人知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对西方的伦理学、认识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成了西方的人道主义文化体系,以及西方社会'摒弃感觉、高扬理性'的价值取向,塑造了西方文化中重理性的文化特色。

同时,孔子和苏格拉底所生活的时期,是东西方的元典时代,当时的人们,思维都还停留在对'宗教''神力'的盲目敬畏中,所以当时是中西方文化核心的形成时期。而他们二人,一个弟子三千,设坛讲学,一个从者甚众,设教布道,都以启发人民的思想为己任,也都'述而不作',并未有真正的著作传世,只有和弟子的谈话集传世,却还是各自对中西方文化的精神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比较他们在思想文化上的不同,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各异的精神文化核心内涵。

孔子和苏格拉底,对中西方精神文化的影响

人类精神文化的以宗教为开端,这是当今史学界的共识。宗教的基本功能,就是通过对超自然的神灵的顶礼膜拜、狂热信仰,帮助人们解脱对现实社会的痛苦和对世界的迷惑。所以,在各个文化形成期,摆脱宗教的、神的权威,就是文化的重要任务之一,之后才形成各自的文化核心精神。

孔子,提倡'仁',将中国文化关注的重心从神转向人类社会

而中国文化较之其他文化,更早就摆脱了神的权威的控制。比如,在中国的周朝,就已经形成了'重民轻神'的思想,《礼记》记载'周人尊礼尚施,事鬼神而远之。'但是,出现这样的思想,不代表着当时的社会就是轻视鬼神的时期。当时,每逢国之大事,祭祀仍然是重中之重,《左传》所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而孔子,就是在这样的整体大环境下,继承了周朝轻视鬼神的思想,并展开了他理性的目光,对人的主体性问题、群体问题、自然的问题、天道的问题(人格塑造、人的社会活动,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思辨,将人们从对神明的敬畏中唤醒,号召人们用自身的理想来互相温暖,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一套完全迥异于西方科学文化的独特精神文化。比如,《孝经》所引用的孔子的言论:'天地之性人为贵。';《论语》中记载的孔子的言论:'子不语怪力乱神。'

孔子所代表的儒家鬼神观,对于中国文化中,以人民为中心的传统,形成了重要的影响。比如,中国早期的神话,都因此而散失,或者是被演义成了历史的一部分。这是因为,孔子继承了周朝的'礼',加上自己的思想 ,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那个'乱世用重典'的社会下,各国不同程度地施行法家的铁律,是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为中国的文化注入了人性的暖意。

在政治的群体方面,他提倡'仁政',号召君主体恤百姓生活的艰难。而在具体的治国方略上,他则主张'为政以德',是对'仁政'的更加具体化,号召君主放弃法家的严刑峻法,而改用儒家所提倡的道德来治理国家。在个人的人格塑造方面,他提出'仁、礼'的'德道'思想体系,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希望通过德行对人的教化,来塑造每个人的人格。以及'学而优则仕'的言论,几乎可以说是中国后世科举制的方法论,所提倡的也是读书明礼、入仕的思想。

但是,孔子所提倡的道德标准,不仅仅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是'中庸'的道德标准。说的是,人们在待人接物时,都要保持中和平和的态度: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比如,《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说的就是中和而可以实施的方法。之后,'中庸'的中和之道,甚至成为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

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他提倡节用的思想,不提倡过分的开垦和浪费自然资源。《论语.述而》就记载了他的思想:'节用而爱人。'还有,'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说的是奢侈浪费不长久,而节俭则是江山永固的方法,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我们可以看出,在孔子的言论中既体现了对社会规范的尊重,又充盈了对个体生命价值的高扬的性质,从而达到提升每个个体生命境界的作用。

