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城中青年怀念的过去,看看谁还有印象

继续怀旧话题,那些年日子虽然艰苦,但幸福感很强,无论什么年龄的人,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文内部分词汇为谐音,用字不标准)

每年麦收割麦子,累的腰直不起来,身体也适应这活儿科,麦子也割完了。

那时候又提倡颗粒归仓,又有“看青”的卡拾来的庄稼。

孩子们不喜欢比谁学习好,是比收获多少。

队里打麦场是孩子喜欢去玩儿的地方。

有时候也帮助倒倒“麦个儿”

没有打麦机时,靠老牛拉着轴压。最怕下雨,好几天土场都干不了。

孩子们欢了,各种玩

都有与科学家同样的思考:天上的星星上有人吗?

人家赏月,关城的人是去房上拜盟兄弟,干姐妹。

一条大炕睡一大家子,有的哥们多则需要“打重腿儿”

打铁的技术在关城快失传了,当年范家铁艺不错。

夏天,谁没在房上睡过觉呢。

爬树给小弟弟小妹妹弄榆钱,槐树花,嫩柳枝

提灯,谁家办事,去别人家借来用用,这是比较高端的家当,不是谁家都舍得买。

简单的大板凳上六七个同学一桌。

野地里烧棒子,黄豆豆特别好吃。

碰见厉害公鸡挡路真没办法

溜收款那首儿歌非常经典

闸要小心用力,入草的那个才是真把式。

70年代没有电表,看到收电费时,大家相互转告,赶紧回家把灯泡换个15瓦的,好少拿电费。那时候隔天供电,还经常没谱。天黑送电,12点停电,白天有电,那叫“专线”。

八十年代末期还经常停电,每当来电整个村里的孩子都会嗡的一声“哎,来电咧”

电视有的台,得靠转几圈天线才有图像。

80后基本没见过的手工品,自动驾驶始祖。

摔炮,一毛钱的,一会儿就摔完

红糖糖稀

谁买糖稀给滴多,一给给了一大锅,

什么锅?

烟袋锅…

推铁圈…

谁还会用纸叠“蛤蟆”,一按后屁股,它就往前跳。

看电影,孩子们最爱看打仗的场面,特别爱问今天演哪个片,打仗不?散了电影,睡倒一大片等着看打仗的,第二天还得说上当了,一点也不打。

垒头村放电影的和平,在关城知名度非常高,小孩们都认识。

大学堂后操场是演电影,唱戏的主要地方。

小人书,不光是孩子的最爱,大人也爱看。

看“花书”也爱看武打和打仗的。

这个手艺都会,但必须用轴压一瓦才“zuo”

纸手枪谁还会叠?

(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