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帖之神”祝允明:书法临摹师古,该如何正确进阶升级?

编者按:早在2017年,本号编辑刊发过一篇《临池射雕手:他临帖,500年来大家都服!》,一直广为传发。不过,这只是一篇泛泛而谈的综合文字,一直为对祝允明的临创作品的主要特征进行分析。今日,我们开始这位“临帖之神”进行进一步的研析,以供各位书友参考。

在学书道路中,临摹无疑是不二法门。就书家的成长而言,从初期的技法积累,到后期形成审美自觉、创作有个性的书作,都离不开临摹。纵观书法史,其发展历程也是一部临摹、诠释和创造史。在复制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临摹作为书法传习的基本方式,在历代学书者那里积累的学书经验、思想观念以及创造性成果,仍是值得我们珍视的传统。

#1

以古自期

祝允明复古思想的确立

祝允明书艺之成就超越时伦,引领吴门一派,在明代书法史上写下了重要一页。他自学会捉管以来,就紧伴着吴门的前辈书家:徐有贞、沈周、李应祯、王鏊、吴宽等,他们的书法实践和书法观对祝允明书风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导向作用。因其家学渊源,影响祝允明最为直接、最为深者当数其外祖父徐有贞、岳父李应祯。

祝允明能够在书艺方面有“明一代之冠”的美誉,跟他童年就能够接受良好的书法教育是分不开的。祝允明在13岁书法入门的关键时期,有幸得到了外公徐有贞的陪伴。徐有贞严令禁止祝允明学时人之书,而主张根植传统、直追晋唐,这无疑为祝允明崇古思想的确立奠定了基础。祝允明讲述自己幼年时独蒙先人徐有贞的教诲,这并不完全属实。祝允明七岁时,祖父祝颢回故里,常侍其左右。成化十九年(1483)祝颢卒,祝允明24岁。这三位老师在对待祝允明学书的问题上,其要求是惊人的相似。

锺繇墓田丙舍帖(左)及祝允明临作(右)

祝允明幼时常伴内外二祖怀膝,成年后则多伴妇翁左右,因而祝允明成年后书法的蜕变跟李应祯有着莫大的关系。他又广交贤师良友,与吴中大批才子都穆、杨循吉、文徵明、唐寅等交往频繁。吴中故老新秀随兴拈管作画,诗文唱酬,咏叹古今,文士们浓郁的学士之气、尚古之风对祝允明的成长是何等的关键。而身处于江南地区文化中心的外部环境,更是引发了祝允明对于文学艺术的浓厚兴趣。

几位恩师在书法取法的问题上提出了一致的要求,书法学习的对象只能是晋唐法书,宋元及近时人书皆不可学。虽然持以这样的观点,但他并未完全遵循,后来还是将宋元诸家纳入自己的取法对象中。

王献之二十九日帖(右)及祝允明临作(左)

#2

遍友历代

祝允明临帖范围的广泛性

祝允明天资聪颖,加之后天勤奋,对诸家法帖无所不临、无所不摹,致使他笔底达到无所不诣的地步

在复古思潮的引领下,他临摹范围主要涉及魏晋、唐宋、元诸家,几乎贯穿了各个朝代,王宠对此有着精准的概括:“上轨锺王,下视近代。”作者根据明清人手迹、题跋、撰述、行状、墓志铭等史料中的观点为依据,作《祝允明各书体临摹对象举隅》以印证祝允明各书体取法的广泛与宽博。

仅从楷书的取法来看,所涉及的书家已有:锺繇、王羲之、王献之、智永、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颜真卿、赵孟頫等诸家,而更不论其他书体了。

祝允明从27岁至67岁间,几乎每年都有对《黄庭经》的临作。祝允明临帖除了具有广泛性,更突出了他临古的频繁性。

明 祝允明《临黄庭经》 局部

祝允明博观纵览的临古方法,足以让他具备了超越同时代人的可能性,进而具备了超越前人的可能性。他在临摹上注重对某家笔法理解,临一家像一家,为其能够融合各家笔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为他书风的多变提供了便利。他以任何一种面貌便可谓一家,而他一家已然具备了多位大师的面貌,可谓不可多得的艺术天才。


