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山区农民的一生
向桥乡王塝村的大里坡与白水河遥遥相对,这一座山坡与这一条河水,共同见证了故乡小山村数百年来的晨昏起落,见证了村民们生老病死、前仆后继的普通生活。如今,在大里坡山支峰的山顶上,安葬着我的邻居一家三口人,分别是王贵芳爷爷夫妇,和他们的儿子王本林先生。王贵芳爷爷活了八十多岁,他的一生都是在大里坡周围的山坡上辛劳地耕种着,在白水河边的稻田里淌汗水种稻谷,或是去周围更高的大山上砍柴禾,到晚年的时候,他的背驼得像一张弓。这位老人八十余年的光阴,除了吃喝拉洒,其余的时光都勤劳地献给了这块大地,故乡瓮门塆的农人们,大多都称赞王贵芳爷爷是一位质朴、勤快的老人,是一辈子精心伺侯土地的传统老农民。
今天,本文所讲的主公翁是王贵芳爷爷的儿子,王本林先生,他已于2020年年中去世,安葬在屋后大里坡贵芳爷爷夫妇坟墓的下方。对于王本林先生,我几次想写写他,可是几次都作罢了。因为按照世俗一般的惯例,对于故去的人,只能写他的嘉言懿行,不写他不光彩的地方,但是对于这位我很熟悉的村人邻居,他身上虽有值得称道的地方,也有着山区农民落后性的地方,他完全可以算得上一个山区农民的典型,反映出了这个时代很多农民身上普遍性的问题。家乡后代的农民们,如果能看到王本林先生一生的经历,冷静沉思,以前人为鉴照,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对于自己心理成长是有益处的,对于农村新风尚的培养和树立,也是有一定启发作用。故此,借着今天的假日,我就打开电脑,对我这位故去的邻居展开一次思绪梳理,对王本林先生作一次深深的怀念,扬前人之善,是为缅怀,言前人的不足,是为后人作为鉴戒,有利于新一代农民思想文化境界的提升,其意义也是更为深远的。
王本林先生,出生于1949年,与新中国同岁,大约是小学毕业后就回乡参加生产队劳动,他身强力壮,在王塝畈大田野上群众劳动竞赛时,干体力重活不输于人。如上文所述,贵芳爷是全生产队有名的老黄牛,一生任劳任怨,他干农活虽不以体力见长,却十分耐劳、细致,他所做的各类农事,别人挑不出任何毛病出来,在某些方面,塆村里的人还要请教他,例如打草鞋,贵芳爷的手艺是全塆村第一名,好多人向他学习。
父亲的勤劳能干让王本林在那大集体年代免于饿肚子,他的家庭虽然房屋不起眼,但是一日三餐是有保障的,在生产队算得上是一户殷实人家,上世纪七十代未,贵芳爷为儿子王本林讨了一门媳妇。
正是在这个时候,国家改革开放了,农村开始实行分田到户,实行多种经济经营,农民们不仅可以自种自收地种田谋生,也可以洗脚上岸做点其他的小生意。喜欢跟时风的王本林先生,时常和别人合伙做些赎卖生意,如去八里湖赎卖莲藕,去武穴贩儿童玩具,但是听村人们说,他文化水平不够,缺少计算成本和谋划利润的意识和能力,做生意亏钱的时候居多,只是他觉得做生意比埋头种田要高人一等,在农村里有面子。
有的时候,他跑到漕河、武穴、黄梅、阳新等地方纯粹是去玩,那些到处是楼房的中小城市,对于他存在着魔幻般的吸引力,蹲在那些中小城市的街道边发呆傻看,也远比在田畈里埋头晒日头,赤脚种田种地要舒服一百倍。他什么也没有干空着手回来,对家里人和村人说是去做生意。一次两次人们还信他,这样的现像多了,村人们不相信,他家里人也开始不相信了,于是他家庭里就开始有了争吵,村人们也爱给王本林先生取绰号,进行嘲笑,希望他能迷途知返,回乡安心劳作,减轻老父亲一些负担。可是他听不进村人们的规劝,逛城市的感觉太美了,使他无法安心在家乡俯首务农。大约是上世纪八十年中,他离婚了,他的妻子实在无法忍受他的不务正业。
