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旧学”辨述的王伯祥、王湜华父子

今日上午突然得知王湜华先生已于2018年7月30日下午3:05在家病逝,颇为吃惊。前段时间他的病情已好转,当我将《中国出版家王伯祥》初样给他看时,他白天黑夜连续“作战”,很是畅快。我一周左右的时间去他家三次,他亦引为佳话,并以毛笔字书一纸,称《中国出版家王伯祥》为“扛鼎之作”,对我真是勉励有加。我想下一次见他应该是此书出版之后了,那时候他必定会更高兴的。唉,没想到,世事无常,虽说王先生临走前颇安详,可是说是往生了,但依然是一件憾事!特找出这篇以前发表在《中华读书报》的文章,置于此公众号,也算一种悼念吧。(张建安)

王伯祥、王湜华父子在小雅一廛

‍  多年前,我因撰写《文化名人的最后时光》,曾搜集王伯祥先生的资料,并采访王伯祥之子王湜华。在这个过程中,王伯祥的绝笔之作《旧学辨》一再成为我思考的重点。

《旧学辨》是为中华传统文化做总结唱赞歌的,这样的文章写于“破四旧”的年代很容易惹祸。那么,为什么一位忠厚长者,非要在临终前写成此稿?这篇文稿能反映出一位学者怎样的情怀?

王伯祥,1890年生于苏州,中国著名的史学家、出版家。他曾撰《三国史略》、《郑成功》、《太平天国革命史》、《中日战争》等专著,主持编印过《二十五史》、《二十五史补编》,还选注了《春秋左传读本》、《史记选》等书。“文革”中,王伯祥因年龄大,并没有受到多少冲击。当文学研究所的众多研究员被下放到“五七干校”的时候,王伯祥仍可以较为安静地坐在他的四合院中,守着满屋子的书籍度日。然而,在王伯祥的最后岁月中,他的内心常充满愤怒与孤独。作为一位睿智的历史学家,王伯祥很清楚地辨别着真与假、善与恶。尤其令王伯祥愤恨的,是盛行数年之久的“破四旧”。在这一旗帜下,中国几千年积淀的精神财富被不分青红皂白地当作“旧”来破坏来毁坏,这是王伯祥难以忍受的。他骨鲠在喉,不能不说出长期压抑内心的呼声。他不仅私下里对儿女们说:“什么事物最旧?吃饭最旧。他们能废止吃饭吗?”而且,在生命即将走到终点时,他迫切地想要写一篇文章,来讲讲“旧学”。

1975年8月27日,王伯祥在日记中写:“对中国旧学的范围亦有较成熟的概念:凡文字、训诂、历象、声韵、历代章制因革、地理沿变,以至学术流别、艺林掌故、图籍聚散、金石存佚、目录版本之属,均需浅涉藩篱,粗举要略,始能择一专精,左右逢源,即所谓积厚流光,触类旁通也。往日谈此者,约举之曰:国故。侈言之曰:国粹。固非所宜而盲然不肯深思者,概以其'旧’而鄙弃之,则不免病狂矣。每思作一《旧学辨》,以数陈之,力不逮也,今则已矣,姑留志于此。”

日记中所说的“力不逮也”,是指王伯祥的身体已非常虚弱,白内瘴更加严重了,仅左眼能见一线光明。所以他虽然很想写《旧学辨》,但只靠自己的力量是完不成了。最后,王伯祥决定由自己口述,由幼子王湜华笔录。写完之后,王伯祥又一再斟酌,几番修改,最终定稿。这是王伯祥生平最后一篇文章,文章虽仅千余字,但包罗万象,尤其针对性地对“破四旧”予以否定,最后以“旧云何哉!旧云何哉!”,质问何以因其旧而被全部毁掉!这样的文章,在当时写出,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这是王伯祥对“破四旧”最后也是最强烈的抗争。《旧学辨》于1975年中秋完成,三个多月后,王伯祥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

《旧学辨》写完后当然无法公开发表,王伯祥嘱咐王湜华,以毛笔将全文工整地抄写十余份,分送给当时还常有联系的最亲近的朋友顾颉刚、叶圣陶、俞平伯、章元善、启功等先生。诸先生读后甚为惊喜。俞平伯写信给叶圣陶:“伯翁近作《旧学辨》想已得读。”叶圣陶回信:“伯翁之《旧学辨》已获读,列举旧学所包之广,恐将令问津者却步。”这样的话只能在私人书信中一笔带过,他们也没有当面向王湜华做出对此文的回应。只有启功私下给王湜华一个提议:“应将文中开列的各个方面一一详注,加以诠释与说明,便是一篇重要的论著啊!”对启功的提议,王湜华深感于心,只是《旧学辨》言简意深,包含的内容太多,想要诠释绝非易事。王湜华虽继承家学,又是博闻之士,但一旦下笔,仍是困难重重,且想精益求精,更非易事。如此一晃近四十年,做此提议的启功也已去世多年,王湜华也已八十岁高龄。在这个时候,王湜华所著的《旧学辨笺述》才得以完成并公开面世,其下笔之苦、斟酌之情可见一斑。

