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帝国往事:玄武门之变背后隐藏的真相(6)

泊爵先生按:就在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剑拔弩张的时候,突厥人攻打乌城了。这次规模不大的军事行动,被太子集团小题大做。在李渊的偏袒下,他们趁机夺了李世民的部分官职和势力范围,并把秦王府的武将抽调一空,李世民成了光杆司令。秦王府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幕僚们竭力劝李世民主动采取行动……

接上篇:

李渊对李世民已经极端不信任,并且很快就要采取行动了,秦王府也察觉到了。

秦王府有个重要谋士叫长孙无忌,此人是李世民的大舅子,他的妹妹就是著名的长孙皇后。他的父亲是隋朝著名将领长孙晟,兄妹二人年龄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父亲死后,同父异母的哥哥把他们俩赶出了家门,两人只好投奔了舅舅高士廉,被舅舅抚养长大。

长孙无忌是汉化的鲜卑人,其实隋唐时期的重要人物都有鲜卑背景。不过,那个时候,民族成分一点都不重要,因为连他们自己都认为自己是汉族人了,无论是长相、语言、文字、思维习惯都与汉族无异,所以如果我们认为他们是汉人,也没有问题。

大唐帝国往事

长孙无忌聪明好学,富有谋略,少年时代与李世民关系很好。李渊太原起兵之后,长孙无忌就追随李世民四处征战,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太子和李元吉的这一系列小动作被长孙无忌看在了眼里,他忧心忡忡。他和舅舅高士廉夜以继日的劝李世民赶快杀掉李建成和李元吉,李世民总是犹豫不决。

史书记载:世民犹豫未决,问于灵州大都督李靖,靖辞;问于行军总管李世勣,世勣辞。

李世勣就是李勣,后来因为要避李世民的讳把名字中间的“世”字去掉了。

李世民问他们俩其实是一种投石问路,也就是想拉他们俩进群,不过二人没有同意,不打算趟这趟浑水。整个玄武门之变中,唐王朝建国时期有名的武将几乎都参与其中了,但是两个最能打的却置身事外。不过李世民登基之后并没有记恨他们俩,仍然委以重任,可见李世民的胸襟之广阔。

秦王府如果仅仅失去了程知节、房玄龄、杜如晦,还不算太遭,因为秦王府文臣武将如云,失去这三个人还没有到无人可用的地步。

但是,更严峻的挑战很快就来了,突厥攻打乌城了。

至于乌城在哪里,我查了很多资料都没有查出个所以然来,有的说是在五原县,有的说在朔方,还有的说是在武威,由史书对这个地名记载的含糊性可以看出来,乌城其实是一个不出名的小地方。突厥的这次入侵,很可能是一个小规模的骚扰,李靖、柴绍他们足以应付。

但是太子集团却打算把这件事做大,借题发挥一下,当然,李渊也有这个意思。

李建成推荐李元吉率军队北征,应对乌城危机,李渊同意了。他命令李元吉带领右武卫大将军李艺(也就是罗艺)和天纪将军张瑾率军北上。

李元吉奏请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和秦王府帐下精锐部队随军出征,李渊再次同意了。

武德九年(626年)五月二十六日,尚书省连续发布两道圣旨废除山东道行台,设河东道大行台领洛阳以东北至长城南至扬州广大区域内的军政大权,罢李世民兼任的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和陇西道行台尚书令二职,由李元吉接任。

这两道圣旨由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核,尚书省发往朝廷六部九卿十二卫御史台大理寺,快马抄送天下四十一郡。

自从大唐帝国立国以来,北方边境就没有消停过,突厥人经常来骚扰,大大小小也打了不少仗。在挑选对抗突厥的将领上,李渊的策略有一个很明显的变化。刚开始的时候大都是李世民为将领,后来慢慢的变成了李世民和李元吉共同带兵,现在已经变成李元吉独自领兵了。

由此可见,李渊对李世民渐生嫌隙,这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武德九年六月初一,李渊在太极殿主持朝政,宣布正式任命齐王李元吉为扫北行军元帅。赐以印绶,授予他节制长安以北驻军的权力,同时宣布调尉迟敬德、秦叔宝、段志玄、程知节等十将到元帅府听命。

这一连串的组合拳让李世民很受伤,他不仅没有获得带兵出征的机会,原属自己的官职和势力范围也被李元吉抢走。同时,秦王府的武将被抽调一空,李世民这次真的成了光杆司令了。

