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加速! 碳中和成未来40年投资大主题

  随着中国加入“碳中和”的行列,以及拜登上台后对该政策的大笔补贴,投资界认为,清洁能源将成为未来四十年的重要赛道。市场预计全球绿色投资将持续增长。晨星数据显示,与环境、社会和治理原则相关的全球基金去年吸收了3500亿美元,而2019年仅为1650亿美元。

  中国基金报记者 姚波

  全球碳减排进程正在加速。气候科学家呼吁各国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后,一场持续进行的减排竞赛在上演。

  截至目前,全球已有127个国家做出“碳中和”承诺。中国去年9月份也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有机构认为,“碳中和”将构成未来全球40年投资之大变局。

  碳中和究竟意味着什么?

  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增加了全球平均气温,二氧化碳约占所有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三分之二,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成为控制全球气候变暖的关键变量。

  “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动态“零排放”。 碳中和意味着,小到家庭、个人,大至公司、国家,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量与你通过其他方式抵消的排放量相同。而在碳中和之前需要达到的一个先期目标就是“碳达峰”,这是指碳排放进入平台期并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之后碳排放量进入平稳下降阶段,达到碳中和。

  2015 年的《巴黎协定》中,对 2020 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作出了相应的安排,明确了将全球升温控制在 2℃乃至努力控制在 1.5℃的目标,近 200 个缔约方共同签署了该项协定。

  欧美国家走在前列

  碳达峰与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欧盟国家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实现了碳达峰,美国和日本大概在2005年左右实现了碳达峰。发达国家多数已完成工业化,可以保证碳达峰后排放量持续下降。

  从目前宣布碳中和目标时间的国家来看,瑞典、冰岛、芬兰等北欧国家走在最前列,他们将早于2050年实现这一目标,包括欧盟、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均宣布会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欧盟领导人同意将欧盟的短期减排目标从40% 提高到2030年减排55% 。

  目前,美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总量的15%,是全球第二大碳排放国。拜登是美国政坛中解决全球变暖问题的积极推动者,在其上任后,美国已重返巴黎协定。拜登倡导的《清洁能源革命和环境正义计划》中,拟确保美国在 2035 年前实现无碳发电,在 2050 年之前达到碳净零排放,实现 100%的清洁能源经济。

  在该计划中,拜登拟在未来十年内投入4000亿美元用于能源、气候的研究与创新,以及清洁能源的基础设施建设。随着中国、欧盟、美国三大经济体碳减排政策的强化,全球碳减排进程将进一步提速。

  实现碳中和的手段

  实现碳中和有3种手段:减排、替代及捕获和去除。减排主要是减少传统化石能源的消耗及由其带来的碳排放。化石能源主要包括原油、煤炭、天然气等。

  减排的两大主要来源分别是电力生产和汽车动力,也包括其它各类减少利用传统化石能源进行生产或消费的活动。例如,通过在电弧炉中回收废料,而不是在高炉中熔炼原始铁矿石,美国以此回收废钢减少了多达80% 的排放。中国已经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将这种再生钢材的比例从10% 提高到20%。

  替代主要是指利用新能源,包括加大风电、水电及核电等清洁能源在能耗中的占比。例如,我国将继续推动沿海核电站的建设,作为其他新能源的有力补充。大力发展清洁交通工具也是一种替代方式,如欧洲大多数国家预计到2030年完全淘汰传统燃油汽车。

  除了目前正在应用的风能和水能及核能外,业内专家预测,氢气可能会像石油和天然气一样成为全球新的能源来源,该行业正处于一个临界点,并将迅速扩展至11万亿美元的市场。

  除了减少排放外,还有一种手段可以直接对现有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干预。这项技术有两种运行方式,第一种被称为“碳捕获”,即从工厂和发电厂的烟囱中捕获二氧化碳,防止其排放到大气中。第二种则是“碳去除”――从我们周围的空气中吸取二氧化碳。例如,常见的植树造林增加森林面积,研究人员计划还利用农业种植技术增加土壤中的碳捕获量,开发吸收更多二氧化碳的植物,以及通过特定方式风化岩石,来锁定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现在一些北欧国家如冰岛已经开发出新技术,可以通过将二氧化碳转变为岩石,且实现较低成本的“碳去除”,这成为前沿投资者极感兴趣的领域,如比尔·盖茨和马斯克都有投资相关领域。