2018年3月8日的王湜华(张建安摄于王家)

王湜华,1935年生于上海,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研究员,其著述颇丰,出版过《音谷谈往录》、《王伯祥传》、《红学才子俞平伯》、《李叔同的后半生:弘一法师》、《俞平伯的后半生》等著作,校点整理过若干部古籍,然而,他也曾屡经运动之苦,遭遇了很多颠沛流离,对“破四旧”之害有深切的体会。他最想做的恐怕还是诠释和发扬父亲的《旧学辨》。他说:“家父伯祥公,晚年仍读书、点书不辍,并十分关心国家大事。但到最后,看到国家遭此浩劫,好端端的一个伟大而历史悠久的中国,竟遭此自毁,心头之痛,实在是难以言宣!最后不得不写下这篇《旧学辨》,才感到心头聊得一舒。就直到临终前,神智依然如此清晰,思路一点不乱,真有些不可思议。把这篇《旧学辨》当作他的遗言,当然合适,而我觉得当作他对后人们的谆谆教诲,一吐肺腑心曲,也不为过。”“家父为什么要用'旧云何哉’来结束全文?而且用一遍还觉不够,非得连用两遍呢?很明显,他老人家实在对破四旧不以为然到了极点,认为凡旧就要破,实在是荒唐到了极点,真是到了毁灭文化的可怕的边缘。如不及时振臂一呼,中国的传统文化真的要毁于一旦,那真是天大的罪孽!所以他要开列一本旧学的纲目,让后学都能提纲挈领地继承她,发扬她。这真是在浩劫中力挽狂澜的振臂一呼啊!”

既然是笺述,书中必然有《旧学辨》原文,且有对每一处文字的诠释和说明。为此,《旧学辨笺述》中共列三十四个标题,除前面的“总体把握”和后面的“结语”,其他标题均为《旧学辨》开列的内容:“什么是旧学”、“怎样治旧学”、“旧学分类之源流”、“四部分类法之优劣”、“文字训诂之源流”、“暦象声韵之概要”、“文辞歌赋之异同”、“全国山川脉络之分布”、“物产盈缩之情状”、“历朝政府设施之得失”、“社会人物之臧否”、“典章制度之因革”、“郡县建制之沿变”、“姓氏名讳之别”、“地望爵谥之辨”、“学术教宗之流派”、“文坛艺林之掌故”、“书籍图谱之聚散”、“彝器碑碣之存佚”、“战阵攻守、赈灾救荒之策”、“建筑营造之式”、“园林点缀之宜”、“变文、话本、小说、传奇之流布”、“管弦、乐曲、舞蹈、戏剧之演进”、“法书名画之鉴赏”、“金石篆刻之玩索”、“校勘编订之法”、“鸟兽草木之名”、“食疗养生之方”。这些标题精辟地概括了中国传统学问的全貌,在此基础上,王湜华十分精要地阐述了各文化传统的演变历史,同时明确了当今之世该如何科学处理不同的旧学内容。由此可以看出,王伯祥、王湜华父子既提倡保护旧学,却并不保守,而是提倡推陈出新,认为:“旧传统又都在不断发展,才能继承传统。一味追求创新而脱离了传统,往往会成无本之末;一味保守传统,固步自封,则作茧自缚,势必被历史的车轮碾碎。”因有了这样的观念,王湜华在笺述《旧学辨》时就有了当今时代的特点,有了适合当下的客观而中允的评价。

《旧学辨》及其笺述中,也涉及到了我们当下所特别重视的赈灾救荒之策、山川脉络分布以及农田、水利、工矿、企业等等,由此而言,旧学并不旧,其实是我们之前多少代先辈留下的宝贵财富和经验,是我们现在各行各业的基础,我们岂能不重视?王伯祥、王湜华父子两代为旧学而呼吁而辨述,既继承了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良知,同时为当今之世提供了宝贵的鉴戒。如今,《旧学辨笺述》与王伯祥所著《庋榢偶识》合在一起出版,值得一记。诚如石永奇所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立于世界之林,不仅要靠经济和科技实力,更要靠植根于其成员心灵深处的文化精神和信仰。甲午金秋,华艺出版社编辑出版王伯祥先生的《庋榢偶识》和王湜华先生的《旧学辨笺述》,就是弘扬中华文化、复归文化传统、展示国学精髓的实例。”

(0)

相关推荐

  • 王伯祥诞辰130周年 | 感悟先生的《旧学辨》

    王伯祥先生是笔者所在文学研究所的前辈学人,1952年12月12日他就从郑振铎手中接到任文学所研究员的聘书,当时文学所还没有正式成立,可以说是文学所的元老之一.但谈到王伯祥先生,学界可能较多的是冷淡或者 ...

