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讯|苏轼这幅画首次公开亮相!清华建校110周年献礼展,不要错过!

近日,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的献礼展“水木湛清华:中国绘画中的自然”拉开帷幕。
展览主题是“自然”,主要展示古画里的山水、花草、植物等,十分雅致。
古人向往寄情于山水之间,在春天看这样一场展览,还是很合时宜的。

地点: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四层10号展厅
此次展览汇集宋、元、明清作品90余件。其中,人气最高的就是这幅苏轼的作品《偃松图》 ,几乎没有公开展出过。苏轼此作历代被疑问,不管真假,这是一件稀世之作。
(请横屏观看👇)

《偃松图》宋 苏轼(传)

苏轼《偃松图》卷,短卷纸本。历代收藏印记累累,曾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卷三十二29页,为清宫旧物。卷后有元明人一跋再跋,还有乾隆御笔。

《偃松图》右边题识:“眉山苏轼”行楷书四字,下钤朱文“赵郡苏氏”大印一方。

全图简洁明了,偃松奇崛古峭,左向横斜盘伸于石间,石旁修篁数丛。运用书法之笔法,飞白为石,篆法为松,楷行为竹,随手拈来,不落前人之窠臼,不拘古人之绳墨,自成一格。
用4个月写出一手
潇洒恣意、谐不伤雅的行书
我们除了从画中感受作者想表达的意境,在书法中也能感受到作者追求自在的内心。
接下来我们欣赏一下那些经典的信札作品:
《东武帖》
▼

苏轼《东武帖》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东武小邦,不烦牛刀,责无可以上助万一者,非不尽也 虽隔数政,犹望掩恶耳,真州房缗,已令子由面白,悚息悚息,轼又上。


《跋吏部陈公诗帖》
▼

苏轼《跋吏部陈公诗帖》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三司副使吏部陈公,轼不及见其人。然少时所识一时名卿胜士,多推尊之。尔来前辈凋丧略尽,能称诵公者,渐不复见。得其理言遗事,皆当记录宝藏,况其文章乎?公孙师仲,录公之诗廿五篇以示,轼三复太息,以想见公之大略云。元丰四年十一月廿二日,眉阳苏轼书。



《归安丘园帖》
▼

苏轼《归安丘园帖》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轼启。前日少致区区,重烦诲答,且审台侯康胜,感慰兼及。归安丘园,早岁共有此意,公独先获其渐,岂胜企羡。但恐世缘已深,未知果脱否尔?无缘一见,少道宿昔为恨。人还,布谢不宣。轼顿首再拜子厚宫使正议兄执事。十二月廿九日。


《获见帖》
▼

苏轼《获见帖》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轼启。近者经由获见为幸。过辱遣人赐书,得闻起佳胜,感慰兼极。忝命出于余芘,居承流喻,益深愧(慰)畏。再会未缘,万万以时自重。人还,冗中,不宣。轼再拜长官董侯阁下二八月廿八日。



《邂逅帖》
▼

苏轼《邂逅帖》又称《江上帖》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轼启江上,邂逅俯仰八年,怀仰。世契感怅不已,厚书且番。起居佳胜,令弟爱子各想康福,余以面莫既人回,忽忽不宣。轼再拜知县朝奉阁下,四月廿八日。



《致季常尺牍》
▼

苏轼《致季常尺牍》又名《一夜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一夜寻黄居寀龙不获。方悟半月前是曹光州借去摹搨。更须一两月方取得。恐王君疑是翻悔。且告子细说与。纔取得。即纳去也。却寄团茶一饼与之。旌其好事也。軾白。季常。廿三日。



《临沂使君帖》 纵31.4厘米,横 25.1厘米。
释文:芾顿首。戎帖一、薛帖五上纳,阴郁,为况 如何?芾顿首。临沂使君麾下。

《伯允帖》 纵27.8厘米,横39.8厘米。
释文:十一月廿五日。芾顿首启。辱教。天下第一者。恐失了眼目。但怵以相知。难却尔。区区思仰不尽言。同官行。奉数字。草草。芾顿首。伯充台坐。

《清和帖》 纵28.3厘米 横38.5厘米。
释文:芾启。久违倾仰, 夏序清和, 起居何如?衰年趋 召,不得久留,伏惟 珍爱。米一斛,将微 意,轻鲜悚仄。馀惟 加爱、加爱。芾顿首。窦先生侍右。

《逃暑帖》 纵30.9厘米 横40.6厘米。
释文:芾顿首再启。芾逃暑 山,幸兹安适。人生幻法,中□ 为虐而热而恼。谚以贵□ 所同者热耳。讶挚在清□之中,南山之阴。经暑衾□ 一热恼中而获逃,此非幸□。秋可去此,遂吐车茵。芾顿首再启。

《值雨帖》 纵25.6厘米, 横38.6厘米。
释文:芾顿首。早拜见。值雨。草草。不知轴议何者为如法。可换更告批及。今且驰纳。芾皇(惶)恐顿首。伯充防御台坐。庭下石如何去里。去住不过数日也。

《长至帖》 纵33.3厘米,横42厘米。
释文:芾顿首再拜。长至,伏愿制置发运左司学士,主公议于清朝,振斯文于来世,弥缝大业,继古名臣。芾不胜瞻颂之至。芾顿首再拜。

《紫金研帖》 纵28.2厘米 ,横39.7厘米。
释文:苏子瞻携吾紫金研去,嘱其子入棺。吾今得之,不以敛。传世之物,岂可与清净圆明本来妙觉真常之性同去住哉。

《法华台诗帖》 纵29.8厘米,横42厘米。
释文:法华台。块圠有同色,雪深云未开。终南晴夜月,仿佛似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