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馆馆藏精品欣赏,故宫博物馆绘画作品赏析,故宫博物馆镇馆之宝

北京故宫博物院首屈一指的镇馆之宝----《清明上河图》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一级国宝。

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总之,《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农村嫁女图》卷,元,佚名,绢本,淡设色,纵22.5cm,横131cm。

此图原名《瘤女图》,后更名为《农村嫁女图》。全卷绘大小人物37人,分布疏密得当,自然形成四个段落,各段又有相对突出的重点人物的描写。首段以一骑牛披纱妇人为中心,众人目光多集于其身;次段是来宾与迎候者相见的场面,相对施礼的两位妇女为该段的中心;第三段表现两位身份较高的男性奉酒的场面;末段绘鼓乐、歌舞表演及围观者。各段虽有各自的主要人物,但次要人物的朝向、动作又使各段落间相互联系,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从画面表现的内容看,画的是否农村嫁女场面还有待商榷,图中吃奶的婴儿和扛于肩上的小童似与婚嫁主题不太相符,且骑牛女子似亦非新娘形象。笔者推测此图所表现的可能是一民女回乡省亲的场面,具体内容尚有待进一步考察。

图中人物略施淡赭色,余则全以水墨为之。人物全用颤笔描加以表现,面部刻画也较为粗简,人物造型与南宋马远《踏歌图》有些相近之处。绘画艺术水平一般,但却生动地记录了宋元时期的现实生活场景。

本幅无作者款印。钤有清“卢崇兴印”及清内府鉴藏印 5方。清初康熙时此卷为卢崇兴所有,乾隆时入内府,清末宣统年间佚出宫外,后为故宫博物院购藏。

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卷三十五。

【顾恺之女史箴图卷(宋摹本)】

《女史箴图》卷(宋摹本),东晋,顾恺之绘,纸本,墨笔,纵600.5cm,横27.9cm。

《女史箴》是西晋广武侯张华所写,文字内容是关于女子的德行操守,以教化训诫为目的。顾恺之将文中故事以图画的形式加以描绘,使之通俗易懂。现存《女史箴图》最早的画本是唐代摹本,原为清宫旧藏,现藏于大英博物馆。此卷为宋人摹本,全图有画11段,分别为“樊姬感庄”、“卫女矫桓”、“冯婕妤挡熊”、“班婕妤辞辇”、“防微虑远”、“知饰其性”、“出其言善”、“灵监无象”、“欢不可以渎”、“静恭自思”、“女史司箴”。本卷为白描人物,笔法流利,线条细劲连绵,比高古游丝描又多了几份挺健,更接近李公麟一派。人物形象有古意,此卷宋摹本较唐摹本画面内容多两段,对了解《女史箴图》母本及其流传,以及早期人物画法的演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引首为乾隆帝御书“王化之始”四字,后有包希鲁、谢询、张美和、赵谦等题记。本幅钤乾隆、嘉庆、宣统、梁清标等印22方。《石渠宝笈初编》卷32、35著录。

【顾恺之洛神赋图卷(宋摹)】

《洛神赋图》卷,晋,顾恺之(宋摹),绢本,设色,纵27.1cm,横572.8cm。

此图是根据三国(220--265年)魏人曹植所写《洛神赋》而创作的故事画。画面开首描绘曹植在洛水河边与洛水女神瞬间相逢的情景,曹植步履趋前,远望龙鸿飞舞,一位“肩若削成,腰如约素”、“云髻峨峨,修眉联娟”的洛水女神飘飘而来,而又时隐时现,忽往忽来。后段画洛神驾六龙云车离去,玉鸾、文鱼、鲸鯢等相伴左右,洛神回首张望,依依不舍,一种无奈离析之情显现画面。

此图分段描绘赋的内容,构图连贯,主要人物随着赋意,反复出现。设色浓艳,画法古拙,山石树木钩填无皴,“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系初唐以前画风。引首有清高宗弘历行书“妙入毫巔”。卷后有元赵孟頫行书《洛神赋》、李衎、虞集、明沈度、吴宽诗跋均伪。又乾隆诗题。钤“明昌”、“御府寶繪”、“群玉中秘”、“明昌御鑒”及清内府乾隆、嘉庆、宣统诸藏印。  

此图不书《洛神赋》文,亦无名款,从画法、绢、色等方面研究,当为宋人摹本,但画风仍存六朝遗韵,其原本传为顾恺之所作。

《石渠宝笈·初编》、《石渠随笔》著录。

【伏羲女娲像页】

伏羲女娲像页,唐,绢本,设色,纵左199.6cm,右175cm,横上82cm,下53.7cm。吐鲁番遗画。

此图上彩画人首蛇身男女二人,均着大袖裙襦汉装,二人腰相连,共穿一条白裙,白裙角饰云头纹。男子居左,微髭,高髻,张左手执矩,右手执剪刀状物搭于女子肩部。女子居右,束高髻,张右手执规,左手执剪刀状物搭于男子肩部。男女上身相拥,下尾盘曲相交两节成螺旋状。两人头上有圆轮一,轮中已残损,漫漶不清,周画圆圈,以线相连象征日。两人尾下有月牙一,内画玉兔,周画圆圈以线相连象征月。画面四周遍布大小相等的圆圈,以线相连象征星辰。

