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期【马慧专栏】大单元教学研究(2)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整合教学设计
七上第二单元现代文阅读整合教学
一、确定单元主题:
1.人文主题
亲情,是人世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2.语文素养
学习本单元,要继续重视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重语气、节奏的变化。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的文章情感显豁直露,易于直接把握;有的则深沉含蓄,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
二、单元学习目标
1.感受和理解各篇课文所表现的亲情,唤醒和丰富自己的亲情体验。同时深化理解,尽量读出亲情之外的情感内涵。
2.继续学习朗读,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
3.了解不同文章抒情的不同特点:有的显豁直白,有的深沉含蓄。
三、单元教学安排
按照大单元教学目标,运用核心任务,开展有意义的活动的要求,本单元一共设计了五个主题活动:


活动一 读出亲情的味道
第一课时 《散步》《散文诗二首》整合教学


SUMMER
【学习目标】
1.训练朗读,复习重音、停连、语气、节奏等朗读技能。
2. 整体感知全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活动一:读一读
1.学生自由朗读《散步》《金色花》《荷叶﹒母亲》,注意重音、停连、语气。
2.小组合作探究字词。
3.指名朗读,注意感情基调。
活动二:想一想
阅读《散步》《金色花》《荷叶﹒母亲》,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人+事件”
《散步》:通过记叙一家四口在初春的原野散步的生活画面,我们描绘了亲情之美。
《金色花》:通过写一个孩子和妈妈嬉闹的事。
《荷叶母亲》:写自己看到雨打红莲,心绪不宁,后来看到荷叶荫蔽红莲,内心感动。
活动三:品一品
1.阅读《散步》龙应台、《纸船》冰心、《云与波》泰戈尔,标注重音、停连,把握感情基调。
明确:这三篇都用深情的语调歌颂母爱,朗读时注意舒缓、深情。
2.小组挑选喜爱的篇章进行朗读展示。

HALLO SUMMER
第2课时《秋天的怀念》群文阅读
【学习目标】
1.继续学习朗读,在语句的朗读中揣摩合适的语气,在全文的朗读中把握感情基调的变化。
2.深入的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自己的悔恨与愧疚,对于生存困境中好好活着领悟。
【学习过程】
活动一:读一读
1. 教师示范,深情朗读课文。(学生画出重音、停连、语气符号,写提示语)
2. 学生试读。
3. 学生范读,全班评价。
活动二:想一想
概括《秋天的怀念》记叙的主要内容。
明确:在一个秋天,我因为瘫痪而暴怒无常,常常跟母亲发脾气。后来我终于同意母亲推我去看花,我们兄妹都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要好好儿活”。

活动三:品一品
继续阅读《合欢树》《我与地坛》《奶奶的星星》并思考,四篇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是否有不同之处?
明确:
《秋天的怀念》:有对母亲最深切的怀念和赞美,有深深的愧疚、悔恨和自责。终于领悟了母亲所说“要好好活儿”的道理。
《合欢树》:无法从失去母亲的痛苦中解脱出来,无法面对自己深深的内疚之情。最后经过自己几番思考,打算去看合欢树,表明作者从内疚中解脱出来,终于可以理智的接受现实。
《我与地坛》:对自己曾经的“倔强”感到内疚,对母亲的爱的更深刻的体悟。
《奶奶的星星》奶奶给“我”讲人死了会变成星星,给走夜道的人照个亮儿的故事。奶奶死后也变成星星,星星寄托了“我”对奶奶的深切怀念和敬仰之情。
活动四:比一比
分小组合作朗读喜欢的段落,评选最佳“朗读者”。


第3课时 《秋天的怀念》《散步》比较阅读
活动一:比标题
1.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散步》,如果换一个角度,另拟一个题目,你会以什么为题?说明你的理由。
提示:首先,引导学生细心品味作者标题的妙处,其次,积极调动自主阅读的感受,开放的理解,课文拟题可以从文章的细节主题,感情色彩多角度出发。
明确:课文题为《散步》,不仅直接点明了本文叙述的主要事件,而且传达出舒缓从容、娓娓道来的感情基调,此外,具象化的题目没有说破文章主旨,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回味思考的空间。基于对文章所需事件和细节不同关注点,可以拟出《一家人》《三代》《儿子和母亲》《初春的田野》等题目,也可以基于对主旨的不同理解《和谐》《孝道》《责任》《选择》等,拟出抽象画的题目。
2.说说你对标题“秋天的怀念”的理解。
表层:
① 点明故事发生的时节。
② 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深层:
③“秋天”常常隐喻着生命与思想的成熟,“秋天的怀念”暗示着作者经过残酷命运的打击,终于走出暴躁绝望,在母亲去世后,在菊花绽放的秋天,才真正体会了母亲的坚忍与期望,悟出了生命存在的意义。
④标题简明而又意蕴悠长,“怀念”直接指向母亲,“秋天”则蕴含着“生命”的意味。
题目中的“怀念”直接指向母亲,那么“秋天”则蕴含着“生命”的意味。