上文所提到的,孔子对人格塑造、人的社会活动,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多个方面,所侧重的点,都是人,或是人的社会,而不是对神的皈依。之后,儒家成为历代统治者主张推行的思想后,儒家的这种对神的淡漠,滋养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主义思想,侧重的是对人的关怀,逐渐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君重神轻''民重神轻''民贵君轻'的思想,比如唐太宗时期的'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在摆脱掉神的威慑和统治后,儒家靠承继于周朝的礼乐教化来维系社会的统一和稳定。不管是家族中尊卑长幼的礼节,还是社会秩序、国家管理,甚至是个人的内修,这些遍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方方面面,都有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儒家精神内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舍生取义''贵义贱利''礼义廉耻',都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中国人文传统的基本特征。但是,也不可避免的抑制了认识自然规律的科学技术在中国大地上的发展。

苏格拉底:提倡'理性',将希腊哲学的重心从研究自然拉回到对人的研究

与中国的文化传统不一样,西方的文化支柱则有:科学、法律、宗教等三个方面。所以,在西方的世界中,宗教和科学文化并不是水火不容的。所以,在西方的哲学文化中,一直都有对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研究。比如,在苏格拉底的理论出现前,西方的哲学界所研究的重心,是对自然本身的研究,停留在比较感性的阶段,是格言式的研究,有'灵魂不灭'的说法,可见西方文化中,当时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界限还不明确。

到了苏格拉底,才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将希腊哲学的研究重心,拉回到了对研究人类自我。因为,苏格拉底认为,世界是经常改变的,所以,人类即便是研究自然,得来的知识也并不确定,所以对自然的追求是没有尽头的。人类应该追求的,不是虚无缥缈的自然,而是研究自我,认识自己。也是从他开始,自我和自然才被完全区分开,人不再是宗教中所讲的,只是宗教的一部分,而是完全独立于自然存在的个体。比如,他的名言就是:'认识你自己。'

虽然苏格拉底没有像孔子一样,直接将人们从对宗教的崇拜中拉出来,毕竟宗教是西方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一直到了欧洲中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才敢于提出对宗教的反对。但是,苏格拉底的学说,号召当时的雅典世界,将文化研究的重心从研究自然、研究虚无缥缈的神学,改变到对人的研究,对人本身的探索。他还提出灵魂和物质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精神实体,事物的产生和灭亡都是某种物质的聚散离合,这种将精神和物质彻底对立起来的观点,形成了西方哲学中唯心和唯物对立的开端,将人生活的现实和人的精神脱离开,这已经是一大进步,这也是他对世界的认识论。

而关于社会的真理建设,他放弃了通过对自然社会、神学的研究,转而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希望借由伦理来为社会中的事物进行定义,而不是依托宗教。他提出,关于世界、人类的认识,可以说多种多样的,并非是只有神造社会才是永根不变的真理。他提倡,'认识''意见'要跟随人的认识而进行改变,但是,社会上的真理却是不变的。那何为真理?何为伦理?

苏格拉底建立了一种美德即知识的伦理思想体系,其中心是探讨人生的目的和善德。他提出人们生活在世界上,应该认识到在社会上生存的普遍法则,认识真正的自己。然后,探索出何为有害的做法,何为道德规范,何为至善的美德。他还认为一个人想要拥有真正的知识,并区分何为不道德,就需要凭心灵和神的安排,对人进行道德教育,让人们摆脱掉诱惑,才能拥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

比如,他的教育理论:'产婆术',就是注重对人的教育,体现的是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对人性完善的追求,和儒家的'仁'异曲同工。苏格拉底,让欧洲的文化哲学,有了主体和理性、抽象思维,以自然神论代替宗教神话。为古希腊哲学注入了人文主义的关怀,提倡探索人的本性,为希腊哲学树立了理性的大旗。

中西方各异的文化精神形成的原因

而将中西方各异的文化精神进行对比,会发现,在中西方文化的形成期由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和不同的文化巨匠,对中西方不同文化精神的形成,有不同的作用。在中国,因为可耕地非常的多,和自然和谐共处,是中国人赖以生存的核心要义。所以,中国的先贤们,提倡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并在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了儒家这样的以'仁'为本的'天人合一'思想,创造了一套完全迥异于西方科学文化的独特精神文化,这也是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特点。