在以前的农村,离婚是件很不光彩的事情,这场婚变给贵芳爷夫妇很大的精神打击,从不发怒的他在村中悲天怆地要自尽,村人们很难过,但也无可奈何,在旧观念中,媳妇要离婚那一定是媳妇的错,但是在新的观念中,判断是非又并不是这么简单,谁是谁非不好评说。
婚变并没有让王本林先生反思与警醒,他的思想仍是轻视老一辈农民的埋头劳作,在好逸恶劳的道路上狂奔,他甚至对村中人说,他今后要买好衣服穿,要穿上西装,穿上好皮靯,这样就不愁找不到老婆。
婚变让王本林先生脾气变得暴燥起来,一点小事就招来他的大声喝骂,变得愈加蛮横起来。在农村自古以来有一种不好的风气,某个人若是蛮横不讲道理,动不动对别人喝骂,若是被喝骂的人没反应,周围的农民们就认为蛮横的人不错,他做得对。对是非对错理性判断的缺失,是山区农民普遍存在的问题,当两个人面红耳赤地争吵,旁边的人才开始思考谁对谁错,当某一个人嗓门大,甚至敢先动手打人,总有人认为这人有道理,他争赢了,向他投以羡慕、鼓励的眼光。这种风气长久以来毒化了山区农村的智识,严重扭曲了村民们的荣辱价值观,助长了一些人以作恶为荣耀的邪念。例如有一次,邻村几个青年人向挑货郎担的黄梅县人找茬,找他们要烟抽,继而踢翻了他们的货郎担,一旁种田的、放牛的几位老人没有出言阻止,反而说这几个小青年有胆量,不怕人,几双老眼笑眯眯的鼓励。
在山区农村,总有人以横蛮,暴喝怒骂来吸引眼光,来体现自己的尊严,王本林先生很受这种农村歪风的影响,在他离婚之后,他的这种思想倾向是很明显的。二十多年前,哪个放牛的如果把水牛牵上了他的田岸,王本林看见了马上就是一顿怒喝狠骂,哪个人触碰了他的一点利益,马上就要被骂得狗血淋头。在农村地区,房屋挨房屋,田边挨地头,张家的鸡吃李家的食这类小事情,总是难于避免的,于是王本林先生肝火越来越大,村子里时常听到他高贝分的喝骂声,对方如果回敬一两句,那双方就要争吵一小时以上,农村人叫“搏嘴”。
约二十年前,贵芳爷夫妇相继去世了,家中的责任田,如果他再不下田耕种,那就是一片荒草地了,夜晚到了,如果他不拉亮电灯,整个家庭就是漆黑一团,与夜色无异,从这时候起,王本林先生开始起了变化。他扛起父亲用过的锄头犁耙,走向自家的责任田,安心种起田来。不靠谱的各类小生意不再做了,只是有一位江湖朋友劝他学佛,他很虔诚地相信,在家中堂屋中供了一尊观世音菩萨塑像,时常播放佛号,劝人行善。这时候他骂人变得少了,就是偶尔有人动了他家屋后的竹子,咒骂声也要小很多。
王本林先生这个时候才醒悟过来,在农村,作为一名农民,只有勤劳才能致富,现在国家政策好,他能通过自己能干的双手来实现发家致富。他养起了肉牛和山羊,天不亮就赶牛羊到大里坡山上放牧,天黑才回家做饭吃,天天如此。过了两三年时间,肉牛发展到了大小五头,山羊十几只,依市场价,值十几万元。这个时候,他折掉了他的土房子,建起了新式平房,他的土房子是塆村中最古老的房子,他修建新房,在故乡山区中具有农民脱贫致富的标志性意义,虽然政府也资助了他,但他个人的努力是主要的。他的转变是全村人都喜闻乐见的好事,已经有人在为他张罗婚事了。
可惜的是,王本林先生的身体不好,在好日子刚刚开始到来的时候,病魔缠上身,他不幸于2020年离世长辞,全村人为他送葬,把他安葬在大里坡山他父亲坟墓的下方,站在这里,对面笔直的白水河坝公路,就是他年轻时总是梦想摆脱种田,走进城市的梦幻通道。大里坡的这片青翠山林,是王本林先生最近十多年天天上山放牛放羊的地方,是这片青翠山林撑起了他的致富梦想,也实现了他的这个农民本色的梦想。乡邻王本林先生,如今,您曾无限向往的城市已经快与农村联成一体了,您放牧牛羊的大里坡永远茂盛长青,愿您在地下安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