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碎金(第310篇)
史记的语言很美。掷地有声,“掩义隐贼”,“好行凶惡”等等,太多这样的结构。你看前面这个词,掩藏道义,便去做贼,或者按照当时路不拾遗的精神高度来说,不讲义气,便是贼了。因为你暴露私心。从表面看起来,那是一个人人舍己为公的社会。但实际怎样?我们也不得而知。只能通过一些记载窥探一二。
舜面对的问题,更多的是环境问题,还有三恶。“穷奇”、“梼杌”、“饕餮”自古百姓的态度就是遇到大问题就躲,小问题往前冲。一般嘴上的功夫比腿上功夫厉害十倍。
看来教育确实是个大问题。尧舜都不能教好自己的儿子。不知道是没时间还是不在乎?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忽略自己的小家庭?这样体现自己的大公无私?
但最后还是格调高,“终不已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这是尧对儿子丹朱的决定!不知道此刻作为父亲的内心有没有一丝内疚?还是非常不希望天下姓尧?既然这么不喜欢权利,当初又是为什么要当老大?
所以尧帝真正的想法,我们现在不可能弄清楚。
但不管怎么说 ,当时不乏人才,想要被认可。必须表现。那么辛苦的表现,就没有一点私心?我是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还是“他的世界和境界”我不懂?
可是这个接班,是个非常大的问题。而且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因为遇到“稍微有私心的人”便可能会慢慢变质。
“让贤”,这个贤就不好判断。
最后可能就是变成烂摊子。
而且后面的事实也证明这点。
“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也不会管教自己的儿子。
我不能理解。家庭和事业真的不能兼顾?最起码自己的儿子要抽时间看看啊!陪一陪,这些问题是可以避免的。但这两个大神,就是不!一点时间和耐心也不给他们的儿子和家人!
才出现不肖子!
当然,一切都是冥冥自由安排。
不然那里轮得到禹爷?创立新的夏朝纪元?
小孩子很脆弱,需要呵护。爱和宠溺隔着一层薄薄的纸,很容易由爱演化成“包办”,就是溺爱。溺爱的危害,不亚于毒品!
不然老子再厉害,儿子也可能变成虫。甚至还是祸害社会的渣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