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如何诊断疾病的?

中医的诊断,这是中医最难之处,也是中医的精华和优势所在。传统的中医诊断是通过望闻问切来通过了解身体外在的症状体征表现,用中医理论指导来推断身体内部的状态,最终总结并把握住这种状态的宏观定位定性,类似于物理学中的黑箱理论。

这种状态有单一的,也有复杂的,诊断是否明确则看医生自己的判断水平,越高明的医生把握的越精准,而治疗上就更有的放矢而疗效突出。水平差点的医生可能只把握到一定的程度,但是总的方向把握住了也能取得一定的疗效。但是如果完全把握错了状态就算误诊,治疗就无效,甚至起反作用。

而中医把这种状态称之为病机,病机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比如气虚就是一种病机,而是什么气虚就更进一步细分了。有人说你们这种诊断没标准没定量,不科学。确实没法定量,比如有人说把气虚分成一到一百,到什么程度定下来不就行了吗?真的做不到啊,比如说某人感觉乏力,我们说这人气虚,那么稍微乏力,一般乏力,非常乏力怎么划分,怎么定量,西医有办法吗?而这些定量的标准就是要看病人自己的感受了。一句话,病人自己就是标准。当然这只是症状上的自我感受要靠患者描述,医师还可以通过病人表现出来的其他客观体征来综合分析参与诊断,比如看舌脉象,看面色,看手掌指甲等,还有其他的体格检查都可以辅助诊断,甚至仪器检查结果都可以辅助诊断,只要用中医理论思维分析结果就行了。

中医的诊断最关键的是要找准病机才能施治,单纯的说某种病中医是没法施治的,某种病比如感冒也分不同证型,要判出具体的证(也就是病机)才能指导治疗。而中医的证是有诊断标准的,证是疾病发生发展到某一阶段的宏观状态的概括性总结。同一种证可以表现出多种相关联的症状和体征,这种症状和体征是有内部逻辑上的关联性的,可以单个或多个症状体征同时出现,也可以和其他证的症状体征相兼出现,临床上的证经常是相兼复杂型的,要医师准确判断才行。一种证会有主症和相关联的其他症状体征组成。反过来说,遇到相关联的症状体征后就能诊断出这种证,比如病人出现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这组症状体征,就可以诊断为营卫不和证,可以用桂枝汤治疗。这组症状也不一定要全部出现,如少阳不和的小柴胡汤证典型症状是往来寒热,心烦喜呕,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还有其他兼病。临床上出现一两个相关联的症状就可以诊断了,仲景说“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对于证的诊断是有规律可循的,就是要熟悉某种证相关联的病状体征,有相关联的症状体征以后,可以反过来推断出相应的证,这是一种司外揣内的黑箱理论思维方式。临床上我们诊断病情,病人说出主诉以后,我们再结合舌脉象,或其他体征,如果主诉和舌脉象与某个证相符,一般都能诊断出相应的证了,这种诊断往往治疗效果比较好。也有很多时候病人的主诉就一两种,难以马上诊断出某种证,这时候通络舌脉象,能大致有个方向上的预判证,就可以通过开放性的问诊是否有相关联的其他症状,而有不少这种相关联的症状,病人本身不一定在乎,但往往对医师诊断很有价质,能有进一步印证之前预判的证。当然还要有鉴别诊断,问是否有相关的类似证的症状,要以事实为依据,不能先入为主。还有些症状体征的关联性不强,这种情况更考验医师的诊断水平。

中医的辩证不是唯一的一种,目前主流的有气血阴阳脏腑辩证,经络辩证,八纲辩证,六经辩证,卫气营血三焦辩证,甚至有些医者能用五运六气,易经,圆运动等方式辩证。中医是个大熔炉,有很强的包容性,上述辩证可以根据病情单独使用某一种,也可以综合使用,也可以根据某些病适合用某种辩证就选用这种。而这些辩证其实是从不同角度认识疾病,也能符合中医的医理,所以历史上和现在中医内部还存在不同的流派,其实是各自习惯使用的辩证方式不同而已。不同流派或医者对同一种病或同一个病人,可以用不同的辩证方式给出不同的治疗方案,对于水平高的医者,都能取很很好的疗效。这种不同治疗方案都能有效就类似于数学题里的一题多解一样,解数学题可以采取不同的数学思维,但是最根本的是要符合数学原理。中医也一样,辩证论治一定要符合中医的医理才能有效,而且高明的医师可以保证良好稳定持续性和可预见的疗效。对于不同的中医辩证论治,衡量其理论是否科学的唯一办法是是否能产生良好稳定、可持续性和可预见性的疗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