而西方的文明,则是取决于海洋的惊涛骇浪。这让希腊文明有了征服自然、人与自然对立之观点。而要驾驭自然,则需要丰富的自然知识,了解自然规律,所以对'智'的追求成了西方文化的核心。所以,古希腊文明中的先哲,提倡的是对自我区分现实和精神世界,认识社会的真理、伦理,拥有真正的知识,成为更好的自己,才能够更好的驾驭、征服自然。

同时,中西方的文化形成期,先贤们,都致力于摆脱神学对人的影响,通过塑造新的社会伦理、人格、来帮助人们解脱对现实社会的痛苦和对世界的迷惑,是中西方文化中都十分重要的任务。

参考文献:《论语》《中庸》《左传》《孝经》

(0)

相关推荐

  • 苏格拉底与孔子

    古代,世界上有两个伟大的教育家,在中国是孔子,在希腊是苏格拉底(Socrates),两人至今尚为世人称颂不已. 一一个历史上的巧合 有人说,苏格拉底和我国的孔子有若干相似的地方,甚至有人将他比做希腊的 ...

  • 儒释道生死观之比较

    著名历史学家谭其骧在<中国文化的时代差异和地区差异>一文中明确指出:"中国文化随着时代的演进而随时在变,各时代的差异是相当大的,决不能认为存在着一种几千年来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或代表 ...

  • 孔子相比苏格拉底,差在哪里

    孔子是和苏格拉底差不多一样的人物.他们都是人类万世敬仰的先师.相比苏格拉底,他差在哪里呢?我感觉是他差了个老子.他过于世俗化了,对现实的关注过多且热衷于那些具体的事务,这限制了他洞察世事的深度.所以在 ...

  • 学历低到吓人的巨匠大师:启功中学文化,齐白石没上过学

    看看那些学历低得吓死人的国宝大师,启功是中学,巴金中学毕业,齐白石没上过一天学,沈从文最高学历只是小学. 启功:中学生 启功(1912--2005),满人,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 ...

  • 启发式教学: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差异

    在教育史上,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是启发式教学方法的首倡者,但他们的启发式教学法却有着本质上的差异.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中国的文明已经走过了漫长的道路,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典籍,已经形成了相当稳定的文化 ...

  • 茶文化与咖啡文化,中西方典型饮料,体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融合

    茶.咖啡.可乐,是风靡全球的三大饮品.其中,茶是极具东方特色的饮品代表,咖啡则是极具西方特色的饮品代表.它们各自在中西方的文化区域内,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还形成了带有各自特点的文化系统.之后随着世界文化 ...

  • 中西方宏观历史理论比较研究分析儒家文化是未来的世界文化

    作者:王立荣 对梁漱先生溟新儒学开山巨著<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等宏观文化论著,与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历史形态学开创者斯宾格勒,二十世纪西方宏观历史理论名著<西方的没落>,及继承 ...

  • “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这...

    "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这是规律,强势文化是遵循事物客观规律的文化,弱势文化是依靠强者的道德欺望破格的文化,也是救世主的文化"! 强者之所以强,是因为他们具有独立自主 ...

  • 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异同之比较——兼论两者思想比较背后的现实意义

    [摘要]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孔子和苏格拉底是两位极具影响力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思想对东.西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世界文化日益交融的今天,对二者思想进行比较,并进一步探析造成两者思想之间差 ...

  • 什么样的“文化”,造就了唐三彩的“身价”?

    唐代丧葬制度有了明确规定,出这十大件器物,大多是在西安.洛阳这些都城附近,也就是说,只有帝王,皇亲贵 族,高 级官员才有资格陪葬三彩.墓葬中除了十大件之外其余都为人骑马,男佣,女佣,器皿类等;但是只有 ...

  • 什么样的“文化”,造就了青金石的“身价”?

    最常用有效的鉴别方法就是用酒精或酸性物质接触青金石,染色青金石遇酸或酒精会迅速掉色.这里我们推荐使用高浓度医用酒精.具体方法:用棉签取适量酒精,多次重复擦拭青金石表面约半分钟左右,如果棉签上出现蓝色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