活动二:比情感
感情基调:
是指一篇文章整体的、基本的感情色彩和声音语调。有人把文章的感情色彩分为挚爱和憎恨、悲哀和喜悦、惊惧和欲求、急切和冷漠、愤怒和疑惑等不同种类。朗读时,内心对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一个明确的把握和提示,才能准确而充分地传达出恰如其分的感情。每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一个整体,是各个部分、层次、段落、语句的具体感情的综合表露,总体的感情基调并不否定不同段落有感情的起伏变化。缺少整体感的朗读,容易支离破碎;没有具体段落语句的感情色彩的变化,整体感也会显得呆板僵化。
《春》的感情基调是轻松、愉快、热烈、充满希望的。
《济南的冬天》的感情基础则是温和、明净、亲切、眷恋的。
《秋天的怀念》《散步》同为散文,都是写人间的挚爱亲情,却有着不同的感情基调,再读课文,体会不同的感情基调。
①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深沉、纯粹的爱与期望)
②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体会到了母爱的坚韧与伟大,悟出了生命存在的意义)
《秋天的怀念》的感情基调是:深沉、感伤、悲慨、压抑,结尾处又有一种达观释然的宁静。
①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景物描写,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烘托人物愉悦的心情。)
②但是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情思隽永,富含哲理,肩负家庭责任的小心稳重。)
《散步》的感情基调是:清新、明朗、愉悦、亲切、舒缓、从容,有些语句也有含蓄未言的深意。

活动三:比感悟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这些篇文章唤起了你对母爱和生命的哪些感悟。
第4课时:《七色花》《荷叶母亲》比较阅读
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两首散文诗的比较阅读
活动一:相同点
1. 主题:表达母爱
2.表现手法:运用象征手法。(金色花:孩子的天真;荷叶:母爱厚重)
3.语言风格:清新雅致(金活泼、口语化;荷典雅、书面化)
活动二:不同点
1.构思:金以儿童口吻和心理,通过特有的奇思妙想,表达母爱和童真;荷写眼前之景,现实之事,直抒对母亲的感情。
2.金为虚拟情境;荷为真实情境。
3.这两篇散文诗都是表达母爱的,如何理解《金色花》中的孩子形象和《荷叶母亲》中的母亲形象?
《金色花》:世人总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泰戈尔把儿童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最美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了孩子的纯洁可爱,孩子为什么那么活泼可爱快乐天真?因为沐浴在母爱中。诗中的孩子跟妈妈三次捉迷藏,主要出于孩子活泼调皮,机灵可爱的天性,同时,他对母亲无时无刻的关注也见出对母亲的热爱和亲密。

《荷叶母亲》中的母亲没有正面出场,只写到一句,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作品写母亲完全使用象征手法,雨中的荷叶覆盖红莲,象征了母亲对女儿的心灵庇护,对雨中红莲与荷叶情态的细腻描写是作品的精彩之处,包含情感的文字,表现出母爱的动人,母亲正是这样一个母爱的化身。
活动三:总结散文诗的特点
每个小组进行归纳总结,全班交流,老师补充、指导。同时补充《泰戈尔诗选》《繁星》《春水》做比较阅读。

活动二 感受母爱的多种表现形式
第5课时 群文阅读课
【学习目标】
1.阅读体验母爱的多样表现形式。
2.感受母爱,体会人间的最美好的感情。
【教学过程】
活动一:群文阅读
胡适《我的母亲》、朱德《回忆我的母亲》、丰子恺《我的母亲》、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活动二:感受不同的母爱表现形式
①史铁生笔下的母亲。为了孩子可以付出一切,更多表现的是对孩子的呵护与无私的付出。
②胡适笔下的母亲则有了既当爹又当妈的严慈相济。
③朱德的母亲勤劳聪慧、坚强不屈、识大体,写作对象由母亲到劳动到人民,最后上升到国家作者的情感主线,也由悲痛,怀念上升到感激之情,则重点突出感激之情。
④丰子恺对于母亲眼睛里的严肃的光辉,觉得十分恐惧。这光辉每次给他以深刻的警惕和有力的勉励。
明确:这几篇文章主题相同,角度各异,能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通过组文阅读,让学生明白母爱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呵护,关切,牵挂,担心,不舍;也可以是理解,尊重;还可以是严格严厉。
活动三:谈自我
全班交流,谈一谈你的母亲怎样表达对你的爱。


活动三 在爱中领略被爱
第6课时:群文阅读课
【学习目标】
1.通过具体化的赏读,引导学生学会细致感受母爱,更学会表达母爱。
2.体会母爱的不同表现角度(子女的角度、父母的角度)
【教学过程】
活动一:群文阅读
阅读毕淑敏的《爱的回音壁》《孩子,妈妈教你看病》、龙应台《目送》
活动二:体会母爱的不同表现角度
毕淑敏的《孩子妈妈教你看病》,则是从妈妈的视角来展现母亲在陪伴孩子成长时付出的牵挂,不舍却又不得不狠心的矛盾心态。《爱的回音壁》父母不仅要会爱,更重要的职责是培养孩子爱的能力,懂得了爱与被爱的孩子才能更快成长。教会孩子去爱他人,爱自己,爱生活,爱自然,爱是一面回音壁,产生不了轰鸣的爱,不是真正的爱。

龙应台的《目送》,作者的笔下,淡淡的文字里释的是母亲目送着孩子、与女儿目送着父亲的深深的情感,骨肉之情很深很深,深到足以让每一个母亲,每一个女儿热泪满流,爱是自然的,别离也是自然的,欣然的理解,欣然的接受,让他飞,让他走,不必执着的不放手。
活动三:谈自我
3.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小事让你感受到了爱?
4.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怎样做一个有爱的人?