1959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历代艺术馆,此件《伏羲女娲像》作为历代艺术珍品在基本陈列中展出。《故宫博物院历代艺术馆陈列图目》收录。

【搜山图卷】

《搜山图》卷,宋,佚名,绢本,设色,纵53.3cm,横533cm。

《搜山图》卷表现的是民间传说二郎神搜山降魔的故事,所以也称为《二郎神搜山图》。二郎神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在许多文艺作品中也有反映。元代有《二郎神醉射锁魔镜》的杂剧,描写二郎神与九首牛魔王、哪吒及金睛百眼鬼比试高低,最后拿住二洞妖魔的故事。据记载,最早有北宋画家高益画的《鬼神搜山图》,受到皇帝的重视。以后明、清两代,不断有传本出现。

此卷《搜山图》是南宋末或元初人的手迹。人物用工笔重彩,衣纹用铁线描,刚劲有力,形象刻画生动传神,非凡手可及。山林树木皴法豪纵,近乎南宋刘松年的风格。与同一题材的各种不同本子比较,此卷是个残本,其中缺少主神即二郎神部分,但是其绘画技巧却高出其它各本。图中描绘神兵神将们耀武扬威地搜索山林中各种魔怪。魔怪们均是各种野兽变的,有虎、熊、豕、猴、狐狸、山羊、獐、兔、蜥蜴、蛇及树精木魅等。这些妖怪,或是原形,或化为女子,他们都在神将们追逐下,仓惶逃命,或藏匿山洞,或拒绝受擒。而那些神将们则手持刀枪剑戟、纵鹰放犬,前堵后截,使妖怪无处逃身。本来,二郎神是作为正面人物来歌颂的,然而看了此卷之后,却得到了一个相反的印象。那些神兵神将,一个个凶神恶煞,使人们憎恶,而那些妖怪们却面目和善,那种惊怖逃生的内心刻画,令人同情。不知作者是有意还是无意,使观者自然地就会联想到,当时社会那些官兵对老百姓的欺压情形

《仙女乘鸾图》页,宋,绢本,设色,纵25.3cm,横26.2cm。

无作者款印。对幅为清耿昭忠墨题:“风格高玅飘飘然,有凌霞绝尘之姿,是盖周文矩胸中廻出天机,故落笔超乎物表,张、吴、顾、陆何难继踵。襄平耿昭忠题。”本幅及裱边、对幅钤耿昭忠“真赏”、“黔宁王子孙永保之”、“丹诚”、“都尉耿信公书画之章”、“信公珍藏”、“珍秘”、“宜尔子孙”、“公”等鉴藏印,共17方。

图绘一鸾凤于薄云淡雾中振翅飞鸣,其背上一仙女正茫然回首目视身后的一轮圆月。画家将仙女回眸之一刹那所显露出的怅惘之情刻画的生动传神,使本来单调的景物变得极富情趣并给人以想像力。仙女的眼神原无形,然作者却利用它使圆月和鸾凤之间产生一种内在的呼应关系,使画面具有气脉贯通的完整性。画家通过描绘仙女的衣带向后飘举暗示出无形的风力,并以此表明鸾凤疾翔时的速度与强烈的动感,与圆月之间形成动与静的对比。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仙女的造型越出了隋唐时期仕女画丰腴健壮的体态,表现出女性身材比例合理,造型匀称的特点。

此图旧签题以及对幅耿昭忠的题记均言作者是五代周文矩。周文矩受南唐后主李煜颤笔书法的影响,喜以瘦挺颤掣的笔法入画,线条多转折顿挫,刚中有柔。此图线条工谨精细,如春蚕吐丝,柔中见刚,与周文矩的用笔特点不符,因此,它应是宋代佚名画家所作。

《宋人画册》影印,清庞元济《虚斋名画录》著录。

《女孝经图》卷,宋,绢本,设色,纵43.8cm,横823.7cm。

无作者款印。钤清“曹溶秘玩”及清乾隆、嘉庆、宣统内府收藏印,共10方。

作者以图解的形式分9段表现唐代邓氏《女孝经》前九章的内容,依次为:一、开宗明义章,二、后妃章,三、三才章,四、贤明章,五、事舅姑章,六、邦君章,七、夫人章,八、孝治章,九、庶人章。每段图后均有墨题《女孝经》原文与之对应。

图中人物的衣纹为铁线描,线条匀细,富有弹性,在准确地勾画出人物的行为动态的同时,亦展示出自身的精练并具轻重急缓的节奏美。树叶为笔法工整的双勾填色,枝叶相互叠加,既有层次感又不失之于琐碎,显示出作者细致的观察能力与写实功力。画面以深棕色为主调,配以白、墨绿、青灰等冷色调,使得画面于高古典雅中见清新活泼,于深沉凝重的氛围中具浪漫的人间风情。

