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目标是赚取 1 个亿的财富,对你来说最大的障碍有哪些?

如果赚取一个亿
倒数知识 IP 营结束的昨天,秋水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
如果你的目标是赚取一个亿的财富,对你来说最大的障碍有哪些?(如果你已经赚到了一个亿,则可以回答对于赚取十个亿的障碍。)
究竟障碍是什么
秋叶的回答是,「最大的障碍是能力跟不上野心,格局跟不上情怀,人脉跟不上圈子」。这个答案也对,但好像看了也不知道怎么办。
文艺姐的回复是:「①心不够大,从没觉得可能;②心不够狠,想想困难就退却了;③脸皮不够厚,怕给别人添麻烦;④眼界不够,能力不够。」对于①好像也未必,譬如不少人之前只是默默地喜欢写文章却无意成为微信大号;②做任何事都有困难,不过做成的当事者未必觉得这是困难;③赚到 1 个亿未必会给别人添麻烦;④就比较虚了,不好评价。
蚂蚁的回复是:「①没有奸商的心眼;②过于懒惰;③没有商业敏感度;④没有资金;⑤没有团队;⑥我是好人;⑦胆子小不敢博;⑧没有赌徒之心。」①为什么赚钱一定要有奸商的心眼,唐家三少一年一个多亿就是靠写出来;②很多创新都是因为懒惰而来,这个不是借口;③不一定是必须,如果做到行业第一的话一个亿并不难;④唐家三少就靠写,跟原始资金没有什么关系;⑤李笑来在初期做比特币也没有团队,团队都是慢慢随着做大而有的;⑥跟是否好人没有必然的关系,不要把赚钱跟是否好人关联在一起;⑦不一定要博,你也可以通过工作慢慢上升赚到一个亿,如苹果的库克;⑧如前,不一定要赌博。
拖鞋哥的回复是:「①团队管理,精力管理能力不足,体系留在大作坊阶段,离分工合作的现代企业差太远;②节操标准有点略高;③理财能力不足,同时财务决策偏保守,有些该下的决心事情不敢赌。」①一定需要团队吗?不一定,你看唐家三少。其次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把赚到一个亿是一个静态的过程,好像从零开始就一定达到什么样的规模忽略了过程动态的调整和改变。②跟节操标准不一定有关系,你完全可以光明正大,这个可以看看好的艺人。③对于理财能力也不一定,你也可以保守把每次赚到的钱都存入银行,你依然可以提高自己的赚钱能力,譬如像微软这样的顶级职业经理人。
还有其他就不多说了,不过当我认真思考和分析这个问题的时候,开始变得越来越有意思了。我想真正局限一个人赚到一个亿的最大障碍大概就是你本身思维模式的局限。我相信实现一个亿的路径有千千万万种,如果说非要把赚到一个亿作为一个系统方法的话,那么 99% 以上的人基本都把目光集中到一两个极细的点,忽略了整体系统其他元素组合的作用。
当然,我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我没有赚到一个亿,哪怕 100 万都还没有。所以遇到这个问题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更多。
开始创业?
硅谷创业教父 Paul Graham 说过,如果你想致富,应该怎么做?他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创业,或者加入创业公司。
为什么要创业?因为创业就像一个压缩过程,你的所有工作年份被压缩到短短数年里。你不再是低强度地工作四十年,而是以极限强度工作四年。
其次,Paul Graham 还说,要致富,你需要两样东西:可测量性和可放大性。
那如何获取这两样东西?
