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犹抱琵琶半遮面”

今年,回到了学校教书,每次批改单元形成性测试卷都很有些不习惯:题目有错,都是扣分,而学生的成绩却必须换算成等级:优秀、合格、不合格。一件事多了一个“转换”,不免有些烦。

家长见了我,从来都是问孩子考了几分,有的更是直截了当,这次在班级里排第几?我总是以“卷子已经下发,要请你们签字”为由,闭口不谈分数。而这些低年级的孩子对等级似乎也不大感兴趣,考试后向老师提的第一个问题总是“我有没有考100分”?拿到试卷,第一件事就是算一算,看看自己究竟得了几分。因此,卷子上虽然没打总分,但老师、家长和学生心里都清楚。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对分数那么避讳?概因上面不准用百分制。虽然凡事可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但分数总还要遮遮掩掩,绝不可大摇大摆出现在“成绩”一栏。否则,就是你教师的错了。

据说当初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取消百分制,是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压力。其实想想,学生精神压力过大,恐怕不止是考试的因素?即使就考试而言,分数也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人比人,把基础不一、兴趣各异的学生都放到一块儿比较,甚至公布排名,这样的做法才是压在学生心头的阴霾和重荷。

诚然,百分制和等级制存在着不同,但往深里想,两者并无本质的区别,都反映了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真实水平。因此,任何卷子,只要批改,成绩的好坏几乎是一看即知的事情。我们的学生怎么会因为得了“不合格”的等级就高兴,而得了56分就哭丧着小脸?考满分的学生大多宁愿看到100分,而不是“优秀”。数字比“优秀”更能让他们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可见,百分制对学生的发展并无多坏的影响,等级制未必就有利于学生的成长。这都得看老师、学生对待成绩的态度及之后的行动了。

我爱等级,也爱分数。不易量化的,如朗诵、写字就用等级;可以精确的,比如语文基础知识练习,就用分数。因为这时候的等级和分数最能让学生清楚自己学习的成效和结果,反之就不行。至于单元练习,则没必要回避分数,更何况将来中考、高考都是分分计较,现在怎么就不能作一点铺垫?我以为,真正要尊重的是学生的隐私权,不公开分数,其他学生也没权看他人的分数。当然,学生高兴公开自己的分数,那是他们的权利。

尽管我这么理直气壮,也尽管我在自己的备课本上都是记录学生精确的分数,以跟踪他们的发展。但我还是没有把分数写上学生的试卷,不是没有勇气和胆量,而是觉得别人如此,我也就没有必要跟别人不一样。

分数,在“犹抱琵琶半遮面”之间,显示的是传统的一种惯性,一种随俗的惯性;暴露的是我们教师习于听话、守成的一面。面对诸如此类的现象,我们教师会否放弃自己的思考和做法?这恐非杞人忧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