此时的李世民就像是失去了爪牙的老虎,没有了翅膀的老鹰,只需找一个武夫都能轻而易举的要了他的命。

李建成和李元吉也是这么想的。

李建成告诉李元吉:“现在你已经得到了秦王的精兵骁将,拥数万之众。我将邀请秦王在昆明池给你践行,派杀手在帐下杀了他,就说他是暴病而亡,皇上应该不会有疑问。到时候我将指使人向皇上奏请,让我执掌国政。尉迟敬德等人既然已经在你手里了,到时候全部活埋了,没有人敢不服。”

这是记载于正史上的话,这段话很有意思,几乎就是玄武门之变的剧本。但是主角换了,正一号和反一号进行了大调换,正一号不是李建成,而变成了李世民,连逼高祖让权都写在了剧本里。

俗话说,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李建成和李元吉密谋的这件事被太子府的一个叫王晊的率更丞(管计时的官员)听到了,他把二人的话原原本本的报告给了李世民。

前面我们讲过李建成想挖李世民的墙角没有成功,其实,李世民也没有闲着。

太子府早已被他安插了暗哨。不同的是,太子挖墙脚失败,而李世民则挖成功了。之前李元吉派杀手刺杀尉迟敬德,提前被尉迟敬德知晓,估计也是这位王晊所为。

李世民不仅在太子府安插了暗哨,在皇宫也收买了内应,事情做的非常秘密,皇上和太子都不知道。武德九年的时候,拱卫玄武门的军队是禁军左右二屯营,不过这支军队的三位统领敬君弘、吕世衡、常何都早已经成了李世民的人。

李世民不愧是久经沙场的战场高手,情报工作和策反工作都是一流的。

李世民把太子府暗哨王晊搞来的情报告诉给了长孙无忌等人,长孙无忌建议他先下手为强。李世民还是有所顾忌,认为骨肉相残是古之大忌。李世民认为不如等他们先动手,然后再率兵名正言顺的讨伐他们,自己也能落个好名声。但尉迟敬德劝他赶快行动,不要有妇人之仁,并表示如果秦王不想立即动手的话,他自己只好逃走,不能留在秦王身边坐以待毙。长孙无忌也表示,如果尉迟敬德逃走,他也跟着一块逃。

这两人几乎就是以决裂相威胁了,李世民态度有所松动,但是还是不敢下定决心,打算再征求秦王府其他幕僚的意见。其他幕僚先给他陈述了一个事实,说齐王李元吉手下的护军薛实曾经对齐王说:“大王之名,合成唐字,大王终主唐祀”,齐王的反应是:齐王喜曰:但除秦王,取东宫如反掌耳。

这里的东宫,指太子李建成。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读懂这句话啥意思,刚开始我也没读懂,后来我试着在纸上竖着写“元吉”二字,终于明白了这其中的道理。您可以写写试试,“元”字上面的短衡写成点,左撇从长横的最左端写起,写长一点,第四笔写小一点,然后把吉字紧挨着第四笔写在下面,看一下,像不像“唐”字?

幕僚们陈述完这个事实之后,又分析说:李元吉和太子谋乱还没有成功的时候,就开始打起了太子的主意。这个人贪得无厌,什么事做不出来?如果天下落在这两个人手里,对大唐来说会是一场浩劫。然后劝李世民不要顾小节,忘大义。

李世民还是犹豫不决。

幕僚们问李世民:“大王认为舜是什么人?”

李世民回答:“是圣人。”

然后幕僚们给李世民讲了关于舜的典故,这段话背后包含了很多隐藏的信息。我们现在先不解读背后的意思,因为容易剧透,先把表面的意思解释给大家听。

这个典故是,舜的父亲一心想害死舜,采取了两次暗害行动。第一次让舜去修理谷仓的房顶,然后在下面撤掉梯子放火,打算烧死他。第二次让舜去挖井,等井挖的很深的时候,往井里面填土想要活埋他。不过两次暗害行动都被舜机智的逃脱了,没有害成。幕僚们反问李世民,如果舜没有机智的逃走,还能取得这么高的成就吗?幕僚们举舜的例子想要告诉李世民一个道理,想要成就大事,就不要太在意小节,即司马迁说的“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听了这个典故之后,李世民还是不能下定决心。其实,这个也是正常心理。因为李世民目前再差也是一个秦王,高官厚禄,生活富裕。一旦开始行动,结果只有两个,不是成功,就是身败名裂。一旦失败了,肯定会死无葬身之地,自己的家小估计都活不成。如果认怂,说不定自己还能做一个富家翁。

这事放谁身上都会犯嘀咕。

李世民内心深处已经纠结到极致了,实在是下不了决心,于是想用当时最流行的一种科学方法来替自己做决策,那就是算一卦吧。

李世民正算着呢,幕僚张公瑾从外面进来,把算卦的工具全部给他扔到了地上,说:“算卦只是为了解决疑问,现在已经没有疑问了,您还算什么卦?如果卦象不吉利,难道您就不行动了吗?”

