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时间读一读20+2著作(一生受用)

以上是20本,以下再加2本,

第一部是《易经》

是远古文明的产物,到了秦汉时期周文王姬昌做了特殊的贡献。是我国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融为一体的哲理性很强的著作。《易经》分为三部,天皇氏时代《连山》、《归藏》,秦汉时期的易书《周易》,并称为“三易”(另有一说三本书均作于远古)。远古时代人们定天象、法地仪,观象授时,创制历法与易书等,文明肇始。《春秋命历序》:“天地开辟,万物浑浑,无知无识;阴阳所凭,天体始于北极之野…日月五纬一轮转;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干支以定日月度。”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远古时期古人“观象授时”,并确定天干地支及阴阳五行、八卦原理。八卦与干支时间以及方位是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同属一个系统。远古早已有之的时空、阴阳观念,发展成为一个系统的世界观,用阴阳、乾坤、刚柔的对立统一来解释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的一切变化。《连山》、《归藏》是我国远古时代的文化典籍,有说《连山》与《归藏》不是失传了,而是被改了名为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又或其它名称。也有说《连山》与《归藏》于汉代后下落不明或被儒道吸收作经或亡佚。此二易成为中华文化领域里的千古之谜。这部书对世界上的一切作了概述,书中认为:世间一切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一个事物要维持长期稳定的发展,就要达到阴阳的平衡,按照这种规律,《易经》总结出了64个卦象,代表宇宙人生的64种情境。体现了万物皆有定数之理,中国的《易经》最早来源于对自然规律的长期观察,是经验的记录和总结。

“一阴一阳之谓道”。七个字代表了整个世界。天道由阴阳构成,二者相互作用,对立统一,产生了万事万物,宇宙才能够周而复始,人类才得以生生不息。近代科学家刘子华用“八卦宇宙论”预测太阳系存在的第十大行星。甚至于西方很多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发出这样的感慨:人类未来智慧的钥匙就藏在东方,藏在《易经》这本“无字天书”里。就连我国的量子理论我觉得是《易经》的象数和易理形成的整体思维孕育出了华夏民族的炎黄子孙,进而潜移默化的引导诸多科技工作者道法自然、自强不息。我们应该为我国的量子卫星感到骄傲,更应该为代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易经》感到深深的自豪!

第二部、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所谓“医经”,就是阐发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医学理论之著作  。之所以称之为“经”,是因为其重要性。古人把具有一定法则、一般必须学习的重要书籍称之为“经”,如儒家“六经”,老子的“道德经”以及浅显的“三字经”等。之所以称“内经”,并非像吴坤《素问注》、王九达《内经合类》所称“五内阴阳之谓内”,也不是张介宾《类经》所说“内者,生命之道”,而仅仅是与“外”相对为言。这和“韩诗内传”、“韩诗外传”,“春秋内传”、“春秋外传”,《庄子》的《内篇》、《外篇》,《韩非子》的《内储》、《外储》之意相同,只是《黄帝外经》及扁鹊、白氏诸经均已散佚不传。 

成书时代

《黄帝内经》又称《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相传为黄帝所作,因以为名。但后世较为公认此书最终成型于西汉,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国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  。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指出的那样,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中国医药文化发祥之早 。实非一时之言,亦非一人之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