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水闸,古人厉害!
秦-唐时期,太湖的入海水道主要是东江、松江和娄江。

三江水道每日潮汐进退, 将海中泥沙带入, 很易淤浅。到了北宋,“ 今二江( 东江、娄江) 已绝,惟吴淞一江存焉。”, 吴淞江成为太湖的唯一泄水通道。
北宋时期的吴淞江出口到达今复兴岛以东的南跄浦,吴淞江南岸最东的几条支流是:上海浦、下海浦、烂泥浦:

吴淞江出海通道逐渐淤塞;到了元代,吴淞江出水更加不畅:

上海志丹苑元代水闸,是在吴淞江“自然淤积-人工疏浚-不断变迁”的背景下建造的。
根据志丹苑元代水闸的遗址发掘简报:

元代水闸位于志丹路和延长路交界西南角的志丹苑,

元代水闸的南边是现在的交通路:


黄浦江和长江口的潮差:

杭州湾芦潮港的平均潮差3.27米、吴淞口2.23米,黄浦公园站平均潮差1.85米;700年前,吴淞江元代水闸位置的平均潮差超过2米。
元代水闸的挖掘现场:

水闸施工非常精细,水下基础非常扎实,水闸宽度是6.8米,

根据现在的闸河配套关系推算,这条吴淞江岔道虬江的宽度30-50米以上。
这是水闸全景鸟瞰,


首先闸底板护坦用石板铺,石板和石板之间用铁锭卯住。

水闸基础下面全是桩,

密密麻麻打了一万根4-6米长的松木桩:

而且每根木桩上边都有编号,比如下图左边木桩“地伍佰柒拾号”:

右边木桩上还有八思巴文戳记,就是元朝的蒙古文。
木桩编号的首字“地”、“黄”,应该是“天地玄黄”的顺序,它是《千字文》开篇的第一句话。由於《千字文》影响广泛,古人计数也用《千字文》的文字顺序。志丹苑水闸每根木桩编号题记,说明工程中每一个细节都有详细的记录,它是对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一种监督措施,也反映了志丹苑水闸工程的重要性。
引用2015年10 月24 日“东方讲坛”,上海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陈燮君的讲座《苏州河、黄浦江与上海工业文明》:
最让人震撼的是木柱。在那1500 平方米的泥浆里,露出很多柱子,其中最短的是4 米,最长的7 米,平均是5 到6 米。一共有多少根?有整整1 万根。让我们想象一下,元代的时候,1500平方米的建筑中有1 万根立柱。如果把一根立柱看成是一个生命体,1 万根立柱,组合成了偌大的生命方舟,这是何等的壮观!

仅仅从志丹苑水闸遗址的工程质量来看,我们今天的人不得不汗颜。我在很多场合说过,我们今天动不动就颁奖,但是在工艺水准甚至管理水平上,700 年前的上海先民并不比我们今天差多少。
比如,一万根木柱,每根木柱上都用毛笔写上编号,今天我们哪个工地钢筋水泥上面有编号?而且,因为它是一个水利工程,造完以后,水一放进来,它就永不见天日,做得粗糙不粗糙,是没人看得到的。但是考古发现告诉我们,这个工程地下的石头与石头之间的间隙、工艺水准,做得都精益求精。
可以说,700年前我们的先人,一点都不输给今天的人! “元代水闸遗址”不愧为2006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闸址内还出土了铜钱、铁环,

这是水闸内出土的铁钩和扒钉用于固定木桩,

木头和木头之间用铁扒钉咬住。元代水闸的设计、施工和整体功能,已经达到什么高度!大家可以看得出来,还有元代上海当地经济实力的支撑!
到了明代,吴淞江上海段北移,出口段在南跄浦朝北拐,南跄口向东入长江口的分支出口被淤死。

1402年太湖因为下游泄洪不畅、造成严重洪灾,永乐皇帝朱棣派户部尚书夏原吉来治理吴淞江,两个办法。第一“擎淞入浏”,

把青浦赵巷到昆山这段吴淞江洪水通过新洋泾、夏驾浦导入浏河,从浏河排长江口入海。明朝郑和下西洋是从浏河出海,因为浏河拓宽了,可以停100多米长的宝船。
第二个办法是“以浦代淞”,疏浚范家浜上接黄浦、下接吴淞江的河口段,

为什么黄浦江的出口叫吴淞口?不叫黄浦口?
因为拓宽后的范家浜接老吴淞江的出口段,所以叫“吴淞口”。范家浜疏浚后,吴淞江反过来成了黄浦江的支流。
到了清代,上海县越来越繁华。
因为黄浦江不浚自深,靠潮水的涨落和充沛的太湖水源,又有沿途支流汇水,挟沙能力增强,保持了水沙平衡,黄浦江成为稳定的航道。
1.2门泊东吴万里船 千里江陵一日还



1.1良渚五千年 湖丝四千年
0.2“安且吉兮”-黄浦江源头

0.1水治理史与上海水文化
1.4漂泊的荷兰人,怎么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