  全球行业影响面甚广

  碳中和影响到现有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新能源汽车成为替代化石燃料的关键措施之一,近年在全球范围获得了跨越式发展。

  全球新能源汽车在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汽车方面有了相当清晰的发展路径。去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定格在310万辆,同比增长41%,而整个汽车市场销量则同比降低14%。2020年,在巨额补贴的刺激下,欧洲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到136.7万辆,同比劲增142%,并取代中国,成为新晋全球最大新能源车市场。2020年,中国销售的130万辆新能源汽车,占据了5.6% 的市场份额。

  中国是全球新能源汽车最为蓬勃发展的市场之一,计划到2025年将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提高到新车销量的20%。

  不光是新能源乘用车全球范围激增,不少运输行业的龙头公司都开始加大新能源汽车利用,承诺尽早实现碳中和。近日,美国联邦快递承诺到2040年实现碳中和。该公司承诺初期投资20亿美元启动超过18万辆电动运输车,并投资1亿美元新建立耶鲁大学自然碳捕获中心。

  从全球范围来看,能源、冶金等行业应用化石燃料比例最大,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更多。这些行业未来将面临整合、集中,提高利用效率等要求。其中,能源传递和储能是未来碳中和所带来的布局方向之一。由于风能有明显的季节性,太阳能只能在白天发电,可再生能源对电网提出了更高要求。机构预测,到2050年,全球电网将增长4800万公里。这足以绕过赤道近1200圈。

  碳中和对大宗商品市场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甚至是启动此轮所谓“超级周期”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花旗集团全球市场公司的数据,来自可再生能源发电、电池存储、电动汽车、充电站和相关电网基础设施的需求约占铜消费的五分之一。随着各国政府力争在未来几十年内实现积极的净零排放目标,这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清洁电力,如美国需要扩建造价28.7万亿美元的电网,这一转变可能需要大量的铜。

  目前温室气体排放较高的行业还包括消费、房地产、科技及通信运营等。不少科技公司所拥有的数据中心需要耗费大量的电力,碳足迹也不小。大多数科技公司走在传统行业的前列。亚马逊和通用汽车已经承诺到2040年实现碳中和。苹果的目标是在2030年达到碳中和,而谷歌则宣称自2007年以来已经实现了碳中和。

  投资绿化成世界潮流

  随着各国承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环境、社会和公共服务的开支将会急剧增加,市场预计全球绿色投资将持续增长。晨星数据显示,与环境、社会和治理原则相关的全球基金去年吸收了近3500亿美元,而2019年为1650亿美元。

  市场的巨大需求鼓励了投资“变绿”。彭博NEF 数据显示,2020年,企业、政府和家庭在可再生能源和电动汽车方面的支出超过5000亿美元。

  在资金的追逐下,摩根士丹利发现,一篮子“绿色”股票的市盈率比2020年平均上升24个百分点,而行业同类股票只上升了2个百分点。由全球30家清洁能源行业最大企业组成标普全球清洁能源指数,在过去一年的市值几乎翻了一番。

  不少绿色能源公司获得前所未有的关注。丹麦电力公司奥斯特德是海上风电市场的领军企业之一,该公司股价在3年内几乎上涨了两倍,奥斯特德表示,美国各州要求建设海上风力发电场的规定,为公司带来光明前景。

  氢燃料公司 Plug Power 的股价自2021年初以来上涨近50% ,使其市值达到250亿美元。看涨者认为,如果世界真的转向氢燃料,用于航运等核心经济活动,公司将会获得巨大收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