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刘邦和李世民同时参加高考,谁更厉害

刘邦是个流氓出身,李世民则自小则就受过正规且严格的“体育”和“文化课”的训练,可谓文武双全、英明神勇。

如果刘邦和李世民一起参加高考的话,由于刘邦的状态属于“拖着疲惫的身子坚持学习”,而李世民则是“快速准确灵活”,刘邦肯定不是李世民的对手。

打仗也是这样,刘邦跟李世民争天下,如果“单挑”,刘邦肯定要完蛋。

但打天下不是“单挑”!

对于最高领导者,打仗主要靠两种人,一种人是谋士,另外一种人是大将。

谋士就不用说了,因为谋士再强,也得有人能用啊。

谋士的计谋只是起参考作用,最终决策的还是最高领导者。

所以,刘邦和李世民在权谋上,可能是半斤八两,谁也不会比谁强多少。

(张良、萧何、陈平对李绩、房玄龄、李靖,差不多)

(再从刘邦去世后吕后专权,李世民去世后武则天称霸来看,两人也差不多)

但在大将上,刘邦比李世民就差远了。

如果单挑,刘邦肯定打不过李世民。

(刘邦很少上阵亲自打,却也受了很多伤;李世民亲自冲锋陷阵,却连轻伤都没有过)

刘邦手下的大将,如韩信、樊哙等,连项羽都打不过。而李世民除了自己本身就是一员大将外,手下的尉迟敬德、秦琼、李绩(徐世绩,就是《说唐》里的徐茂公,李世民赏赐他一个“李”姓,于是就从“徐世绩”改为“李世绩”了。后来,由于“世”跟李世民的“世”同字,为避讳,就改为“李绩”了,真是好可怜啊。不过李绩好像活到80多岁,好厉害啊。)

(大家不要以为最高领导人能不能亲自打仗不重要,非常重要!

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Google的创始人等都是水平极高的程序员,仅从“专业技术”上看,水平就极高。对于领导者,“眼光”、“管理”、“决策”等当然重要,但“技术”也极端重要啊。

你们想想看,如果最高领导人打仗时冲在最前头,谁还敢退缩啊?)

项羽个人武功有多强啊?《史记》里把项羽的个人武功吹得神乎其神,这只能说明司马迁在这方面水平太差。

项羽确实也好像很厉害,因为直到刘邦和项羽打到后期,刘邦的人(包括刘邦本人),听说项羽来了,大家全都没命地跑。

临阵脱逃,在军法上,那是要杀头的。可是大家连项羽人都没见,只是听说项羽要来了,就都逃跑了,刘邦也不惩罚之(刘邦逃跑得不比任何人慢)。这说明,在刘邦的军队里,把“肯定打不过项羽”,当成一个物理基本定律了。

项羽真的很能打么?

不见得,因为在“鸿门宴”上,刘邦的老婆的妹妹的丈夫樊哙来了,他吃块大肉,发发“狠劲”,就把项羽给镇住了。这说明,下了马,没有长兵器,项羽也怕樊哙,至少项羽也对樊哙有所忌惮。

其实,不管怎么练,一个人的“深蹲”也就能练到五、六百公斤,“卧推”也就只能达到两、三百公斤。在力量上,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顶极高手”和一般人顶多也就差两、三倍。而身体的反应速度上,则差别就更小了(世界冠军百米跑10秒,一般人跑20秒就属于很差的了)。所以,一个人再能打,也不可能是“万人敌”。

当然,还有一个作战经验问题,但无论怎么说,一个张飞可能打不过吕布,再加一个关羽,打败吕布就没太多问题了,如果再加上赵云,吕布肯定完蛋。

即使天下第一的高手,也不大可能同时打得赢三个绝顶高手。

樊哙是干什么的?好像是卖狗肉的。刘邦把自己的老婆的妹妹嫁给了樊哙,刘邦在沛县是被别人看成是个流氓的,所以,跟刘邦交往密切的樊哙,不大可能属于从小做事严谨、坚持苦练武功不放松的那类人。

所以,樊哙可能很勇猛,可能很有作战经验,但武功,不可能强到哪里去。

而李世民的大将们,则强得不得了!

李绩(徐茂公)说自己“十三、四岁为快意杀人,十七、八岁为杀人而杀人,二十多岁后则为了救人而杀人”,说明李绩有多强!二十多岁,就已经达到“为了救人而杀人”的境界了!

李绩很佩服单雄信(就是《说唐》里的那个全国最大的黑社会头头)。

李绩佩服单雄信,当然不可能是佩服他的计谋(李绩的计谋在中国历史上也是赫赫有名的,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很完美的打下朝鲜,就是他指挥的。)

那李绩只能是佩服单雄信的武功了(单雄信的人品是很差的,见谁都投降),这说明单雄信的个人武功可能还在李绩之上。

而尉迟敬德、秦琼等人,却似乎从没把单雄信放在眼里。

就从打下天下后,尉迟敬德经常喝醉酒后当众打人(不是打小兵,是打大将)来看,在李世民的大将里面,可能谁都没有把握打得过尉迟敬德(否则他不会那么狂)。大名鼎鼎的程咬金,武功可能比尉迟敬德差一点点,但可能没差多少;而秦琼,则未必比尉迟敬德差(因为除了李世民外,似乎尉迟敬德还有点点怕秦琼)。

尉迟敬德有多强?

尉迟敬德极强。

例证一、李世民芟灭群雄时,李世民经常和尉迟敬德带几十个人,面对敌方几百几千几万人,且战且走,总能全身而退。

李世民曾对尉迟敬德说:“你拎你手中枪,我拿我手中弓,虽有千军万马,我俩要进就进,要出就出!谁能奈我俩何?”

