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如轩林治 | 用生活写诗,茶只是最美的韵脚

关联链接:
人如其名,与林治老师的相识,是这趟西安之行最治愈的一段经历。
出发之前关于林治老师的身份很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世界中联药膳食疗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茶文化学系列教材编委会主任,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茶学系客座教授等。
如今作为六如茶文化研究院的创始人,更是将大量的精力投入于茶美学生活方式的传播。

▲六如茶文化研究院创始者:林治
当然,最重要的是他与武夷山的渊源颇深。
不仅在武夷山星村插过队,还担任过武夷星第一任的总经理,武夷山茶叶同业工会创会长。说起岩茶和西安的联结,林治老师绝对是最有资历的发言人。
可当我在连续两天的拜访和交流之后,发现这些身份的标签已彻底粉碎,甚至一度还特别嫌弃这些标签蒙蔽了我们看到真实林治的魅力,毕竟标签不会告诉你,老先生每件衬衫的袖口会绣着“六如茶痴”的字眼,标签也不会告诉你,老师甚至保留着古典书信的格式给我发微信,“**如面,……”
“如面”两个字袭来,顿时撇开时间空间的隔阂,生命格外柔软了起来。


借着这期泽悟武夷茶&茶味地图西安站的拜访,我冒着风险斗着胆,重新描述一段我所看到的茶痴林治。
01.
六如茶文化研究院
六如轩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小重阳巷
曲江华著中城商业街二楼

说起林治老师的身份,除了上面的那些公开的头衔,熟悉的朋友都还了解老先生的家世。
出生福建著名文化世家,祖父林天民是民国建筑大师,伯祖父林长民是国民党元老,叔公林觉民、林尹民都是近代史上的著名风云人物,大家最熟悉的林徽因就是他的姑妈。林治老师的父亲林宣,曾跟随梁思成、林徽因学习建筑,是中国第一批终身成就奖的建筑学教授,长期执教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或许从小就在如此这般有文化的家庭氛围熏陶下,林治老师的潜意识里自带着跳脱于这个时代的古典主义浪漫情怀。

在他父亲去世后,林治老师就带着他的浪漫情怀回到了西安,和他的夫人郭粤茗老师共同创办了六如茶文化研究所,就是我们这次西安之行所前往的空间。
得知六如茶文化研究院致力于茶文化及茶美育的推广,所以出发之前我们对空间自带了一些竹曳国风、院影婆娑的设想,可到了六如才发现这就是一间纯粹明了的茶室。
没有过多繁复的设计理念,没有想象中奢华的名家器具,但好像没有了这些反而进入了一个更为轻松自在的场,又满足了往来茶客和学生的所有硬件需求。
说不上是视觉上爆炸性的美,但刚好恰如其分的妥帖。



空间里除了四间封闭的茶室外,还有一间独立的调饮间。

相信我,像Y老师这种长期浸泡在古典泡茶状态里的中年阿姨一进到这间调饮工作室后,心里住着那位沉睡多年的公主顿时被这充满梦幻的磁场所惊喜。

各种调试鸡尾酒所需要的酒饮,高矮胖瘦身形各异的玻璃杯,还有调试需要的时令水果、研磨设备,工作间正中还有一个吧台式的导台,方便大家演习操练,应有尽有。
你很难想象如此新潮的方式竟然是一位已年过七旬的学者在倡导。


当学者茶人用调饮的方式打开浪漫的生活态度时,仿佛看到了莎士比亚致力于茶文化研究的身影,有色彩,有幻觉,有情绪,亦有爱意。

- 我们在研究的是空间的美,还是灵魂的美 -
说起来也巧,这次到西安的第二天遇上了西安茶博会,今年茶博会上刚好就是第一届调饮茶大赛,这也是林治老师推广实践了近二十年才看到的首届。



▲图片源于网络
其实,在没有看到六如工作室里小姐姐们具体的调饮操作和细节把控流程之前,我对于调饮茶的概念就停留在喜茶和斯里兰卡的茶配料,是极其年轻和去文化标签的品饮状态,为何一位茶文化推广的资深前辈会如此痴迷于调饮茶这件事呢?
林治老师给我们分享了两则故事,前方狗粮高能,请捂好你的小心脏。

第一则故事,源于林治老师和他的大女儿。
“在调饮的过程当中我有太多的感触,我大女儿她在澳大利亚,她喜欢喝红酒、咖啡,这没有错,我很遗憾的是她爸在推广茶文化可她过去却不爱喝茶。认与喝茶,就是拿个小杯子老头老太在那里啜啜嘛,我们年轻人不喜欢。”
“她喜欢歌,喜欢唱歌、听歌、追星,最喜欢刘德华。我是学教育的,心想怎么就在这个时候忽略了女儿的心理呢?你喜欢刘德华,我请你喝《忘情水》。于是第二天我用芬芳甘甜的武夷留香(糯米酒),勾兑武夷山的正山小种红茶。那天我女儿喝的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
“她喜欢费翔,我就请她喝《故乡的云》。广口瓶,七分杯的红茶在射灯照耀下像晚霞。我用小奶盅沿着杯边慢慢向杯里倒奶,像白云在故乡的晚霞当中翻滚,播着音乐:归来吧……”
“武夷山冬天很冷,室内没有暖气设备,她去看朋友回来,我摸她手都是冰冰凉的,于是就给她泡《无言的温柔》。滚烫的红茶,滚烫的鲜奶调和后用肉桂棒搅拌(用肉桂粉更好)加方糖,喝一口马上暖心暖身。其实不用讲老爸爱你,她一回来捧着一杯热茶,听着《无言的温柔》这首歌,自然什么都明白了。”
讲完了亲情,接下来这一则就进入了撒狗粮环节,源于林治老师和他的夫人郭粤茗。