活动四 爱,需要深情地表达
第7课时 亲情朗读赛
【教学目标】
1. 梳理单元核心知识,整理、归纳朗读技巧。
2. 运用朗读知识进行比较、分析、评价,实现知识点的勾连、迁移、运用。
3.以读促感,提升表达能力和感悟能力。
【教学过程】
1.回顾朗读技巧
2.亲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弥足珍贵,爱,需要深情的表达,围绕亲情,展开第二次演讲比赛,小组各派出两名成员参赛,朗读内容可以是课文,也可以的群文阅读的篇目,或者自己喜欢的文字,有真情实感,不做作。比赛评分表:

3.评分
4. 颁奖


活动五 爱,需要用心写出来
第8课时 写作指导
【学习目标】
1. 结合阅读课文,引导学生认识到事情说清楚的原则。
2.学习主要内容的详略安排
3.有真情实感。
【学习过程】
活动一:借助文本,学习写法。
写清楚是记事的基本要求,一般要写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事情的经过是记叙的主要内容,要重点写,写详细些。要把一件事写清楚,动笔之前先要想清楚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再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写下来。试着填写下面的表格,
看看《散步》一文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
起因-出现矛盾-解决矛盾-结局
很多时候,记事也是为了传达情感,分享体验,因此,还要学会写得有感情。这是更高的要求。怎样才能写得有感情呢?关键是要写自己亲身经历的、有真切感受的事,说发自内心的话。
例如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回忆了几件与母亲有关的事都是“我”的亲身经历,字里行间渗透着对母亲的挚爱和怀念,以及对自己少不更事的追悔.读后令人感伤不已。我们写作记事文章的时候,也要记真实的事,忠实于自己的感受,切忌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
活动二:小试牛刀
1.用一句话写一写让自己感动或难忘的一件事。
2. 把自己刚才用一句话写的深受感动,难以忘怀的一件事,运用交代清楚“六要素”的方法进行扩展,让我们的记事清楚。


第9、10课时 书写亲情
【学习目标】
1、启发学生体会并尝试在叙事中抓住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表达情感。
2、注意锤炼语言,进行写作实践。
【教学过程】
活动一:借助文本,学习写法。
1.细节描写: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它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和盘托出,让读者欣赏评价。
(1)动作描写
《秋天的怀念》中的“挡、躲、扑、抓、忍、”等字词,来感受母爱是理解、是宽容、是牵挂、是呵护、是担忧、是细心。
(2)语言描写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当“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时,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此时的母亲是怎样的痛心焦急,他多么想立刻扑灭儿子轻生的念头,立刻阻止他自暴自弃儿子的痛苦在母亲心中已经加倍,母亲却没有跟儿子一起抱头痛哭,而是忍住哭声,它是以怎样强大的毅力克制着自己的悲情,怎样努力的给儿子一份坚定的力量啊!
(3)神态描写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当我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拉拉的飘落,母亲要挡在窗前。这位细心的母亲唯恐飘零的落叶又勾起儿子悲观的情绪,她那憔悴的面容既显示着绝症期间对身体的折磨,又显示着对儿子残疾又绝望的状态,对母亲心里的折磨,那央求的神色表现出屡遭儿子拒绝却从未改变的关怀与渴望,读来令人心酸不已。

2.景物描写
勾画《散步》一文中景物描写,与前一单元写景文中景物描写进行比较,体会写法的不同,并谈一谈本文景物描写的作用。
(1)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通过初春景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使人感到生命的召唤,暗示母亲熬过严冬,将会获得新的活力。同时为散步做垫底。景物描写,烘托散步心情,设置散步背景。深化中心。
(2)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这句话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点明了儿子要走小路的的原因。同时也表达了母亲对孙子的理解和疼爱。
总结景物描写的作用:
a.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b.时代背景
c.渲染气氛
d.烘托人物心情;
e.展示人物性格
f.推动情节的发展
g.表现中心
活动二:写作实践
以《那一次,我真_______》为题写一篇以记事为主的文章,表达情感和思考。

第11课时 作文讲评
活动一:学生习作互评
活动二:教师下水文展示


马慧, 中学一级教师,昌黎县第五届骨干教师。多次荣获市县级优质课,优秀班主任,县政府嘉奖,优秀班集体和德育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热爱语文教育事业,对待工作勤恳务实,严谨治学,关爱学生,毫不懈怠。不求轰轰烈烈,但求无怨无悔,用微小而坚韧的付出,参与到每个孩子的生命中,让教育有情有爱,让生命有暖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