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诗人的情志》

《诗人的情志》【重磅诗论】

——摹诗奇谈之二

文\艾之宁耶

在上篇《摹诗奇谈》一文中,我根据自己读诗、摹诗、写诗的感受,将写诗的人大致分为五种类型,即:情思类诗人、情节类诗人、情采类诗人、情韵类诗人和情致类诗人,并逐一作了分析。此篇文章专门来谈谈什么是诗人的情志。我们都知道一个成语:诗情画意,许多爱画之人都接受“能够传达出作者的思想境界、哲学观念的绘画乃是上乘的画作。”,那些被奉为经典的西方的抽象画、东方的写意画之所以使人觉着品味高尚,就是具备了高尚的思想境界和价值理念。那么,用语言符号来表达的诗歌,既然没有了直观的点线面、色彩和光感,又去刻意地逃避思想意识的传达表现,这是什么样作品呢?不错,这就是我《摹诗奇谈》中所说的情绪呕吐物---垃圾文字。

为什么垃圾在当今诗坛上横行霸道呢?首先是不知道诗歌是从何而来的,其次是不明了诗歌的价值所在。诗歌从何而来的?古今的大家都在告诉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即:情志出诗。透彻概括地讲:诗歌是从某人带有情感倾向的价值观中触发而来的。许多时候,价值观并不明确,思想也并不成熟,但是其情感的倾向性却非常明显,这种带有情感的倾向性的描写就是普通诗歌的来源。因为不是课堂教学和讲座,对此我不举例子,读者也不难理解这些观点。我诗歌的摹写对象老、中、青都有,一般对选定的摹写对象,至少要摹写50首诗歌。在十多年前,我已经形成了自己完整的诗歌理论体系。而这一体系的创立,既来自古体诗承继下来的“性灵派”,又来自现代诗继承下来的“新月派”,对这两大承前启后的近现代最重要的诗歌流派,可能许多人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前辈翘楚的亲授下和自己从少年起的大量写作实践中,我相信所创建的诗歌理论体系,既深刻明皙,又科学完整。据此基础上,我才可能对中国诗歌中的所有表现形式,都能举重若轻的加以运用。

诗歌说到底,就是思想境界的文韵表达。诗歌的思想境界,无论是王国维师傅的境界论,还是现代诗歌名家的“真、善、美”之论,指向的都是人的思想意识,这一点请诗歌创作者一定要了然于心。我的诗歌核心理论“善根说”即出于此。古人论诗文,有文与质的争论,持续了千年。到了王国维,将文质糅合成境界,后人又借鉴了西方诗论,产生了“真、善、美”之论。当我构建完成系统诗论之后,更加明确了文与质的关系及源头。古人指的“文”就是外在的描写,也包含了音韵的变化。古人指的“质”就是内在的表达,这里既有思想的表达,也有情感的表达。而我的划分有所不同,我用情与志,来替代文与质。情为外相交感(触发、移情、共情等),志为本我善缘(世界观、价值观、思想深度、审美水平等),而情与志两者都缘于善根,本来就是一体的,换句话说审美水平高的所触发的灵感层次就高;思想有深度的移情对象会更加准确清晰;上乘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所营造的共情会更加深入人心。

古人写诗最重要的一个心得是:工夫在诗外!这是什么样的功夫呢?其实不需要专门研究诗歌本体,王阳明的《心学》就可以阐释明白,这就是“致良知”,致就是运用,良知就是我所讲的善根。良知对于诗歌而言,也是世界观、价值观、思想深度、审美水平等内在的修为。好吧,关在还是在于“致”(运用)上,首先,涵养善根的世界观是日光,价值观(方法论)是水份,思想性是营养。日光不可或缺,但对于不同诗歌树木的习性,有喜阳的,也有喜阴的,如何恰到好处呢?水份不可或缺,但对于不同诗歌之树木的习性,有喜干的,也有喜湿的,如何恰如其分呢?营养不可或缺,但对于不同诗歌之树木的习性,如何因地制宜呢?不知读者发现没有,在内在修为中,我譬喻的诗歌树木,好像少了审美水平。正是这“审美水平”呀,才是古人说的“工夫在诗外”中的真功夫!这功夫从哪里来的?正是在萃励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想深度中出来的。针对诗歌创作,我管这一过程叫做“纤心体物”,而不是理学中明德究理的“格物致知”,也不同于阳明《心学》的“静心诚意”,虽然有异曲同工的感觉,但是针对的本体是不同的。如果你在涵养诗歌树木时,光水肥都兼顾恰好,你的园艺水平(审美水平)就是上乘的,写诗的功夫自然就高。诗人的功夫就是心志,“千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还原到写诗来用“千首纵然不同,诗人不离心志”。 心就是诗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思想深度,志就是审美水平和创作水准。其实,志不离心,心统其志,古今中外所有诗人(文人),往往心志不能相应,因而归之于寻常。而伟大的诗人(文人),其心必高,其志必伟。而在一个大诗人(文人)辈出的时代,伟大的诗人(文人)才有可能出现。“登泰山而小天下”,天下如泰山一般高的山峰数不胜数,而能居泰山之巅更上黄山,上黄山之巅再上昆仑,上昆仑之巅直上珠峰的诗人(文人)才能称为伟大。

生活中我们常用一个词“心情”,对于诗歌而言,这是直指其创作过程的,心就是诗人的心志,情就是诗人面临的外在交互感应(心电感应),如果是有功夫的诗人,一定不会被情所困,随意的发泄。而是,在强大心志的引领下,跟随自己的价值观和艺术修为去营韵造景,进而深入其里,邃挖善根,接洽善缘,遂开诗花。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都有诗心,因为诗心缘于善心、缘于真心、缘于美心。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都有诗情,因为诗情缘于欢乐、缘于苦难、缘于天真、缘于阅历。但是,绝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的时候,心与情不能够相应和,因为太多的想法、太多的情绪、太多的诱惑、太多的自我。即便灵犀一闪,付诸于笔端之时,却受制于文字功底和诗韵功夫。诚然,诗人可以创造语汇,不过如果连本民族的传统语汇都没有深入地学习过,扪心自问一下,你的诗文能是什么水准,自己难道没有点数吗?所以,我许多篇诗话都一再提到,无论古体诗或诗现代诗的作者,都不能“关起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一定要兼收并蓄,一定不能做“跛脚诗人”。看来,诗人更重要的是修炼诗外功夫,哲学、宗教、科学、美学、物理学、心理学等等都要涉猎。能写出几首激情或绚美的诗歌,然后徘徊、萎靡、沉沦、堕落、自尽,或者倒退的写梨花诗、屎尿诗等垃圾。这样的人,是心志趋于枯槁的表现,是江郎才尽的表现。根本原因就是诗外功夫浅薄,心不诚,志不定,那么只能被情感、欲望所困、所迷、所羁绊。不要将所有的过错都推给时代和外在环境,问一问自己:修炼过中华文化吗?热爱理解本民族文化吗?识文知道如何化吗?不要说中西兼修,在诗歌上中西兼修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生拉硬拽。不要说专精一种诗体,在汉语诗歌上专写一种体裁就是浅尝辄止。更不要将现代新格律诗与现代自由诗对立起来,那是画地为牢的无知。诗人的高情来自诗人的修为,诗人的雅志来自诗人的格局。“眼界高时无物碍,心源开处有波清。”愿诗友涵养真情,修炼心志,共同实现中华诗歌的伟大复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