小团队=可测量性
公司越小,你就越能准确估计每个人的贡献。一般情况下,小团队都是由多人组成。只有表演或写作这样的特殊工作,你才会一个人单干。你最好找出色的人合作,因为他们的工作和你的一起平均计算。如果在一个 1000 人团队里,任何个人的努力都被大大地平均化了。
就像苹果和微软的公司制度一样:
苹果为了开发 iOS 10 操作系统,把全公司最优秀的 600 名工程师聚在一起工作。而且,苹果公司发奖金要看整个团队的表现。除非整个团队完成了任务,要不然不会给个人发奖。结果,苹果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完成了 iOS 10 的开发和部署。
跟苹果公司形成对比的是微软公司。微软也很重视 Vista 操作系统的开发。不过,微软并没有结合公司最优秀的工程师,而是动用了 10000 名普通工程师。在奖励方面,工程师的收入完全看个人绩效。结果呢,微软用了 5 年多的时间才开发出 Vista,更糟糕的是,这个系统推出以后没多久,就因为各种问题退役了。
——得到 APP 《为什么苹果公司效率更高》
乔布斯曾经说过,创业的成败取决于最早加入公司的那十个人。小团队的优势不在于它本身的小,而是在于你可以选择成员。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一个非常能干的人他在大公司里可能对他本人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因为他的表现被其他不能干的人拖累了。
高科技=放大性
回顾历史,大多数人因为创造财富而发财的人都是通过开发新技术而实现的。你不可能通过煎鸡蛋或剪头发而支付,因为使用你的服务的人是有限的。
看互联网行业发展的趋势,最早的那批人往往是技术出身,那时候行业以技术为主导,凡是你做出别人所需要的人那么你往往就能积累用户;接着越来越多人学习技术,技术已经不再是一个瓶颈,人们就开始慢慢专注产品本身,你专注用户体验,你的产品比别人做得更好,那么你就能够积累更多用户;到了现在无论是技术还是产品都已经相当标准化,拼的就是服务,就是运营,你所提供的服务更具个性化更能贴近用户那么你的用户就越多。
现在开始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好像又一次循环那样。
当然现在也进入一个内容创业的新阶段,如果你是做内容的,无论是小团队还是个人这个以阅读数、粉丝、点赞为标准都具有可测量性,而放大性往往取决于你背后的运营和内容的独特性、传播性。
风险>资本>能力
在我每周检视里「财富」栏目始终有这样一条信息时刻提醒我:风险>资本>能力。
在写下这条信息检视之前,我一直有一种错觉,那就是通过自己不断地提高能力就能创造更多财富,却忽视了「风险」和「资本」。第一关键因素是风险,你所能承受的风险越大你创造更多财富的几率也更高;其次是「资本」,你的原始积累也能决定你创造财富的大小;最后的才是「能力」。
能力跟赚钱的关系
如果你是单凭依靠「能力」来赚钱也是未尝不可,我想唐家三少就是这样的人,以至于无论在结婚、老婆分娩和大病之后依然坚持日更 7-8 千字。
决定薪酬高低的前提是你所在的行业是不是足够的蓬勃发展,其次你掌握的技能是否足够的稀缺,第三是你所能承担的风险是否足够的大。然后才能说你是否聪明,是否努力,还有是否幸运。
记得彼得·德鲁克曾经提过,是否有做个人贡献峰值最高的事情?是否有做最优影响的事情?有排除了什么,还是被动选择?
始终找出个人贡献峰值最高的事情,然后不断地把时间和精力投入进去,自然你的个人贡献峰值就会倍长。
一个概念:复利
在这里再谈一个关于财富的关键概念——「复利」。
举个例子:两个年轻人,一个在22岁开始每年投资1万元,直到40岁,每年复利15%增长;另一位,32岁才开始投资,他每年投2万元,也按照15%复利计算到40岁,那么结果会是谁的多呢?是22岁的那位。所以影响财富积累的因素有三个:一是具备增值能力的资本;二是复利的作用时间;三是加速复利过程的显著增长。显然,及早开始自己的投资、尽早开始享受复利是让资金快速生长的最好方式。——引自忘记什么地方
复利的投资不一定是在资金,也可以是自己的能力。
5 个维度的财富思考和 1 个清单
在这里贡献了 5 维度:
1. 你所做的事情是否具有可测量性和可放大性?
2. 你所做的事情在风险、资本、能力的配比如何?是否需要以小搏大?
3. 你做所的事情是否始终是你个人贡献峰值最高的事情?
4. 你所处的行业是否蓬勃发展?你的技能是否足够稀缺?你所承担的风险是否足够大?
5. 你现在是否已经开始投入做有「复利」的事情?
最后分享李笑来的财富自由之路的课程提纲,这个提纲其实就是我现在每周财富检视的清单,针对每条去思考现在是否有做到,又或者如果要做到目前有什么样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