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水闸,古人厉害!

秦-唐时期,太湖的入海水道主要是东江、松江和娄江

三江水道每日潮汐进退, 将海中泥沙带入, 很易淤浅。到了北宋,“ 今二江( 东江、娄江) 已绝,惟吴淞一江存焉。”, 吴淞江成为太湖的唯一泄水通道。

北宋时期的吴淞江出口到达今复兴岛以东的南跄浦,吴淞江南岸最东的几条支流是:上海浦、下海浦、烂泥浦:

吴淞江出海通道逐渐淤塞;到了元代,吴淞江出水更加不畅:

上海志丹苑元代水闸,是在吴淞江“自然淤积-人工疏浚-不断变迁”背景下建造的

根据志丹苑元代水闸的遗址发掘简报

元代水闸位于志丹路和延长路交界西南角的志丹苑,

元代水闸的南边是现在的交通路:

黄浦江和长江口的潮差:

杭州湾芦潮港的平均潮差3.27米、吴淞口2.23米,黄浦公园站平均潮差1.85米;700年前,吴淞江元代水闸位置的平均潮差超过2米。

元代水闸的挖掘现场:

水闸施工非常精细,水下基础非常扎实,水闸宽度是6.8米,

根据现在的闸河配套关系推算,这条吴淞江岔道虬江的宽度30-50米以上。

这是水闸全景鸟瞰,

首先闸底板护坦用石板铺,石板和石板之间用铁锭卯住。

水闸基础下面全是桩,

密密麻麻打了一万根4-6米长的松木桩:

而且每根木桩上边都有编号,比如下图左边木桩“地伍佰柒拾号”:

右边木桩上还有八思巴文戳记,就是元朝的蒙古文。

木桩编号的首字“”、“”,应该是“天地玄黄”的顺序,它是《千字文》开篇的第一句话。由於《千字文》影响广泛,古人计数也用《千字文》的文字顺序。志丹苑水闸每根木桩编号题记,说明工程中每一个细节都有详细的记录,它是对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一种监督措施,也反映了志丹苑水闸工程的重要性。

引用2015年10 月24 日“东方讲坛”,上海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陈燮君的讲座《苏州河、黄浦江与上海工业文明》:

最让人震撼的是木柱。在那1500 平方米的泥浆里,露出很多柱子,其中最短的是4 米,最长的7 米,平均是5 到6 米。一共有多少根?有整整1 万根。让我们想象一下,元代的时候,1500平方米的建筑中有1 万根立柱。如果把一根立柱看成是一个生命体,1 万根立柱,组合成了偌大的生命方舟,这是何等的壮观!

仅仅从志丹苑水闸遗址的工程质量来看,我们今天的人不得不汗颜。我在很多场合说过,我们今天动不动就颁奖,但是在工艺水准甚至管理水平上,700 年前的上海先民并不比我们今天差多少。

比如,一万根木柱,每根木柱上都用毛笔写上编号,今天我们哪个工地钢筋水泥上面有编号?而且,因为它是一个水利工程,造完以后,水一放进来,它就永不见天日,做得粗糙不粗糙,是没人看得到的。但是考古发现告诉我们,这个工程地下的石头与石头之间的间隙、工艺水准,做得都精益求精。

可以说,700年前我们的先人,一点都不输给今天的人! “元代水闸遗址”不愧为2006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闸址内还出土了铜钱、铁环,

这是水闸内出土的铁钩和扒钉用于固定木桩,

木头和木头之间用铁扒钉咬住。元代水闸的设计、施工和整体功能,已经达到什么高度!大家可以看得出来,还有元代上海当地经济实力的支撑!

到了明代,吴淞江上海段北移,出口段在南跄浦朝北拐,南跄口向东入长江口的分支出口被淤死。

1402年太湖因为下游泄洪不畅、造成严重洪灾,永乐皇帝朱棣派户部尚书夏原吉来治理吴淞江,两个办法。第一“擎淞入浏”

把青浦赵巷到昆山这段吴淞江洪水通过新洋泾、夏驾浦导入浏河,从浏河排长江口入海。明朝郑和下西洋是从浏河出海,因为浏河拓宽了,可以停100多米长的宝船。

第二个办法是“以浦代淞”,疏浚范家浜上接黄浦下接吴淞江的河口段

为什么黄浦江的出口叫吴淞口?不叫黄浦口

因为拓宽后的范家浜接老吴淞江的出口段,所以叫“吴淞口”。范家浜疏浚后,吴淞江反过来成了黄浦江的支流。

到了清代,上海县越来越繁华。

因为黄浦江不浚自深,靠潮水的涨落和充沛的太湖水源,又有沿途支流汇水,挟沙能力增强,保持了水沙平衡,黄浦江成为稳定的航道

1.2门泊东吴万里船 千里江陵一日还

1.1良渚五千年 湖丝四千年

0.2“安且吉兮”-黄浦江源头

0.1水治理史与上海水文化

1.4漂泊的荷兰人,怎么治水?

(0)

相关推荐

  • 上海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

    上海市普陀区志丹路和延长西路拐角处,一幢由两片"人"字弧形的玻璃顶构成的建筑低调地趴在志丹苑小区北门一侧,就像是小区的一个仅供行人出入的大门.如果不是门前的闪亮的LED显示屏,很难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海 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

    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位于上海普陀区志丹路和延长西路交界处 建于元代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七出台,上海有十项列入其中,半数在郊区,位于市内的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抢得头牌,先去这里.在遗址上已经建起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海普陀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

    上海普陀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位于上海市普陀区志丹路和延长西路交接处延长西路633号.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上海静安马勒住宅西北6公里. 志丹苑元代水闸总面积1500平方米, ...

  • 身边的世界,世界在身边。第145,元代水闸遗址二

    <营造法式>的"卷輂水窗"条接下来是: 方上并二横砌石涩一重,涩上随岸顺砌并二厢壁板,铺垒令与岸平(如骑河者,每段用熟铁鼓卯二枚,仍以锡灌.如并三以上厢壁板者,每二层铺 ...

  • 身边的世界,世界在身边。第144,元代水闸遗址一

    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位于普陀区志丹路.延长西路交界处,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元代水利工程遗址,也是国内已考古发掘出的规模最大.做工最好.保存最完整的元代水闸. 博物馆的外型就是元代水闸,从空中俯视据说 ...

  • 【建筑可阅读】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元代水闸遗址

    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位于延长西路633号,这里原是宋元时期吴淞江(苏州河)支流赵浦故道.该遗址是迄今为止我国保存最好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被评为2006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 ...

  • 元代一幅厉害的书法,被称为是“将军笔墨”,可惜后人难以模仿

    如果领悟能力高一点的,那将有可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好书法.但这一类的人并不多,尤其是一些古人的传奇书法作品,后人怎么模仿也无法超越. 一张元代大学者陆柬之的<文赋>作品,被珍藏在了台北故宫博 ...

  • 厉害!三星堆发掘现场的北大考古人

    北京讯    1986年,三星堆1.2号祭祀坑"一醒惊天下".夸张的纵目面具.高大的青铜立人.奇特的"通天"神树,揭开了古蜀文明的神秘面纱.30多年来,围绕祭祀 ...

  • 厉害了,原来古人都是这么穿衣服的!

    △ 说起清朝人的服装,屏幕那头的您可能想到如下风格 这年头清宫戏.清朝古装剧戏说居多,不要指望它们能百分百还原清朝达官显贵.市井小民们的生活方式,想要了解个中细节,最好找史料说话. 从明朝开始,西方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