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 (小小说)
文/李平
只见儿子一身戎装走进了家门。十九年过去了,模样还是十八岁离家当兵时的样子,还显得那么英武俊朗。
“娘,儿子回来了!”将军喊着走进屋来,只见他跪倒在母亲面前,并深深地弯腰恭敬地向母亲磕头。惊喜不已的母亲流着热泪正要伸手扶他,忽地平地升起一股冷风并伴随着一团巨大的浓雾,使母子近在咫尺却互不能见。稍倾,风停雾散,已不见将军踪影。“石伢子,石伢子······”就在呼唤儿子的时候,母亲惊醒了,此时她一身冷汗,心跳如鼓。
“莫非儿子要回家了。”母亲望着窗外漆黑的夜空,听着淅淅沥沥的雨水打在院里树叶上的沙沙声,心里自语道。她想到,人常说梦是反着的,心里一阵忐忑,睡意全无······
往事依稀浑是梦,都随风雨到心头。儿子两岁时不幸失去了父亲,孤儿寡母相依为命,随着儿子年龄渐长,母亲发现儿子天资聪慧,想着是块读书的料,好强的她靠给人帮佣咬牙把儿子送进了学堂。有道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儿子十分懂事,总在放学后帮母亲干些零活,减轻她的负担。每逢假期,他给地主家放牛、割草,拼命打工,积攒学费,就是这样有时也凑不够学费,不得不辍学。十八岁那年,儿子考进了县国立中学,在校期间受共产党和社会上进步刊物的影响,投笔从戎,立志救国,几经周折后于一九二五年考进了黄埔军校,成为黄埔一期学生。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党组织派往苏联留学,学习军事······一九三七年,母亲接到儿子从山西抗日前线寄来的一封信,此时,他已是文武兼备的八路军总部的参谋长。请人读罢信,儿子信中说的一句话深深地印在了母亲的脑海——倭寇不灭,何以家为,舍生取义,儿所愿也!不知何时雨已停歇,当窗外天色发白的时候,山村响起了一片狗叫声,过了一会儿,又沉寂下来。当院里碧绿的树冠变得清晰起来的时候,母亲缓缓地下了床。'’咯吱——”随着一声响,母亲打开了破旧的大门,顿时,门外的情景令她惊呆了。只见门外站满了解放军,黑压压一片,头顶的军帽上红色的五角星显得十分耀眼。队伍前面一个身材魁梧,方形脸庞上留着浅浅络腮胡子的军人,上前一步,立正向母亲敬礼,几乎同时,所有的军人都抬臂向她敬礼。礼毕,络腮胡子上前紧紧地握住母亲干枯冰凉的双手说:“大娘,首长军务繁忙,不能亲自回家探望您,恰好我部途经此地,命我们代他前来看您!”“这······他不曾顾上写信。”络腮胡子嗫嚅着答道。军情如山,深明大义的儿子不会为一己私念这样做的。知子莫若母,聪慧的母亲心里想到。母子连心,母亲的天性和本能让她感到儿子不会回来了。“我的石伢子不在了,他回不来了······”母亲口里喃喃自语道,她觉得心往无底的黑洞坠了下去。忽然,络腮胡子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口里说道“娘,我就是您的儿子,我为您养老送终。”说完他已泪流满面。这时,只见所有的军人都齐刷刷地跪倒地上,口里齐声喊道:“娘,我就是您的儿子!”每个人的脸上都闪着泪光。这喊声惊得山村树上的群鸟飞向了阴郁的天空,像平地上响起的炸雷,震得脚下的土地颤抖不已。
(本文图片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李平:男, 汉族。六零后,大专文化,曾当过兵,现为职业警察。大荔县作协会员,有小说在网络平台发表。热爱文学,但水平有限,闲暇通过码字让生活充实,让灵魂有所寄托。
【三秦文学】李平:【“库尔班大叔”的幸福生活】(小小说)
【三秦文学团队风采】(一)
【三秦文学团队风采】(二)
【三秦文学团队风采】(三)
【三秦文学团队风采】(四)
【三秦文学团队风采】(五)
【三秦文学】【名家有约专栏】(第一期)
三秦宗旨:营造一片文学爱好者的乐土,共创文学梦想的家园!主 编:徐萱波 杨洪民 高 涛 刘 生
副主编:长青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