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 | 葛昌海:老屋,记忆的陈酿
相关推荐
-
葛炯皓《流水溯源》
流水溯源 浙江省杭州市学军中学紫金港校区高一(2)班 葛炯皓 "咔嚓."一根落满尘灰的电线从屋顶直直地落下,静静地蜷缩在屋前空地的一角.空中不时飞来一两只小鸟,在屋前叫着飞了两圈后 ...
-
张凌雪|记忆中的老屋
记忆中的老屋只有三间,东边的一间有一盘炕,平时母亲用来放些零碎的东西,主要是吃的面粉,蒸的窝窝头等.中间的一间,南边是灶台和水缸,北边窗户下是一张床,母亲平时蒸窝窝头或者擀面条就在那床上放一个案板,主 ...
-
争 论
作者近照 作者:陈天润 初一(21)班 指导老师:朱丽君 空气,凝成了一堵黑色长墙. 年迈的爷爷又下乡看老房子了. 父亲追到乡下去的时候,只见爷爷正冒雨在院中拾掇着他的菜地,身后的老房子陪着 ...
-
山东作家‖【老屋不老】◆闲云落雪
作者简介 闲云落雪,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德州市作协会员,江山文学网逝水流年社团编辑.作品散见于<山东文学><微型小说月报><星星·散文诗><西南作家>& ...
-
我一个人走进破败的院子,恍惚之中母亲笑着走出来,喊我的小名
瞬间沧桑 --写给即将消失的老屋 文/爪哇岛 十几年前,被一个梦想诱惑,我义无反顾地转身走了,那种迫不及待,甚至来不及回身看你一眼. 在我眼里,你是破落的,残损的,禁锢的,也是压抑的,痛苦的,绝望的. ...
-
李端芹丨老屋
郑 重 提 示 企鹅号.百家号.美篇.博客.QQ空间.简书等网络媒体发过的文章,不要再投稿给新媒体<行参菩提>.如果愿意继续投稿新媒体<行参菩提>,请先删除,后投稿. 老屋曾是 ...
-
[今日头条]荒湖的长篇小说《有底线的人》推出后引起巨大反响,从著名作家到普通读者好评如潮
大型文学期刊<百花洲>2021年第1期头条推出市作协主席荒湖的长篇小说<有底线的人>,这无疑是黄石长篇小说创作新的里程碑,迅速引起广泛反响与强烈共鸣.<黄石文学>微 ...
-
家乡隆文的老屋,舍不去的乡愁
时间是个奇怪的东西,有时会使人淡忘一些记忆,但有时又使人铭记一些东西.老家的风景逐渐从我的记忆中淡去,没有留下几丝痕迹.但关于老房子的记忆,就像陈年老酒一样越老越醇香,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清晰地呈现 ...
-
【三江文学】诗人葛昌海:他是快递小哥
[三江文学] 2017<迎春.家.希望>征文 选登第一百四十四期 [原创作品]总第一百七十四期 主编:狂哥 投稿邮箱:top_001@163.com 投稿微信:185 5026 0199 ...
-
【三江文学】诗人葛昌海 :墓碑,麻栗坡
[三江文学] 2017<迎春.家.希望>征文 选登第一百三十九期 [原创作品]总第一百六十九期 主编:狂哥 投稿邮箱:top_001@163.com 投稿微信:185 5026 0199 ...
-
【三江文学】诗人葛昌海:桃花盛开的时候(外一首)
[三江文学] 2017<迎春.家.希望>征文 选登第一零八期 [原创作品]总第一百三十八期 主编:狂哥 投稿邮箱:top_001@163.com 投稿微信:185 5026 0199 投 ...
-
温伯格的最后一本文集,值得每个科学爱好者品读丨昌海一述
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温伯格已经离开我们一个多月了,但他睿智的思想和精辟的言语永远驻留在了许多人的心中,就像从未离去.幸运的是,我们还能从他的著作中再细细回味.温伯格是那一类会让人想要收集全部作品的作者 ...
-
【三秦文学】葛昌海:【远飞的候鸟】(小小说)
远飞的候鸟 文/葛昌海 刘小贝来自遥远的北方农村,他爸爸妈妈在南方的深圳做环卫工人.每当暑假寒假来临,他像候鸟一样飞到父母身边,陪伴父母度过一段快乐时光,帮父母做事.暑假一完,他又孤独地飞往北方的家乡 ...
-
小小说《出差》葛昌海
张小倩是公司的副总,主管业务.这家公司是中医生物科技集团公司,主要生产化妆品.从最早的祛斑祛痘两个单项品种开始,发展到现在的十五大系列200多个单品,像祛斑系列,祛痘系列,抗衰系列,除皱系列等等,外加 ...
-
《仰望汉城》葛昌海
仰慕已久的汉城就在眼前了.站在汉城广场前面,我心潮澎湃,激动不已,思绪万千-- 望着远处的城墙,雄伟壮丽,雄厚方正,巍然耸立,大气磅礴.盛世再现.给人以坚固持重和凛然难犯之感.它是枣阳人民的骄傲与象征 ...
-
“白环西献,楛矢东来;夜郎滇池,解辫请职;朝鲜昌海,蹶角受化。”--南北朝丘迟的《与陈伯之书》全诗赏析
出自南北朝丘迟的<与陈伯之书> 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将军勇冠三军,才为世出,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昔因机变化,遭遇明主,立功立事,开国称孤.朱轮华毂,拥旄万里,何其壮 ...
-
记忆淮安 | 陈海林与“空汽锤”及其他
陈海林.田绣云夫妇 陈海林的夫人田绣云是我中学的同学:陈海林走时,我正在省里开非遗的会议. 我的少年作<磨车刀>是海林唱红的. 先得说一下70年代上半段的文艺体制.当时全国每年选100首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