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田园居 诗意 赏析 朗读

晋 陶潜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曾任东晋大司马,父祖均曾任太守一类官职。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渊明八岁丧父,家道衰落,日渐贫困。曾几度出仕,任过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四十一岁时弃官归隐,从此躬耕田园。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清陶澍注《靖节先生集》是较好的注本。[注释]晨兴:早起。理:治理。荒秽:杂草丛生。带月:顶着月亮。荷锄:扛着锄头。道狭:道窄。沾:沾湿。但使:只要让。愿无违:不违反自己的意愿。[译诗]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清晨我下地松土除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露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求我那心愿至死不移。

[赏析]这是一首烩炙人口的优美的田园诗。这首短诗十分细腻、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对农田劳动生活的体验。“种豆南山下”与“采菊东篱下”有着同样的韵律,但韵味各异。采菊是漫不经心的,而种豆则是十分认真的。采菊时不经意地抬头,见到的是幽幽南山,与诗人当时宁静适意的心情十分和谐;而豆种下后经意观察豆苗长势,看见的是稀疏的豆苗。豆长得不好,显见种豆人不在行,不过,在陶渊明来说,有这样的成绩也觉满足了,这是一种诙谐的心境。我们可以想见诗人看着田中的豆苗和杂草时自嘲的微笑。于是他只得起早贪黑地“理荒秽”了。“带月荷锄归”句写得极为精彩,极富情致:明月高挂天际,月影却伴着他——荷锄晚归的“老农”。辛苦的劳动化作无限的生活乐趣。夹道而生的茂密的草木,沾湿衣裳的露水,都使这劳动的生活增添了生气。诗的最后一句,“衣湿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使这首田园诗不止停留在对劳动乐趣的体味上,更进一步点了题。种豆长草也罢,早出晚归也罢,夕露沾衣也罢,都在所不惜,只要趁了心愿就好。这“愿”是什么呢?就是找到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它很有些象古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自然生活。在当时政治上一片黑暗的东晋时代,能有这样一种自然宁静的生活是使诗人感到无限欣慰的。这首诗的“种豆南山下”两句,可以说是用了典故。《汉书·杨恽传》:“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倾豆,落而为箕。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但是,陶渊明用典,使人简直不以为他在用典,这是用典的高明之处。这种用典使典实所包含的内容与作品内容完全融合了。作品既因用典而使诗句的含蕴更为深远,又不因用典而使诗句失去真淳的情意。这也就是陶诗既清淡而又不失典雅的缘故。《归田园居》共五首,作于辞彭泽令归隐田园的次年(406)。是年, 陶渊明四十二岁。陶二十九岁初仕,始终不得志,几仕几隐,自从彭泽弃官归隐,便再未出仕。这首诗抒写了诗人归田后的欢悦心情,描绘了和平怡静的农村景物,表现了诗人摆脱官场羁绊后的闲情逸趣,从侧面批判了现实的污浊和黑暗。是诗人对自由欢乐生活的热烈追求。陶渊明《归田园居》五首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後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其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其四∶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其五∶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0)

相关推荐

  • 杨雨品读古诗词 |陶渊明《归园田居》

    中国人爱写诗,也爱读诗.长期读诗的人,不鸣则已,一开口就让人惊艳.长期读诗的人,让人久处不厌,闲谈不烦.在杨雨看来:诗不是胭脂,却会使女人心颜常驻:诗不是羽毛,却会使女人展翅飞翔:诗不是万能的,却会使 ...

  • 古诗词日历 |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译文.赏析 / 严勇.音频 / 张佳 译文 我在庐山之下种植豆子,野草儿茂盛豆苗却很稀少. 早上起床,整理锄去田中杂草:披着月光,扛着锄头回到家中. 山道狭窄,草木生长得茂盛:夜晚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

  • 种豆专家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其三,是陶渊明的名作,本无必要多言.然近来偶尔见到学者以此诗为例,证明陶 ...

  • 陶渊明那五个儿子,一个比一个懒,一个比一个笨

    十几年的时间里,陶渊明连续生了五个儿子,"无后为急"倒是免了,但对儿子们的热望变成了失望.他那五个儿子像比赛似的,一个比一个懒,一个比一个笨. --戴建业<我的个天> ...

  • 别云间 诗意 赏析 朗读

    明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作者简介] 夏完淳,原名复,字存古,别号灵胥,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生于公 ...

  • 别董大 诗意 赏析 朗读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②.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③. [作者简介]高适,生年说法不一,卒于七六五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天宝八载(七四九年)任封丘尉,不久即辞去, ...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诗意 赏析 朗读

    唐 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①.散入珠帘湿罗幕②,狐裘不暖锦衾薄③.将军角弓不得控④,都护铁衣冷难着⑤.瀚海阑干百丈冰⑥,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 ...

  • 泊船瓜洲 诗意 赏析 朗读

    这首七绝即景生情,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绘,表现了诗人此番出来做官的无奈和欲急切回归江宁的愿望.头两句记叙北上的行程.诗人前往京城,却偏偏回首江宁,表现不愿赴任的复杂心理.后两句以景写心,既有变法给自己带 ...

  • 曹刿论战 诗意 赏析 朗读

    十年春(1),齐师伐我(2).公将战(3).曹刿请见(4).其乡人曰(5):"肉食者谋之(6),又何间焉((7)"刿曰:"肉食者鄙(8)未能远谋."乃入见(9) ...

  • 池上 诗意 赏析 朗读

    小娃撑小艇①,偷采白莲回②. 不解藏踪迹③,浮萍一道开④.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 唐代大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 山西)人,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 白居 ...

  • 长歌行 诗意 赏析 朗读

    [作品简介] 汉乐府"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秦及西汉辉帝时都设有"乐府令".汉武帝时的乐府规模较大,其职能是掌管宫廷所用音乐,兼采民间歌谣和乐曲.魏晋以 ...

  • 朝天子·咏喇叭 诗意 赏析 朗读

    明 王磐 喇叭,唢呐, 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往来乱如麻, 全仗你抬身价. 军听了军愁, 民听了民怕, 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 吹伤了那家, 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作者简介] 147 ...

  • 赤 壁 诗意 赏析 朗读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①.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②.[作者简介]杜牧(803年-805年),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二十六岁中进士,为弘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