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鸡互啄之后

图|Ryan
几个现役和退役的球员,分别代表中国足球和中国篮球,上《吐槽大会》互相“杀”了一波。场内场外热闹非凡,余波蔓延千里。
场内一片欢腾,交口称赞“杀疯了”。场外一片混乱,这个社那个协纷纷表态回应。
这个社发表评论文章说,中国篮球与中国足球不应“菜鸡互啄”,而应相互激励。
那个协发布纪律准则,禁止球员或官员利用公共媒体挑起敌意。
刚被《吐槽大会》搔到痒处的网友自然不买账,愤怒地表示,中国足球和中国篮球就剩搞笑的作用了,连这点剩余价值都不让发挥,还让不让人活了。
我是《吐槽大会》和《脱口秀大会》的忠实观众。从成功学意义上讲,李诞是我的偶像,不瞒大家讲,我买过两本李诞的书回来研究,这件事之前都没敢让我那些文化人朋友知道。
我只是朴素地觉得,一个段子手,不,一个文艺青年凭借段子手的身份,走到李诞现在的位置,一定有其过人之处。
从方方面面能感觉出来,李诞不仅是一个超级聪明的人,也是一个超级敏感的人。我最喜欢李诞的一点是,每次王建国出场的时候他都会喊一嗓子“有请我的朋友王建国”。“我的朋友”四个字,在他心里应该是重若千钧的,我喜欢把朋友看得很重的人。
李诞的“高情商”人设,全网皆知。笑果文化这个公司,能够从之前的困境中走出来,靠脱口秀大会第3季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也挺让人佩服。
但也就是从脱口秀大会第3季开始,我发觉李诞和笑果似乎太懂中国网民了,他们对网络舆论的理解之深入与操作之狠辣,有点让人害怕。
一个标志性的例子,就是杨笠的异军突起。
杨笠的发迹,完全靠那几个“直击人心”的性别梗,如“他们那么普通却那么自信”“男人还有底线呢?”“男人都是垃圾。”……这些梗越来越粗暴,市场效果却也越来越好。
杨笠和笑果文化固然可以拿“脱口秀”“开玩笑”当挡箭牌,但他们不可能不知道,这些性别梗迎合的是网上愈演愈烈的性别对立情绪。
绕了那么远,该说回菜鸡互啄了。
《吐槽大会》把中国足球和中国篮球的代表人物弄到一个舞台上,让他们以吐槽的形式互相骂对方垃圾,思路与执行力真是令人叫绝。
从事后来看,主要挨骂的也不是《吐槽大会》,而是那几个球员,尤其是现役球员。毕竟《吐槽大会》本来就是负责娱乐大众的,这些球员球打不好,还拿着大笔的通告费来搞娱乐,观众一时可能被他们的“坦荡”表演折服了,但早晚会回过味来。
冷静下来大家就会发现自己被耍了。一群职业球员,打不好球,但是却可以通过自黑与互黑来洗白,同时赚得盆满钵满。这事肯定哪里不对。
这不是允不允许搞笑的问题,而是搞笑的技巧与边界的问题。
菜鸡互啄也是一种好笑,但它不属于幽默的范畴,而属于耍宝的范畴,甚至比耍宝更低级。
吐槽大会早就被诟病是洗白大会。而现在吐槽大会正在朝向“洗黑大会”的方向,放弃洗白,直接躺倒任踩,一群成年人互相丢泥巴玩。我骂你丑,你骂我垃圾,我骂你没底线,你骂我没文化……
孤陋寡闻的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脱口秀应该有的样子。我却知道,一旦我想认真一点,就会有人跑过来冲我喊“上纲上线”。
但我还是想提醒一句,丢泥巴虽然好玩,就像跳泥坑一样好玩,可是如果我为了挣钱,整天跟我女儿一起跳泥坑,是不是有点没出息?
《吐槽大会》以前有句口号,“吐槽是门手艺,笑对需要勇气”。可是现在的趋势是,越来越不把手艺当回事了,什么都是简单粗暴直接,降维降维再降维,下沉下沉再下沉。
娱乐这个事情,降到无限低,那就是巴甫洛夫与狗的关系了。
中国足球与中国篮球这样菜鸡互啄,我没有太大的感觉,毕竟我不是球迷。但是我一个球迷朋友告诉我,体育圈的人对此很生气。我可以理解这种心情。菜鸡互啄,消解了他们热爱的事物的意义。
就好比说,我的偶像是苏东坡。苏东坡一生官运坎坷,尤其是在王安石变法期间是最著名的刺头,而没几年王安石也失势了。这两个人后来在金陵重逢,化敌为友,成就一段佳话。如果说整一档《北宋吐槽大会》,把苏王二人拉上去互相“吐槽”,“你这个装逼分子”“你才是个装逼分子”“你这个倒霉蛋”“你是更大的倒霉蛋”……我想我会疯的。
所以我说,最可怕的不是菜鸡互啄,而是菜鸡互啄完之后留下一地鸡毛,大家都去讨论菜鸡有没有权利互啄,却没人在乎菜鸡本来还有更体面的生存方式。
行文到此,我看到范志毅回应菜鸡互啄,他说:“希望大家可以一起把足球和篮球的传承重新建立起来,而不是当成一种笑话。”表情凝重,言语中肯。
菜鸡,不是为了互啄而存在的。
从观众这个角度,能逗笑我们的东西越来越低级,越来越粗暴,不要脸成了一种大杀器,是不是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一个小提醒,不要生气。
三角笔记:娱乐这个事情,降到无限低,那就是巴甫洛夫与狗的关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