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御医手稿被公开,这字体让现代人膜拜,远胜许多现代书法家

想必在医院看过病的大家,一定也有着如下的经历,医生诊断完后,在病历本上草草留下几行字迹,却让患者感到怀疑人生,一度不知道那到底是不是中国字。这倒并非不能理解,一些医生一天要看数十个病人,时间十分紧张,从写字上提升速度也就情有可原,但是从另外一方面来说,让患者知道具体的内容,其实也是一份义务。

而随着两百年前的清代御医手稿公开,这个字迹可能要让不少的现代医生所汗颜了,他的名字,叫做王碧昌。

古代的封建社会,早在汉朝时期,就设立有专门的医巫为皇家提供服务,而到了清代,皇家医疗机构逐渐完善,清代在1644年设立的太医院,下辖院使正五品,院判正六品,御医正七品,到了光绪期间,有御医十三人,吏目二十六人,医士二十人,医生三十人。

而在太医院当中,如同现在的医院一样,也有专门的分门别类,分作大方脉、小方脉、外科、眼科、口齿五大科,每个医生都有自己专精的地方。

汪必昌,出生于1754年,是清代歙县人,正是嘉庆时期的一名太医,拥有九年的工作经历,并且在嘉庆皇帝五十寿辰的时候受到封赏。

而在1810年汪必昌离开太医院返回家乡前,就这几年的所见所闻,写下了而著名的《柳复集》一书,并且由京都琉璃厂韫宝斋刊刻广为流传,成为了不少中医看病时期的参考,遗憾的是,韫宝斋只刊刻部分,部分名录并没有流传下来,以至于失传民间。

而故事到此并没有结束,到了2017年,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委员会开始了民间收藏明清御医手稿的征集活动,陆续收集了一大批精良的古代中医手稿,而一些老的文件却也让学者感到惊喜。

根据仔细地考察,最终确定有一部分的红格稿纸,正是出自于汪必昌之手,属于未刊稿本。大伙发现,其纸张明显来于清代,同时还有多处涂改,明显不是抄错,而是作者的修改,再加上其正文笔记和正文内容,可以确定是汪必昌亲自书写无疑。

然而即便有多出处修改,样稿却也是十分的干净清爽,字体大大小小,均排列整齐,一目了然,说明汪必昌对于自己的这一份作品十分上心,字体也是让现代人膜拜,更是远胜许多现代书法家。

而它蕴藏的意义也绝对不小,中医界认为,失传的这部分手稿保存了大量的偏方和秘方,或许会对治疗疑难杂症有着更大的作用,除此之外内容当中对于针刺取穴和灸法论述也是中肯和可信,

书稿的价值更是相当可观,早在2007年,晚清御医任锡庚的50种秘方就拍出200万元的天价,如今十年过去,根据中国嘉德拍卖公司的估算,这些手稿的价格至少上涨了10倍,市场价能够达到2.16亿元。

汪必昌在《聊复集》当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是集无浮文,无余白,一字一句,惟求实学。”希望人们也都能学习他脚踏实地的精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