▲著名茶人郭粤茗
“说起我跟郭老师的故事,那我更是下足了功夫,那时候我可用了超级花式给郭老师泡茶。西方人讲星座,要编星座茶,第一个就用我太太的生日,处女座。处女座的幸运数字是5,幸运花是波斯菊,幸运食品是草莓,她的保护女神帕斯芬聪明美丽温柔善良,人见人爱鬼见鬼爱。”
“所以这茶要怎么泡?幸运数字是5,是春之女神,回来的时候百花会随着你的脚步次第开放,冬天梅花、春天金银花、夏天茉莉花、秋天的菊花,当然还有代表爱情的玫瑰花,用五种花来给她泡茶。”
“泡茶前要布个台,我家有很漂亮的小花瓶,当中插一朵她的幸运花波斯菊,周围点缀着红色的满天星。红色满天星代表真诚的爱。然后摆果盘,她最喜欢吃草莓,两个两个用竹签串在一起是丘比特之箭,代表命中注定会爱神之箭穿心。如此摆好。”
“有花有果还要有音乐,我选了萨克斯独奏《我心永恒》。那天郭老师喝得感动得不得了,平常她忙不下厨,那天喝完茶就下厨了一整个星期,又是清蒸鱼、又是煲老鸭汤。你说这样的生活美不美?”
以上两则故事全部来自林治老师的亲自口述,Y老师只是他情感表达的搬运工。
虽然这个口语和表达和书面的转换毫无违和感,以至于在刚开始听老师表述的时候我还有一些不适应,像极了一部真实版的莎士比亚剧本,带着莫名的时空错落。可当我被林治老师煽动的情感带入到那个同步回忆的语境的时候,我竟开始有些悲凉的自省。

我们在做茶味地图这个专题的时候,对于审美的理解很长一段时间都把注意力和关注点放在物化的层面,美丽的空间结构,设计腔调的茶器茶道具,喝的是不是非卖品的玩家茶,甚至还有空间主人的服装、配色等等,把审美的高级和消费升级的物质行囊紧紧的捆绑在一起。
最最被忽略的恰好是这种美的心灵,和与生活美好融洽的能力。所谓“灵魂有香气”的境界莫过于此吧。

当听完林治老师跟我们分享完这些故事后再回过头来了解他所定义的“六如”,是老师在读《金刚经》结尾时的豁然开朗:
“一切皆有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人生短暂,世事无常,人生快如闪电,生命脆弱如露珠,于是便有了上联:如梦如幻如露如电如泡影,林治老师对出了下联:惜花惜月惜情惜缘惜人生。惜花惜月热爱大自然,惜情惜缘珍惜生命的际遇。”

看起来是一句浮起来的文案,但对于老师来说,是用一生迷醉且践行着的情操。
#Q3

- 泽悟武夷茶刨根问底时间 -
林治老师简称L,Y老师简称Y
Y:
在武夷山多年,有什么岩茶是让您印象深刻,不管是当时还是现在回想起来特别有意思的岩茶?
L:
1969年9月4号插队到武夷山的第一天。
当年像一个流浪汉一般跟着知青背着个背包到了吴墩生产队住在牛棚里,当时生产队长从自己家里拿出了巷下水仙(是黎原老丛水仙)那时候我还问过他这茶要多少钱一斤,他告诉我,“这种老丛水仙三块六毛钱一斤”。
因为虽然从小一直陪外公喝茶,但是喝的都是福卅的茉莉花茶。真正喝到好的岩茶那是很震撼的,一晚上都睡不着觉,那时候喝和现在不一样,现在喝什么茶都睡得着。那天晚上就点着煤油灯看《唐诗》。

Y:
为什么最终会选择从事茶文化推广,是因为觉得这方面特别匮乏吗?
L:
并不是我爱好文化,而是因为茶本身的文化基因就很强大。
Y:
茶文化涉及的范畴也特别大,您是怎么在这大的范畴中挑选了茶美学的角度?
L:
实际上你们只是看到了我把目标放在了茶叶美学上,我们当代无论提升民族的素质还是发展中国茶文化,它的瓶颈和短板都是美学。
蔡元培先生是中国当代美学家,两任北大校长,民国第一任的教育总长,他原来就提出来要实业救国,看起来也对但是实施了十多年以后,产业发展了,但是人的审美能力在下降。他临死的时候提出来:“科学救国,美学救国。”
我很震撼,这两点是讲到了根本上。科学救国,科学强大了你才能够在生产力方面起到一个引领的作用;然后一定要美学救国,一个民族只有在美学方面普及提升了在国际上才能站得住脚。


我们认为学茶不只是学一种泡茶方式,也不局限于做茶,人人都去做茶也没必要,要学茶,要学拿到茶之后怎么以茶构建健康、诗意、时尚的美好生活,让大家都能够把茶充分利用好,把无奈的、枯燥的、苟且的生活过成诗。
咱们先不说远方,先说生活要充满诗情画意,这是美学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特别鸣谢
感谢西安站茶味地图赞助商
泽悟(武夷山)生态茶业有限公司

今日互动
在关于茶之美,你觉得哪方面的提升比较重要呢?是空间,你的躯壳,还是灵魂?
留言区中让我们一起讨论一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