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总是看到我们看不惯和不如意的
通常,生活中有美好的一面,也存在丑陋的一面。生活不总是黑暗,它也有光明。生活不总是泪水,它同样有欢笑。然而,是不是存在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我们眼里总是充满着我们不想看见的,我们总是看到我们看不惯的,或者是不如意的东西。而那些光明,那些欢笑,那些美好,我们往往视而不见。
这不是一个奇怪的现象,说一个事实,我们总是口无遮拦地批评他人却心安理得,而一旦受到别人批评就暴跳如雷。
同样,也是一个奇怪的现象,比如这次河南大水,正能量的东西不断在网上飞传,很多温暖的、感人的人和事不断刷新着我们的认知。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会有两种如此迥然不同的感受,到底是我们眼睛的选择问题,还是我们的内心选择问题?
毋庸置疑,当然是我们内心的选择问题。不是有人说,心理阴暗的人,他们的眼前总是一片漆黑;而心怀光明的人,他们的眼前总是充满希望。说到底,就是人的修为和境界不一样。修为好,境界高,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不一样,广度和深度也不一样,他能较从容、客观地看待和分析处理问题。而修为差,境界不高的人无论是看问题,还是想问题、处理问题都那么狭隘,那么偏私,那么局促,那么不堪。
就拿上面第一个例子来说,我们总是口无遮拦地批评他人却心安理得,而一旦受到别人批评就暴跳如雷,为什么?很简单,就是不懂得恕人,不替他人的感受着想,不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这就是一个做人的问题,修养够了,懂得做人的道理,讲什么、做什么都大方得体,从心所欲;修养不够,不懂得做人的道理,一言一行都让别人不舒服,而自己还浑然不知。
我们基本上每天都在“方人”,批评和评论他人。在《论语·宪问篇第十四·三一》,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意思是,子贡评论别人的优劣。孔子说:“赐已经很杰出了吗?要是我,就没有这么空闲。”孔子教导子贡不要有事没事就“方”人,有时间做点其它事情不好。
孔子也方人,不过他只是评价每个人的性格脾气,客观地指出每个人言行上的闪光点和存在的瑕疵,不胡乱批评指责他人,不随意调侃和嘲弄他人。而我们现在很多的人就喜欢揭别人伤疤,揪住人家的过错或者曾经的过错大肆调侃,动不动就拿出来说事。不分场合,不分对象,弄得人家很难堪仍然不依不饶。
如果我们对“方”人的人提出批评,他们可能会不以为然我行我素,或者百般抵赖说出一千条理由,也可能暴跳如雷反唇相讥。他们会狡辩说,这是他们说话的权利,是他们开的玩笑,是他们实事求是,是我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怀疑他们落井下石。总之,他们就是不会为他人考虑一下,也不替自己反省一下。
修养高低很难有一个标准来衡量,但每个人修养不同的人有自己的感受。比如和有修养的人待在一起感觉很舒服,没有压力;感觉他人内心善良,格局广大,张弛有度;感觉他人能安自己,能安别人,有止于至善的感觉。相反,和修养差的人在一起,感觉很难受,感觉他人很LOW。
实际上,中国的老百姓是最淳朴、最善良的人,如果一个人做到了最基本的淳朴和善良,我们也不会怀疑此人品质有多差了。相反是我们把淳朴和善良丢弃一边,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多讲道理、多么优秀的人,他们的人品确实不敢恭维。当然能讲道理,在某个领域表现优秀是很了不起的事,但就此倚老卖老,妄自尊大就不免令人讨厌,甚至痛恨了。
正因为我们大多数人的淳朴和善良,所以在灾难面前,在生死面前,看到或碰到让我们感动、感激、感谢和感触的人和事,我们瞬间被温暖,被鼓舞,我们的心也一下子融化了,马上希望自己也成为那样的人,做那样的事。这是榜样的力量,此刻,我们的眼里只有最美的风景、最美的时尚和强大正能量。
从鸿星尔克“野性捐款”到广大网民“野性消费”,从各地救援队驰援河南,到河南人民感恩和关爱救援者,大家用真心换真心,真情换真情,续写着一个又一个动人故事,这也是我们内心的选择。
因此我们在怀疑这个世界存在不堪的同时,千万不要关上我们的心门,因为它有它的选择,它选择黑暗和痛苦,我们就会彻底绝望,就会萎靡不振,就会想到丑陋的明天。但如果它选择光明和欢笑,我们就会少了私欲和恶念,就会看到希望,就会拥有正能量,就会想到未来的美好,就会为美好未来努力而问心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