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青铜文化:刚强与柔韧的淬火

草原,绿草茵茵,生机勃勃;

青铜,熠熠生辉,烈焰熊熊;

而当草原遇到青铜时,那便是金戈铁马的风云叱咤了吧!

辽阔壮美的昭乌达草原,不仅流传着“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千古绝句,更创造出了草原青铜文明的丰功伟绩。

女娲补天

女娲炼五色石补天的神话所反映的可能就是炼铜技术了。

目前,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铜制品和炼钢遗存主要分布在甘肃、辽西、内蒙东部等地,其年代距今约4000~5000年。已发现的大批商周以来的铜矿冶遗址和研究显示,中国古代存在着三种原则性炼铜技术。较早的炼铜遗物,如辽宁省凌源发现的炼铜炉渣和坩埚片、河南省安阳市殷墟炼铜遗物,都是氧化矿石还原冶炼成铜的遗物,著名的湖北大冶铜绿山古铜矿冶遗址的早期冶炼遗物也属氧化矿石还原冶炼生铜的产物。从这些早期炼钢遗物的性质判断,中国最早使用的是氧化矿石直接还原冶炼成铜的技术,可简称为“氧化矿一铜”技术。

北来说与西来说  

由于建国前在内蒙古地区只零星地发现了少量的古代青铜器,使得人们误认为内蒙古地区不可能出土青铜器。于是乎,就有了内蒙古地区青铜文化的“北来说”和“西来说”,并以此否定了中国北方青铜文化的存在。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后,在中国北方地区陆续发现了一些青铜文化遗址遗迹,如在我市宁城县南山根等地发现的春秋时期墓葬里的青铜镐、青铜锤斧、青铜凿。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以来,又发现和分辨出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等青铜文化,从而使人们确定了中国北方草原青铜文化的存在。说明当中原地区由新石器时代经过铜石并用时代而进入青铜时代的时候,内蒙古地区的先民们也已开始使用青铜器,从而有力地驳斥了中国北方青铜文化的“北来说”和“西来说”。

夏家店下层文化

1960年,在我市夏家店文化地层中发掘出了一种具有明显特征的青铜文化,被命名为夏家店下层文化。它的年代晚于中原的龙山文化,并不晚于黄河流域早期青铜文化,属夏商时期北方青铜文化。

夏家店下层文化距今约4200-3600年,处于青铜时代早期。从我市敖汉旗大甸子墓葬中出土的小型铜铸件来看,这里的人们早已脱离使用金属的初级阶段。这时的青铜铸造工艺已初具规模,彩绘陶器纹饰是商周青铜纹饰的滥觞。夏家店下层文化农业发达,出现了众多等级分明的城址和连锁式的城堡带。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分布范围很广,北部越过西拉木伦河,南面越过河北省拒马河,西到张家口、宣化一带,辽河以西包括京津地区在内的燕山南北,都分布着这种文化遗址、墓葬和遗物。内蒙古地区主要分布在赤峰市、通辽市南部、锡林郭勒盟东南部。

夏家店下层文化是西辽河地区独立发展和延续下来的早期青铜文化,它同中原文化相比,不仅不落后,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更为先进,这表明夏家店下层文化不仅保持了自己独有的特点,还与其它文化有很好的交流,从而使得他的文化发展的更为迅速。比如从遗址中出土的铜刀和镞等,形制与商代的一样,但出土的铜耳环则不见于商文化,应是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青铜器。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房址多在沿河两岸的高地,房址周围常有土墙和壕沟作为防御设施。房址可分为地面建筑和半地穴式两种,数量有数十座至百余座。土墙多以石块或夯土制成。英金河两岸石城堡群反映了当时已建立起统辖多个古国、独霸一方的方国,标志着夏家店下层文化已进入国家发展的第二阶段,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作出了杰出历史贡献。

在我市大甸子贵族大墓中还出土了代表权力的铜手杖、精美玉器、仿中原铜器的彩陶礼器等,这些都反映出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较为复杂的社会结构。

二道井子遗址

夏家店下层文化目前保存的最好的遗址当属二道井子村遗址。

二道井子遗址坐落于我市红山区二道井子村北部的山坡上,面积约3万平方米。2009年4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揭露面积达5200平方米。发现房址149座,多为地面式建筑。房址多在同一位置上下叠压,最多可叠压七层,推测下面的房址是上面房址的地基。单个房址平面形状以圆形为主,外部多附有回廊或侧室。墙体多为土坯层层错砌,保存最高者达2.1米。回廊内用土坯砌筑短墙,将回廊分隔成数量不等的小隔间,个别隔间之间有门道或门洞相连,有的分布成排柱洞。居住面一般抹有草拌泥,中部有地面灶。门道多向西南,外侧有门槛,两侧置有门墩。F8位于发掘区北部,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墙体存高2米,面积近110平方米,其南部发现300平方米的“地面”,疑为小型广场。此外,发掘区南部还有四组保存较完整的由院墙、房址、窖穴构成的院落,呈南北向排列,周围分布有纵横的道路。