自古以来,通过算卦来做决策都不是一件靠谱的事,因为得出的结果种类太多太隐晦,不好解读,会越算越犹豫。如果我是李世民,我宁愿抛铜钱,因为铜钱就两面,多抛几次,总能抛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经过这么多人的劝说,李世民终于下定了决心。他让长孙无忌召房玄龄和杜如晦回秦王府,这俩人之前被李渊逐出秦王府了。房玄龄和杜如晦给长孙无忌说:“皇上之前下旨不让我们再辅佐秦王了,如果我们私下再进秦王府,就是抗旨,到时候会被处死的,所以我们不敢去。”

长孙无忌回去把二人的话复述给李世民,李世民发火了,他拔出佩刀交给尉迟敬德,让尉迟敬德再去一趟,说如果他们的人不愿意来,就让他们的头来。

尉迟敬德和长孙无忌再次去找了房玄龄和杜如晦,看着那把寒光闪闪的佩刀,二人怂了,化妆成道士,跟随长孙无忌一块进了秦王府。

此时的太子和秦王两派势力已经剑拔弩张了,就像是两桶打开盖子的汽油,就差一点火花了。

火花很快就来了。

(0)

相关推荐

  • 一场不得不发生的兄弟自残 | 循迹晓讲

    今天是7月2日,626年的今天,在大唐都城长安北面的玄武门,秦王李世民杀死了自己的大哥,也是当时大唐太子李建成,以及自己的四弟齐王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 上图·玄武门之变漫画 下图·唐太宗李世民 图 ...

  • 大唐帝国往事:玄武门之变背后隐藏的真相(1)

    泊爵先生按:许多年后,大唐帝国第二任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会想起,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的那个闷热的早晨.那时,天还没亮,他骑着马,挎着弓箭早早的来到玄武门,在临湖殿前等待着他的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 武德九 ...

  • 大唐帝国往事:玄武门之变背后隐藏的真相(3)

    泊爵先生按:纵观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争夺皇位的整个过程中,李世民都处于攻势,也就是主动作为的一方,李建成一直处于守势,是见招拆招的一方.原因在于李建成本身就是正牌的储君,并且在李渊那里几乎没有失去过 ...

  • 大唐帝国往事:玄武门之变背后隐藏的真相(2)

    泊爵先生按:自古以来,一个仁弱的太子和一个战功赫赫的弟弟都是一对充满戏剧性的组合,前鉴不远的表叔就是靠军功逆袭了自己的大哥太子杨勇而当上皇帝的.700多年后,明朝的燕王朱棣举起了清君侧的大旗,逆袭了自 ...

  • 大唐帝国往事:玄武门之变背后隐藏的真相(5)

    泊爵先生按:武德九年,天象异常.太白星三次大白天的出现在天空正南,星光直逼太阳的光芒.古人认为,太阳象征天子,其光芒被星光所逼,预示着皇位不稳,天下大乱.太白经天这一异常天象给大唐帝国的政局带来极大的 ...

  • 大唐帝国往事:玄武门之变背后隐藏的真相(7)

    泊爵先生按: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农历六月初三的夜晚,长安城像往常一样正常宵禁,城门和里坊都大门紧锁,大街上空空荡荡,巡逻的士兵在街道之间穿梭巡视,抓捕那些无故夜出的行人.看似安静的长安城其实已经是 ...

  • 大唐帝国往事:玄武门之变背后隐藏的真相(8)

    泊爵先生按: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的早晨,李世民在玄武门杀死了自己的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逼迫父亲李渊改立自己为太子.政变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但是正史中记载的玄武门之变扑朔迷离,事变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

  • 玄武门之变究竟隐藏了多少秘密?其实真相与我们所了解的正好相反

    千百年来,"玄武门之变"的谜团和真相一直争议不断.李世民为了皇位而弑杀兄弟满门的极端行为,不仅给他带来一生都难以洗掉的污点,而且他还亲自修改了这段历史.最终使玄武门之变的真相变得扑 ...

  • 轻松读史之大唐(136):玄武门之变7——寻找那片消失的拼图

    第一篇 创始团队:最初的神明(136) 为什么早不把太子和齐王的首级拿出来示众?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下李世民的动向. 然而,李世民仿佛从空气中消失了! 作为事件的发起人和主角,玄武门发生 ...

  • 轻松读史之大唐(134):玄武门之变5——决定天下命运的一箭

    第一篇 创始团队:最初的神明(134) 李世民设伏的地点,在一个叫作临湖殿的建筑附近.太极宫内有三个大的人工湖:东边一个叫东海池,西边两个叫北海池.南海池.叫临湖殿这名字,应当靠着某个海池. '建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