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中发怒的“吼”,有多少种

《早安京剧》系列公众号,全天候陪您赏玩京剧……

【摘自《国剧功与法》】

当舞台上的角色情绪激动,或大发脾气,甚至暴跳如雷时,便发一种表达情绪的吼声。但“吼”不等于干叫唤,而应有其艺术性,乃运用舌尖的功能通过臂、口传出的一种口齿技巧,是需要长时间练习的口法。

【小吼】“小吼”为“吼噬”(俗称做“护食”),它是模拟动物觅得食物后,防止同类争抢儿发出边咬边吼之声。“吼噬”是以鼻音为主,配以舌尖抖颤发出的声音。如《失街亭》马谡、王平对白中即有此吼噬技巧,当马谡讲出“不要抢俺的功劳”时,王平一怔“这~~”,马谡便理髯作势地“嗯~~~~~”发出吼噬的声音,逼得王平忙说“末将不敢~”。因这种发威作势的声音咄咄逼人,故又称它为“虎势”。红生戏里亦有“虎势”,但于发威作势时不用舌尖颤抖,只专用鼻音为之。吼噬(虎势)净行用之较为突出,因其有舌尖抖颤之技巧。其他行当虽亦有用“虎势”之鼻音(呵斥人时),但不及净行用之有气势。

【大吼】角色于舞台上大声怒吼时,便是常见的打“哇呀呀……”。它是从吼噬的鼻音发展扩大为张口音,并强调舌尖的抖颤技巧所形成的声音。有时在一锣后突然爆发,脱口而出“哇呀呀……”;亦有时被对方言语激怒,先以“扎扎扎……”作铺垫,再打起“哇呀呀……”,它是花脸行当独具的表现手段。

“大吼”技巧性强,练的时候要用筷子点动舌头,使其颤抖灵活,打出来的“哇呀呀……”才会紧而有力。武生演勾脸戏时(如《金钱豹》、《飞叉阵》、《艳阳楼》……等)也用此技巧。据传当年国剧宗师杨小楼扮演《霸王别姬》之项羽时,打起“哇呀呀……”来能三起三落,时人称之为“虎啸龙吟”。其他行当中如《辛安驿》旦角周凤英女扮男装时,有打“哇呀呀……”;《战太平》丑角花安,见花云被擒后,在二夫人面前亦有打“哇呀呀……”。但这些行当于台上用之不多,要求亦不高,故精心练此技巧者亦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