祝允明于古帖无所不摹,使其眼界大开,对表达诸家形貌特征亦能纵横如意。对唐代诸家风貌精准的概括正是体现祝允明追踪祖宗本貌的临帖观。

历史上众多书家风貌的形成并非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祝允明深谙其理,并能于书学之路,追溯本源。他能够将每个时代的大师作为自己的跳板与阶梯,层层递进,最终“借近人之梯,入晋唐之门”。历来书家皆以取法锺、王作为标榜,并以此炫耀自己是书学有源、书法正宗的。锺王作为“祖宗本貌”在祝允明心中举足轻重,认为即使是锺王石刻碑版,依然要奉为典范。

临帖是对古人书法风格和面貌的学习,以学习的相似程度来区分实临还是意临。实临不仅注重写形,还要注重取神。而意临则侧重取神,同时掺杂着个人的审美旨趣。这两种对临的临帖方法是书法学习者常用的临写方式。而一般从临摹到创作我们还会采用背临忆摹的方式,这比对临的要求会更高。这要求学书者仔细研究原帖,对笔法、结构、章法等相当熟练,并将原有的内容背出一一摹写下来。虽有难度,但这是临习者学习某家面貌最好的途径。若将这种难度继续加大,那便是仿书的模式了。仿书要求熟练掌握某家笔法技巧、结构特征、章法等,最终以风格面貌为旨归来进行创作的一种模式。这样的方式不需要范本作参照,它是临摹走向创作的一条快捷通道。

接下来我们将具体探究祝氏是怎样临古的,又运用了哪些临帖的模式?

虞世南大运帖(右)及祝允明临作(左)

#1

可作真迹观

在祝允明临作的款识中经常发现一些字眼,如“不忍释手”“展玩再三”“愧不能仿佛万一”“深愧效颦之不工”等,体现了祝氏临帖时的崇古与敬古的态度。无论临作呈现出来的面貌与原帖是否相似,但是临摹要忠于原帖来汲取养分的目的是不变的

从存世的临摹作品来看,祝允明早岁所临诸家法帖的态度是忠于原帖的。27岁临《黄庭经》与原帖相比,关于原帖中脱字处有补漏的文字,如“后有命”后补脱字“门”、“灵根坚”后补脱字“固”等,皆忠于原有的章法来临写,体现出祝氏对古帖中“矩”的理解。

  • 上海博物馆藏弘治七年(1494)祝允明35岁《临魏晋、唐宋人诸帖》,其中先后临锺繇小楷《墓田丙舍》、王献之小楷《洛神赋》、王献之行书《二十九日帖》、王献之草书《先夜帖》、欧阳询楷书《大观太清楼手札》、虞世南小楷《大运帖》、褚遂良小楷《大观太清楼手札》、薛稷小楷《大观太清楼手札》、蔡襄行书《澄心堂纸帖》、苏轼行书《不获再会帖》、黄庭坚行书《沈睿达诗评》、米芾草书《元日帖》,共计12本帖子。

他虽自称是戏临之作,但每件临作都是尊重原帖的。

明彭年在跋《远游二首》中认为祝允明是“临池之射雕手也”。文徵明《题祝京兆临宣示表》中云:“元常《宣示表帖》,乃锺王最上一乘,非等闲可拟。自逸少临后,嗣响者寥寥。今京兆所临,直逼晋、魏,移神手也。”彭年与文徵明在跋语中给予了祝氏高度的赞扬,肯定了他在临古的过程中对于形貌与神采精准地把握,是所谓形神兼备。

祝允明 临王羲之帖册 局部

#2

以意构之

祝允明在《写各体书与顾司勋后系》题:“今效诸家裁制,皆临书以意构之尔。知者乃或妄许为能书,殊用愧恨而已……”临书以意构之透露出祝氏不仅从古法中得其神采,还能不断在拟古中流露个人才情

智永《千字文》得二王真传,祝允明有幸得以一见,便神往而不能自拔,自然不会错过对其效仿的绝佳机会。文徵明认为“此卷摹临智永禅师法帖,而雄姿劲气更轶而上之。吾不知其为逸少、为智公、为希哲也”。可见祝允明能够随心所欲、驾轻就熟地表现王氏一脉书风,得智永神髓而又不失个人意趣的流露。

