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与民俗(音频)|穆晓莹:穿过岁月的那一声叫卖,你还记得吗?(中山石岐话)

穿过岁月的声音

“玻璃厂雪砖——”这一声充满了味道的石岐话叫卖,来自石岐的一位“网红”阿姨。她在旧城区光明路一带的小巷,用三轮车载着木箱卖雪砖,已经有30年了。当年听到声音就冲下楼的“为食猫(小馋猫)”们如今都长大了,而卖雪砖的阿姨仿佛没有变过一样,她和她的三轮车依然穿过石岐街,用一声声“玻璃厂雪砖”,唤起我们某个夏天的美好回忆。

玻璃厂雪砖

沿街叫卖是一个古老的行当,旧时商业不发达,小贩挑着扁担,担着箩筐,走街串巷,为了吸引顾客,一声简洁、顺口的叫卖就出现了。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行当都有自己标志性的叫卖声,当中最广为人知的应该就是“酒干倘卖无(有空瓶卖吗)”了。这一句充满节奏的闽南话叫卖,出自1984年的电影《搭错车》,电影主题曲曾经风靡大江南北,父母辈的人几乎都能唱上几句。“酒干倘卖无”能够跨越各种方言区流行起来,自然离不开当时沿街叫卖盛行的社会基础。在那个年代里,商场、商铺还是很少见,小商贩要卖东西,都是靠边走边叫卖,所卖的商品一般以副食品、水果、日用品为主。对小朋友来讲,最吸引的当然就是夏天的雪砖、雪条(冰棍)了。

用单车(自行车)载着一木箱的雪砖、冰棍沿街叫卖的光景,大约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出现。石岐那时卖的还不是“玻璃厂雪砖”,而是在一些小冰室、小作坊,用比较便宜的材料生产的雪批。到了八九十年代,当时的石岐玻璃厂因为经济效益比较好,常年在高温下工作的工人需要吃一些雪条、冰水等降温,于是就成立了冷饮部。工厂安排了专门的师傅和设备,生产雪砖、冷饮等作为工人福利。这些雪砖采用比较好的红豆、奶粉、砂糖等材料制作,比小作坊生产的雪砖好吃多了,在当时十分抢手,只能凭券购买。后来扩大生产,面向市场销售,才有了大街小巷都出现的那一声“玻璃厂雪砖”。

石岐玻璃厂

除了雪砖,那时石岐的沿街叫卖声还有“卖玉蔗黑蔗——”、“卖煤——”、“猪肠粉——”等等五花八门的东西。卖猪肠粉、沙河粉的还是用以物换物的方式来交易,要买的人从家里拿一定重量的米和商贩交换猪肠粉,这样做是因为当年买东西都是凭粮票,商店里只有常规的米面售卖,而猪肠粉这种副食品是小贩自己在家里做的,材料也是用米,所以要买的人就会拿米来交换,这也是时代的一个特色。

除了喊出来的叫卖,还有一些是用工具发出声音,例如收买玻璃瓶废旧物的铁板叮叮声,卖柴火云吞的竹板“笃笃”声等。不同的地方,不同行当各有不同的声音,构成了一段独一无二的岁月乐章。

童年的美梦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九十年代开始,口味单一的雪砖逐渐被各种雪糕、冰淇淋取代。后来连石岐玻璃厂也退出了时代,“玻璃厂雪砖”的牌子被私人老板接手,现在仍在少量生产一些红豆批、绿豆批的产品,买来吃的人很多都是吃一份情怀。当年的那些叫卖声也一个个消失了,还在叫卖玻璃厂雪砖的阿姨应该是石岐唯一的一个。她时不时都会被媒体采访,还开玩笑说上电视都上烦了,语气已经像个大牌明星一样。也许对她来说,卖雪砖只是消磨时间的方式,而对我们这些曾经追着装雪砖的自行车,拿出好不容易存下的几毛钱买雪砖的人来讲,一声“玻璃厂雪砖”,就是童年的甜蜜美梦。

编辑:穆晓莹
音频:穆晓莹
慎独:王艳
责编:甘于恩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章版权归【语言资源快讯】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