中国人物画的创作目的之一是强调绘画的政治教化功能。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曾明确指出“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者也”。现存最早的以画卷形式宣传女德、女诫教义的作品当属东晋顾恺之(传)创作的《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女孝经》作为绘画的表现题材,早在五代后蜀后主孟昶执政时期,就被画家石恪精心创作。据宋代内院奉敕编撰的《宣和画谱》记载,当时,石恪依据《女孝经》内容仅绘制了8幅图,可惜其作品未能流存于世。此幅由南宋佚名画家创作的《女孝经图》,便成为目前保存最好、时代最早的反映《女孝经》内容的代表作。

此图卷以其较高的艺术造诣向世人展示了宋代仕女画成熟的风貌。每幅图依据表现内容的不同形成各自独立的画面,同时作者利用人物的造型、服饰及统一的笔墨形式又使各图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呼应,从而达到了形散而神聚的艺术效果。此图卷中重点表现的对象是三五成群的仕女,她们挽高髻,饰簪花,面形长圆而丰满,尚存唐代仕女画的面形特征,但形体上已没有了唐代仕女臃肿艳肥的体态,而显露出向明清仕女画修长秀美体形过渡的趋向。她们身材的曲线美被作者加以充分表现,细腰纤手,婀娜轻盈。人物的神态皆雍容大方,端庄娴静,动作举止亦守规守矩,从而生动地图解了母仪、贤明、仁智等封建妇女必须遵守的言行准则。作者在处理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上十分成功,穿插于人物中的树木枝繁叶茂,数量虽然不多,但作为人物活动的衬景构筑出了淡泊宁静的自然环境,从而丰富了人物活动的空间,并令用于说教的画面增添了生趣。而具良好德行的贤妇烈女们在树下谈经论道或勤于女红,又为这清幽的境地增添了几分崇高的意趣。

此图旧传为唐人画作,但据其谨细缜密的画风和图中所陈设的器物的造型、装饰等,当出自南宋画院画家之手笔。

清内府《石渠宝笈初编》著录。

【傅抱石苏武牧羊图横幅】

《苏武牧羊图》横幅,近现代,傅抱石绘,纸本,设色,纵62cm,横84. 8cm。

本幅自题:“癸未十二月,傅抱石重庆西郊写。”钤“抱石私印”白文方印、“抱石得心之作”朱文方印、“往往醉后”朱文长方印。

癸未为1943年。

传统题材“苏武牧羊”是傅抱石“历史故实”绘画作品里常见的表现对象,此幅是较早的一幅。西汉时期苏武于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奉命出使匈奴,时年40岁。匈奴首领单于将其扣留,胁迫他投降。任凭威逼利诱,苏武坚贞不屈。单于将他放逐北海(今西伯利亚贝加尔湖附近)牧羊,希望残酷的生存环境能够动摇他的爱国信念。尽管天寒地冻,食不果腹,但苏武始终紧握汉节(汉朝发给使臣的符节),坐卧起行不离其身,节旄尽落,不易其志。及至汉昭帝的使者来迎接苏武还朝时,他已经远离故国19个寒暑了。

图画定格在汉朝将领前来迎接苏武归国的一幕:群羊之间,须眉染白的苏武手执汉节傲然而立,双目向天,显示出坚毅深沉的性格;汉将鞠躬以示对前朝使节的敬重;匈奴官员或注目审视,或交头接耳,不禁钦佩老者的铮铮铁骨。阴沉惨淡的天空,茫茫无际的雪地,都为这戏剧化的场面烘托了静穆庄严的气氛。此图作于抗战晚期,画家借助苏武的故事表达了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抗战必胜的的信心,其意深远。

此作为傅抱石夫人罗时慧捐献。

《出水芙蓉图》页,宋,纨扇页,绢本,设色,纵23.8cm,横25cm。

本幅无款。有残印一角。裱边贴签:“吴炳出水芙蓉”。

一朵盛开的粉红色荷花占据整个画面,在碧绿的荷叶映衬下抢眼而夺目,布局、设色端庄大气,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君子气质表现得十分完美。

莲瓣的描绘技法类似后世的“没骨”法,不见勾勒之迹,渲染出花瓣既轻盈又腴润的质感。画家的写实功力极为扎实,每片莲瓣的形状、角度、色泽和光感都安排得无懈可击。至于瓣上红丝、蕊端腻粉,也一一仔细料理,微妙之处,使人叹为神工!

旧题吴炳绘,无据。

存《名笔集胜》册中。《虚斋名画录》著录。

关键词: 纨扇 没骨 渲染 红丝

【徐渭墨花九段图卷】

《墨花九段图》卷,明,徐渭作,纸本,墨笔,纵46.6cm,横625cm。

此图绘水墨写意四季花卉。每段均有自题七绝一首。画面上,画家充分发挥了水墨的表现力,以狂放的笔触,淋漓的水墨,变化多端的笔锋,泼墨、焦墨、破墨、双勾并用,寥寥数笔即勾画出了各种花卉的特征,简约却颇具神采。从徐渭自书诗并题记,知此画是作者在浓郁的创作激情中以酣畅的笔墨挥洒而就。此图堪称徐渭水墨写意花卉的佳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