遗址内出土遗物以陶器、石器和骨器为主,有少量玉器及青铜器等,青铜器主要有刀、锥以及喇叭口式耳环。

大井铜矿遗址

当二道井子的先民们脱出第一块土坯时,大井子的先民们也已经炼出了第一炉铜汁。

大井古铜矿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我市林西县官地镇中兴村大井自然村北1公里处,为青铜时代的遗址,年代距今2900年至2700年。该遗址文化性质单纯,属于夏家店上层文化,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一处集采矿、冶炼、铸造等全工序的古铜矿遗址。

大井古矿冶遗址是我国最早发现发掘的矿冶遗址,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直接以共生矿冶炼青铜的古矿冶遗址。它对蒙东地区早期文明起源和发展历程具有重要意义。大井古铜矿遗址的发现,不仅进一步证实了早在两三千年以前,中华民族的先民就生产、生活在这里,并使用着原始工具,通过艰辛劳动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商周青铜器文化;而且也为研究中国北方古代铜矿开采、选矿、冶炼、铸造技术及发展水平提供了实证。

据考证,在夏家店上层文化时期,大井古铜矿已能够开采品位较高的硫化矿石,经死焙烧脱硫后再还原冶炼成铜,可简称为“硫化矿一铜”技术。硫化矿一铜矿石开采困难、冶炼流程加长,技术复杂,仅冶炼次数就有四次之多。

夏家店上层文化

与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段相对应的是夏家店上层文化时期,这一历史时期大致相当于西周到春秋早期。陶器多夹砂,质粗松,火候低,皆手制。有些器形有明显特征,如鬲的空足大多为浅而圆的半球形,不分档。房屋有半地穴的,也有地面的,房外有贮藏用窖穴。墓葬为土坑竖穴,有的有木质葬具,有的则以石块围筑。男性墓主有的随葬戈、矛、短剑、镞、饰牌等青铜器,并有随葬成组礼器。夏家店上层文化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显著不同,反映了商、周之间这个地区所发生的重大变化。

夏家店上层文化的代表为小黑石沟遗址,它位于我市宁城县甸子乡小黑石沟村,是一处西周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大遗址。通过考古发掘,在遗址中发现了房屋、墓葬、灰坑以及金器、青铜器、石器、陶器、骨角器、蚌器等文物。其中,青铜器的价值最高。出土文物包括贵族使用的礼器、车马具、武器、工具装饰品等,代表了中国古代北方长城地带草原青铜文明的最高水平。

在遗址中共发掘72 座古墓, 可分为三个等级。一级墓葬为部落首领的大型石椁墓;二级墓葬是部落武士墓;三级是贫民墓。根据墓葬可知,当时的社会形态已步入阶级社会初期。

根据对出土的礼器、武器、陶器的考古学研究,小黑石沟遗址可分为三个历史时期:第一期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第二期为春秋中期至战国中期; 第三期为战国晚期。

还有,在翁旗的头牌子也发现了夏家店上层文化时期的铜矿砂。

夏家店上层文化经济形态以畜牧业为主,农业占一定比重。其文化的总体特征有别于夏家店下层文化。

那么,在夏家店文化层中的为什么会出现两种经济形态呢?这与本地的物候变化有关。夏家店下层文化在本地区结束后,代之而来的是自北向南发展的夏家店上层文化。此时,西辽河流域同中国其他地区一样开始处于气候寒冷期,加之受科尔沁沙地扩张的影响,已经逐步进入以农牧并重的经济形态为依托的频繁迁徙、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社会。

战争与和平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先民是夷人,是东夷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夷即是东方之人,以鸟为图腾,故又称鸟夷。《禹贡》有“鸟夷皮服”,《竹书纪年》载“九夷来御”皆指东夷。东夷环渤海分布于我国东方及东北,有很大的势力,雄居中原的夏王朝在其数百年的对外关系中,主要是同东夷的战争与媾和。

在夏家店上层文化的这三个阶段的约五、六百年中,本地区居住着一个强大的部落,结合历史文献考证,有的认为是东胡,也有的认为是山戎。也有的认为山戎退出赤峰地区政治舞台后,居住在锡林郭勒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东胡南下进入赤峰地区,赤峰地区从此结束了长达六千年的农耕时代,开始了游牧文明时期。

事实上,山戎自为一族,在春秋战国前一度相当强大,在河北省北部、辽宁省西南部和内蒙古东南部曾建立了孤竹、会支、屠何、无终诸国。山戎势力强大,不断南下侵扰中原,与鄂、齐、燕、晋等中原诸国,屡次发生大规模的战争,这就是历史上的“山戎痛燕”等事的背景。自然,中原诸国也不断攻伐山戎。

从史料上可以看出,山戎是生活在燕山一带,以林中狩猎和放牧为主的游牧民族。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山戎人伴随游牧,逐渐开始了农耕。山戎曾栽种冬葱和戎菽,享誉塞北。《钦定热河志》载:“戎菽又名胡豆,种出山戎,北土甚多,百谷之中最为先熟。”而“冬葱”,即今称之为大葱者。