文嘉将自己父亲文徵明与祝允明所临摹的《黄庭经》作一对比,跋云:“与其父文徵明刻于停云馆所临摹之《黄庭经》相比,其用笔以骨为胜,是'似而似’,祝之临本则以肉为胜,是'不似而似’。”文徵明临摹注重对结构、法度的掌控,讲究点划的经营与安排,且能够细致入微,达到精致与刻画的程度,因此“似而似”;而祝允明在用笔上加重了笔画原有的厚度,显得充实而饱满,以肉胜之。与原帖相较虽带有个人意趣,但是更加注重神采与意趣的捕捉,故“不似而似”。正如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所云:“临帖如骤遇异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当观其举止、笑语、真精神流露处。庄子所谓'目击而道存’者也。”

祝允明41岁临《黄庭经》已将脱字排入行中,已并非如21岁时所临《黄庭经》一样亦步亦趋的追求形似,而是掺杂着自己的喜好去临写,加强了笔画的厚度与粗细的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临摹的方式与追求的意味也在发生着变化。祝允明兼善各体,熔诸家书风于一炉,展现了他从古人身上遗貌取神的能力,达到“不似而似”之境。

祝允明 临王羲之帖册

#3

忆 摹

美国克里斯蒂博物馆藏正德二年(1507)祝允明《忆摹赵文敏书唐集七十首卷》,自题:“正德丁卯仲秋,同东楼老先生锡山,访钱氏家藏书画卷。见《赵文敏书唐集百首》,观其书法俊秀,用笔得羲、献之妙。笥中有素纸一卷,舟中寄兴,忆摹七十首,聊以效颦,不自知其芜陋也。枝山居士允明。”

祝允明忆摹赵孟頫书唐集七十首,这里的忆摹其实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背临。若要背临七十首古诗,可见需要超凡的记忆能力。在此祝氏不免有夸大的嫌疑,但是他能够用赵体书风将这些古诗还原是可以肯定的。祝允明忆摹的方式很少见到,但可以推断他并非仅此一次采取这样的模式进行临写。当然,上文已说明背临所具有的难度,也是一般书家较少选用的方式。

祝允明 墨林藻海卷(部分)

#4

仿 古

临摹的目的是为了吸收古人的养分更好地运用到创作中去,而祝氏一直从容地游离其中,游刃有馀。

他喜欢将若干古帖临于同一卷上,或仿诸多书家风貌于同一卷上,而这样的一种方式对于他而言更多的像是一种游戏,集中体现了他有趣的临古与仿古的书写模式。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祝允明临古和仿古的作品,大都是将楷、行、草合于一卷。其中临作有成化二十二年(1486)祝允明《临帖册》,其中楷书临萧子云书三则,薛稷书一则,书《高唐赋》一首;弘治七年(1494)祝允明《临魏晋、唐宋人诸帖》等。比较而言,仿作书于同一卷上稍多一些。正德五年(1510)上元日,祝书《楷行草三体杂诗卷》,其中《春女赋》为卷首,仿欧体楷书;嘉靖元年(1522),祝书《六体诗赋卷》中,仿魏锺繇、唐张旭、前人章草、宋苏轼、黄庭坚、元赵孟頫六家书。嘉靖四年(1525),有仿《苏黄米蔡体小字袖珍卷》。正德十一年(1516)秋,祝书《墨林藻海一卷》,涉及到真行草各体,先书诗二则,后仿诸名家风貌。引首有廖秭书“墨林藻海”四大字并跋,拖尾有郑郊跋二。先后有仿右军、大令、欧阳率更、虞永兴、《黄庭》《兰亭》《洛神》《急就章》、锺元常、鲁公、眉山、豫章、襄阳、子昂诸家,可谓颇为壮观、叹为观止。

锺繇《墓田丙舍帖》(上)

祝允明《临墓田丙舍帖》(下)

祝允明仿古的方式无不体现他对于传统书学的重视,对于时人不取径传统,还戏称临古为奴书的态度,颇不以为然,作《奴书订》以驳之,并提出“沿晋游唐,守而勿失”的书学观。他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以精彩绝伦的仿古书风来证明临古也是极佳的创作方式,更以丰富多彩的诸家手法展示了其书风的多样性。

【祝允明书法评传系列】

01、“临帖之神”祝允明小楷三法,一支破笔显神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