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东:仰望西柏坡
仰望西柏坡
巍巍太行山下,岗南水库西边有个小山村,名叫西柏坡,六十三年前,曾经是万众瞩目的地方。六十三年后,这个孕育了新中国小山村,依然光芒万丈,将千千万万华夏儿女的目光聚焦到这里。
建党九十周年前夕,在一个细雨蒙蒙的日子,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了向往已久的革命圣地西柏坡。身临其境,目睹“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光辉历程,重温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感受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

一九四八年五月二十六日,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面临全国胜利的大转折之时,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和解放军总部移驻西柏坡,与先前一年到达的刘少奇同志主持的中央工委会合。在这里,毛泽东运筹帷幄,先后指挥了大小24个战役,解放了洛阳、济南等一批大城市。其中,举世闻名的是“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毛泽东督促林彪掐住锦州,扼住敌人的脖子,于是便顺利地拿下了东北。毛泽东兴奋异常,马上开始了淮海战役。为了取得战争的决胜,毛泽东一连七天七夜没有合眼,一直盯着东南方向的淮海战场。等到捷报传来他才把心放下,美美地吃上了一大碗红烧肉。到了平津战役,毛泽东深知已经稳操胜券,不慌不忙地指挥部队打下了张家口、天津,并和平解放了北平。
战后,傅作义说什么也要来见见毛泽东当年的指挥部。当他走进这个普通的小山村,见到军委作战室中只挂着一张地图,长桌上只有一部电台、一部电话,而毛泽东在这样简陋的平房中指挥千军万马、决胜千里之外,心中感慨万分。解放后,淮海战场上的败将杜聿明来西柏坡参观时,深深感叹国民党国防部的一幢大楼不如共产党的一座平房。

毛泽东在西柏坡时期,全党上下是空前的团结,思想意志是空前的统一,革命进程是空前的迅速,那是一段让后人挑不出一点瑕疵的完美历史。在西柏坡,不仅吹响了走向全国胜利的集结号,而且诞生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更为重要的是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在报告中,提出了我党结束农村包围城市而转入城市、建立新中国的总方略,还语重心长地对胜利中的共产党人提出了“两个务必”,就是“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两个务必”是远离病毒的预防针,是思想上的防火墙、政治上的防腐剂。毛泽东的历史性嘱咐,令人心灵震撼。

西柏坡那静静的滹沱河水,滋养过来自井冈山、古田、龙岩、瑞金、遵义和延安的那支革命之旅。她是革命的母亲,新中国的母亲;她是红色胎盘的孕育地,红色襁褓的哺育地。听着讲解员生动地讲述,看着纪念馆里珍贵的革命文物,追寻着革命先辈的足迹,接受着红色文化洗礼,仿佛回到了那艰苦卓绝的岁月,听到了战场上的厮杀声,看到了无数先烈的牺牲,听到了隆隆的炮声,看到了血染的红旗。
春雨嫩绿叶,万物润无声。西柏坡——太行山东麓一幅红色的壮美画卷,永远将高悬在历史的天空里。

作者简介
黄玉东,笔名冬歌,江苏响水人,军旅作家,军网主编,特邀撰稿人,中国散文诗研究会会员,著有散文集《军旅青春别样红》《向往大海》等,多家图书馆列入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