春秋末期,山戎逐渐衰落,后被灭掉。

在《逸周书》、《山海经》、《史记》中,对东胡均有记述。东胡是中国东北部的古老游牧民族。东胡是一个部落联盟,包括了当时族属相同而名号不一的大小部落。早在商朝(约公元前十六-十一世纪),就有东胡的活动记载。据《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在春秋战国时,主要活动在当时燕国(在今北京一带)的北部和东北部,也就是今西辽河的上游老哈河、西拉沐沦河流域。

东胡从有史记载以来,一直是一个强大的部落,和中原的燕国和赵国的接触比较频繁。东胡曾打败过燕国,燕国的东北从上谷(今河北怀来县一带)至辽东一带,经常遭受东胡的侵扰。东胡和赵国也是战事频繁。匈奴刚刚兴起时,也受东胡的敲诈勒索。燕国曾大败过东胡,使东胡向后退却一千余里。燕国便从今河北怀来直到辽宁的辽阳一带修筑了长城,以防东胡。并设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用以防御东胡的南下。赵国的大将李牧在击败匈奴的同时,又一次战败东胡。

匈奴的冒顿单于刚即位时,东胡恃强向匈奴索要宝马、美女,冒顿单于采用麻痹敌人的做法,对东胡的要求一一满足。冒顿单于趁东胡王轻敌之际,向东胡发动进攻,大破东胡。从此东胡部落联盟瓦解,东胡各部成为匈奴的种族奴隶。当然,东胡各族并未就此消亡,如后来退居乌桓山的乌桓族和退居鲜卑山的鲜卑族,就是东胡主要的部落集团。

从以上史料不能看出,正是由于游牧文明和中原文明的对接、交流与碰撞,诞生了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工程建筑--长城。赤峰地区最早出现的长城应当是燕昭王修筑的燕北长城。稍后,秦昭王北击东胡后,也修筑了长城。

如今,在松山区八家和敖汉旗陈家杖子等地仍然保存有战国时期的长城遗址。

在撞击中融合

但不管长城修的是如何的坚固,战争如何的激烈,在我们所生存的这块华夏大地上,民族融合就如何那炽烈的铜汁,锐不可挡,大势所趋。

1976年,一枚秦铁权在我市的三眼井出土,其重大历史意义不言而喻。

秦统一六国后,右北平郡成为三十六郡之一,汉时延用。据考证,右北平郡的治所就在宁城县甸子乡。

而接下来的这段史实似乎就是“顺里成章”的事儿了。

战国时期,东胡强盛。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匈奴冒顿单于弑父自立,大败东胡王。东胡余部分两支逃至乌桓山(赤峰市阿鲁科尔沁西北)、鲜卑山(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西),此后即为乌桓族与鲜卑族。

乌桓、鲜卑言语习俗相近,以畜牧为主,兼营狩猎、农业。东汉初,乌桓遍布缘边十郡,东汉政府设护乌桓校尉管理相关事务。

东汉初年,鲜卑逐渐兴起。檀石槐、轲比能相继建立鲜卑部落军事大联盟。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宇文部、段部、慕容部活跃于中国北方的历史舞台。发源于大兴安岭北部大鲜卑山的拓跋鲜卑,经过200多年的辗转迁徙,在阴山南麓建立代国、北魏王朝,统一了北方,并为隋、唐二朝实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二次大统一奠定了基础。

公元10世纪初,源出于东胡的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登皇帝位,国号契丹,后改为辽,定都临潢府(今巴林左旗林东镇南),称辽上京。辽圣宗时又在宁城县九头山建辽中京。辽代崇佛,当时佛寺广布,古塔林立。辽代的祖陵、庆陵,安葬着辽代的6位皇帝及其妃、嫔,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在赤峰地区发现的数以万计的辽代墓葬中,保存着大量精美的壁画,以形象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契丹族富有草原特色的游牧生活和雄浑壮阔的草原风光,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宝库中的奇葩。

南北朝至唐朝时,原驻牧于呼伦贝尔草原、额尔古纳河流域的东胡后裔室韦蒙古西迁肯特山、鄂嫩河一带。成吉思汗雄起朔漠,曾在呼伦贝尔草原取得了数次决定性战役的胜利,为统一蒙古诸部扫清了障碍。

元朝末年,元顺帝撤出北京,将京城迁往赤峰达里诺尔湖西岸的应昌路,成为北元的首都,经历了20多年时间,更替了两朝皇帝,直到明初被攻陷。公元1690年,北元最后一位大汗林丹汗继承汗位,统一了东蒙古诸部,并在阿鲁科尔沁旗北部营建了都城北白城、南白城,以北白城为夏都,南白城为冬都,直到1694年被后金皇太极攻占、焚毁。

清朝雍正年间,为防备沙俄扩张,相继调巴尔虎蒙古入驻呼伦贝尔草原,称为“陈巴尔虎部”、新巴尔虎部“。并将不堪沙俄侵扰的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内迁至大兴安岭、呼伦贝尔草原,设索伦八旗、布特哈八旗。在这一地区从事畜牧业、狩猎业、农业,保存并发展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文化,与科尔沁草原、赤峰地区的畜牧业、农业相结合,形成了大兴安岭文化圈草原文化、森林文化、农耕文化相结合的复合文化的特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