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险需理性

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也是生存的必要。但恐惧常常令人慌不择路,甚至越避越险。

2005年7月,伦敦地铁发生爆炸案,造成数十人伤亡。由于恐慌情绪蔓延,许多伦敦市民不再搭乘地铁,改为骑自行车出行。但骑自行车显然要比坐地铁危险得多,在此后的几个月里,由交通事故造成的伤亡数量达到了高峰,其中与自行车相关的事故就有数百起(此前这种事故极少),本来是为了避险,结果反而把自己送入更危险的境地。

还有一些风险其实发生的概率并不高,只因为一时成为焦点,结果就令人避之不及,甚至转到了更加危险的选项。

2001年9月11日,美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9.11事件。数架商用客机同时遭到基地组织恐怖分子的劫持,分头撞向世贸大厦和五角大楼,最终机毁人亡。全世界媒体对此做了连篇累牍的报道,一时成为焦点。其后果是大量美国人在长途出行时,放弃了那噩梦般的天空,进而选择公路。但高速路上的事故和死亡率要比搭乘飞机高得多。据统计,高速路上的事故率为1:5000,飞机则是1:250000。结果是第二年大约有1600名美国人,在由此而来的额外汽车交通事故中丧生,比美国商业飞机因坠毁而遇难的乘客人数多6倍。

除去这些极端的例子,在生活当中也常见这种矫枉过正的情形。

以宣传戒烟为例,许多国家强制在烟盒上印刷黄牙和烂肺的图片,用以吓阻吸烟者(相比之下,我们的'吸烟有害健康’就柔和的多了)。其结果并不如规则制定者的心愿,由于手段用极用尽(好像一抽就得死),反而使人下意识的逆反规避,甚至找到某些特例去反驳。常听到有人说:“我奶奶从8岁抽到88(从前关里人有从小抽烟的习惯),那不抽的有几个活这么长的?”“XXX不抽烟也没成神仙,还不是得了脑出血”。这些自欺欺人的理由,无非是被逼入绝境后缓解焦虑的手段罢了。

所以,无论是自主规避风险还是劝阻他人的有害行为,最重要的是注重客观实际情况,既不危言耸听,也不轻描淡写。要有理有据最后有可行的方案,这样才能让自己或他人,不失理性的去规避风险,而不是越避越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