  • 蒙古趣史 38. 朋友

    什么是朋友? 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解释. 在当年的蒙古草原上,朋友有一个重要的含义. 那就是--敌人 昨天的朋友是今天的敌人. 既没有万古常青的友谊,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敌人. 一切都以利益和形势为转移 ...

  • 为秦朝统一立下汗马功劳的王贲父子去了哪里?为何会杳无音讯?

    为秦朝统一立下汗马功劳的王贲父子去了哪里?为何会杳无音讯?

  • 栖居于文学里的出版家和作家

    邵天骏 栖居于文学里的出版家和作家 邵天骏 最早知道唐根华的文学才情时,是他的出书与写书同时引起关注.那时,他担任主编的文学丛书如雨后春笋般一下子冒了出来,自然反响很大.而他的写书亦有异曲同工之妙,同 ...

  • 聞鍾記郵 | 王敬华老师来信

    聞鍾記郵(2308)王敬华老师来信        有多久没有写信了?记不得了,应该有大半年了.上一次写信是给扬州的糜老.收到了摊上王敬华老师的来信,着实激动了一把,因为这封信太传统了.当下的社会,传统 ...

  • 把文学爱好当事业

    把文学爱好当事业 --唐根华系列文学作品集释读 丁 一 由于我为上海女作家俞娜华的几部小说.散文的诗集作过二次书评,是通过唐根华的QQ邮箱传给她的,因此,与他也有了文字上的交集.半年前,收到唐根华发来 ...

  • 小儿不说话,如何辨寒热?小儿王的特殊望诊法

    中医书友会第1695期 I导读:读书看到小儿望诊有挺多有意思的知识,宝宝们出生的时候,养护得当都白白嫩嫩的,稍微有什么病色其实都浮现在脸上,病理状态改变了之后病色慢慢就消退了.本文就是一篇非常实用的小 ...

  • 旁通二篆,选临篆书:篆法辨述

    张维民 什么叫做篆籀笔法,或者说"篆籀笔意",在评论别人书法作品时,有人往往会说,缺乏"篆籀笔意".其实篆籀笔法,主要是中锋运笔,有转无折,这是篆书的基础笔法. ...

  • 《旧学辨》:一份中国古籍整理的纲领性文献

    多年前,我因撰写<文化名人的最后时光>,曾搜集王伯祥先生的资料,并采访王伯祥之子王湜华.在这个过程中,王伯祥的绝笔之作<旧学辨>一再成为我思考的重点. <旧学辨>是 ...

  • 男科病辨治实录:王绵之治疗遗精案

    导读:遗精中医辨证属心肾不交者,治疗以交通心肾,育阴潜阳为法,王氏善用黄连配伍肉桂,寒热配对,其疗效较好. 案体:某患者,男,31岁,以遗精2年为主诉,于1988年2月17日初诊.患者持续遗精2年,每 ...

  • 【113】首届“感恩父母 让爱传承”全国散文、诗歌有奖征文大赛王宝华作品

    致敬母亲 感怀人生 王宝华(江苏) 人生很长,都在进行着改变. 人生很短,转身已是阴阳两隔. 抓住是幸福, 抓不住是遗憾,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只可惜 你陪伴我长大, 却没有让我陪你渐渐变老 我听过风 ...

  • 【原创】内蒙古|王秀华:《红皮鸡蛋》

    原创作者:王秀华|内蒙古赤峰市 <红皮鸡蛋> 我的生日被父亲的老同事王平老师记得死死地,40多年过去了,每次见面,总会聊起.记得刚毕业时,王老师和我聊起,我还不信,觉得他忽悠我,怎么可能记 ...

  • 【王正华】母女对薄公堂

    文/王正华 你做到了吗? 你也有明天......   女儿好,女儿好.女儿是妈的小棉袄,能遮风挡雨寒.女儿好,女儿好.女儿是爹妈的贴心袄--流传久远的顺口流,已成为天下父母的依托和自豪. 可曾生育五胎 ...

  • 著名画家王其华条屏作品欣赏

    著名画家王其华近影 王其华,中国画花鸟.山水画画家.1949年生于天津,别署伯牧.祖籍山东宁津.师从著名画家穆仲芹.苏葆桢.西画师从著名画家李昆祥.于益友.曾任天津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研究生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