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考的成功能被复制吗?

如果把年轻时在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岗的工作经历一并计算的话,我在“教与学”这个领域已经沉浸了快廿载。从最初简单的教人把话说准说美,到渐渐加上了如何让思维缜密、立意精巧等等一些表象之下的内容。我发现,自己的改变其实一直是紧跟时代的。就像是过去的二十年,因特网科技带来的知识爆炸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极为宏大的未来之门,“互联”与“互动”这两个概念,在人类的进化发展史上,从未像今天这般受人重视。同样,它们也在潜移默化地改造着我对语言传播教学领域的认知。

在这其中,就包括了对课程标准化的思考。

首先要予以明确的,是“一切脱离背景谈问题都是耍流氓”。因此,我在题目中加入了“艺考课程”这一限定条件。毕竟大学阶段的教学规划是一项更为宏大、系统且长期的工程,绝不是自媒体的几个小段落就能说清道明的。那么,艺考培训的行业背景是什么呢?在我看来,一方面,它难逃“招生难、招聘难、管理难”这三项所有培训企业的通病;同时,强烈的应试属性,又把它从普通的“兴趣培训”区分开来,贴上了专有标签。

让圈外人“看上去很美”并跃跃欲试的是,一些培训业新概念新玩法的出现,好像让问题不再成为问题。你不是招不到学生吗?我们来教你玩裂变玩引流,再不行的话我们直接上阵给你派地推团队,你事后分成就行了。可艺考教育的难点就在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它的重要考核部分,外在形象与内在能力缺一不可。这一个人才的预甄选过程,对于那些素以“快速见效”著称的只专注于短线操作的培训营销服务供应商,是很难做到的。通过这一段,我想表明的,是在艺考培训这个行业中,想要全盘照搬传统培训业在市场营销中的所谓新型的“托管式”的思路,是未必行得通的。

那我们是不是因此就要革除掉对于艺考培训在创新上的思考呢?我认为也不尽然,就比如接下来我想谈到的对课程的复制。

人们从不吝于在文学和美术作品中描绘对于知识复制的设想。童趣一点的,有哆啦A梦的“记忆面包”,更严肃一些的,像是《三体》里的“思想钢印”。在我的理解中,这些事物或多或少都有着“标准化”的影子。把一门课程的教与学以若干标准的形式固定下来,实现教学效果的稳定化和最大化,这将在某种程度上,减轻艺考培训中“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教师教学风格不统一带来的教学效果的千差万别”等等这些固疾。既可以实现教学效果的良性循环,更深层次的益处,还在于能帮助企业更加专注于内部专职讲师队伍的培养,以及更长远的——学习型组织的建立。

虽然我无法在区区数千字里就把我所有的想法和盘托出,但至少我能确定的一点,是在制定课程标准化体系的伊始,就应当跳出“标准化=录制标准课”这一思维的窠臼。

语言能力的培养是一件极复杂的系统工作。虽然学生们最后走上考场,多数情况下要面对的考试项目无非就是读稿、朗诵、评论、主持、对话这几项,那么,哪些适用于标准化哪些又不适用?在适合的科目中,又各占多少比例?过去的五年间,考试内容哪些有了调整,又出现了什么样的新趋势,这些变化依旧在标准化的框架中换汤不换药,还是已经有了全新的方向?这些都存在着值得讨论之处。而对以上内容的解析,显然不是把一堂“大师课”的录像分发给老师们去逐字背诵所能解决的。这应当是一个动态的标准化系统——在保持始终不变的对说话能力进行提升的核心培训操作之外,留有开放的管口,相关科目的讲授者可以对这一系统进行即时的素材补充或是微调。确保这一系统既能不因师资的流动而丧失效用,又能实现自我的更新迭代。

出于篇幅的缘故,今天只能把对于“课程标准化”在必要性上的肤浅思考分享给大家。显而易见的,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一事物可能会带来的诸多问题,比如首当其冲的知识产权保护等等,在今后的时间里,希望还能有机会和读者们予以讨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