这可不是开玩笑的,枪箭可不长眼!

李世民的自信心何等强大!

(玩笑:上小学时,李世民在班里当众对同学们说:“谁不服我?说敢打我?”

没人敢。

几天后,李世民又在班里当众对同学们说:“说敢打我?”

这时,尉迟敬德站出来,说:“我敢打你!”

李世民深深看了一眼尉迟敬德,对大家说,“谁敢打我们俩?”)

例证二、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吉(后来在玄武们被李世民杀了)对尉迟敬德的武功不服气,要跟尉迟敬德比试一下。尉迟敬德对李元吉说“你是王爷,我不敢跟你打,你打我吧,我不还手。”

于是李元吉疯狂地用长枪刺尉迟敬德,但总是刺不着。

尉迟敬德对李元吉说,“躲枪难,但夺枪更难!”

于是李元吉又疯狂地用长枪扎尉迟敬德,但一会儿,李元吉的枪就被尉迟敬德夺了。

李元吉又换枪再扎,但枪又很快被尉迟敬德夺了。

于是李元吉服了。

例证三、后来,李元吉欲收买尉迟敬德(送了一大筐金子给尉迟敬德),尉迟敬德不肯背叛李世民。于是李元吉派杀手杀尉迟敬德,尉迟敬德知道了,就把家里的门全都打开,等着杀手进来杀,但杀手连尉迟敬德家的门都没敢进。

由此推断,号称天下无敌的项羽,如果跟尉迟敬德打,几乎肯定是打不过的。

项羽的武功,估计不一定强过李绩、程咬金,甚至不见得强过李世民。

(项羽的长武器可能比李世民强点,但箭术就肯定比李世民差远了。)

那为什么刘邦时代的大将们的武功比李世民时代的差得这么远呢?

其根源在于“当朝皇帝”。

刘邦仅比秦始皇小几岁。刘邦起兵时,快50岁了,项羽、韩信、张良、萧何等人,年龄也不小了(也就比秦始皇小个十几二十多岁)。这些人,大都经历了战国混战、秦始皇一统天下、秦始皇暴政。

到刘邦起兵时,中国人经过几百年的混乱,再加上几十年的大规模战争,然后又是秦始皇的暴政,中国人的身体已经被折腾得虚弱得不得了。身体好的、有想法的,大都被干掉或者消磨掉了。秦始皇不准老百姓携带和拥有任何武器,不准老百姓看书学习,不准老百姓练武,所以,大多数人连刀枪是个什么样子都不知道。

(韩信遭“胯下之辱”,很可能是杜撰的。因为韩信在年轻时代,可能连长剑都没有,何谈腰悬长剑,整天在大街上晃?秦始皇连老百姓的切菜刀、剪指刀都没收了,哪里会有长剑啊?即使是现代社会,你曾见过一个人整天扛着机关枪在大街上晃么?)

所以,刘邦时代的大将们,以前自学过军事指挥的就已经很难得了。

而从小受过严格武功训练的人,极少!

所以,韩信这点破武功(每次刘邦都是几个人就把韩信拿下了,说明韩信军事计谋是有的,但武功是极弱的),居然还被项羽当成贴身侍卫来用,可见当时武功高的人有多么缺乏,只要曾经练过武的,如韩信,就当高手看。

所以,虽然项羽很能打,但没用!因为他的大将们不能打!

那个时代就没有几个武功好的大将。所以,项羽打到哪里都能赢,但项羽一走,城池就被刘邦等人给攻下了,他的分支军队就被刘邦等人给打败了。

李世民时代就大不一样了,秦始皇和隋炀帝都是坏蛋,但秦始皇属于那种不给人任何机会的坏蛋(小的时候,刘邦还在到处瞎玩的时候,秦始皇却已经被当成人质,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已经历经痛苦和磨难了,属于“苦大仇深“类),所以,任何人,无论是武功强的、文化好的、有能力的、有钱的,秦始皇都要灭掉之,绝不容情。而隋炀帝就大不一样了,他喜欢有才能的人,只要不公开的反他,他都不会很计较(隋炀帝的皇帝宝座虽然费了些周折,但毕竟来得还是比较容易。而且隋炀帝从小也没受过什么苦,所以,属于“花花公子”、“败家子”类)。所以,隋炀帝时代,文才强的、计谋深的、武功好的、军事世家们(如李世民家族的李氏、窦氏等),都能得以保存且发展。

而且,最终刘邦胜还是项羽胜,这本身就是一个概率问题(谁赢的可能性都很大),甚至是巧合问题(随便一场战役出现不可预料的因素,如刘邦被流箭射成重伤等,“冠军”就产生了)。你分析来分析去,找出所谓的“必然性”,有什么意义?

世界上,哪有所谓的“必然性”?

现在大家喜欢追求或研究“神奇”的学习方法、“巧妙”的考试技巧、高考“状元”、“神童”等等,也其实根源于此。

(一般人思考任何问题,包括科学问题的思维,最终都是来源于文学、艺术和历史。

只有极少数人,才能用科学的思维,去思考科学问题和其他问题。)

很多人搞不清这些东西,就把“权谋”、“计谋”等的作用无限扩大化,似乎只要有“计谋”,一个人就能成功了。

实际上,没有坚持、没有狠劲、没有机遇、甚至是巧合等,“计谋”有什么屁用啊?(这还没有把“根基”等东西考虑在内)。

中国目前的古代历史电视剧、电影、小说等,大抵都可以这样评价:“计谋”无限扩大化、“情节”傻瓜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