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尖的触感,是手心的留温


我们生活在一个等不了的时代,等不了看完一本书,等不了听完一首歌,等不了说完一段话,等不了对方的回复,等不了 ......,似乎,我们的耐心已经被这等不了的时代消耗殆尽,而剩下可以做的,就是不断的重复一个又一个等不了,直至生命的终结,让我们不得不停下来,长久的等待下一个生命的开始。
某天,回复一个公众号里的粉丝,由于我没有及时登录导致未能及时回复他,等到下一次回复的时候,他却给我说:“其实没关系,你不觉得这样一来一回的等待,反而像书信一样有了质感,也是一种乐趣”,我当时莞尔一笑,的确如此。对于一个80后,相比于电子信息,我更青睐于手写的交流,那是笔与手的相伴,是真实触感的生发,即使相隔数年,依旧可以通过那些手写的文字,来感受当时的所想所感,在我看来,这是一种生命力的延续,也是人心温度的留存。
可能是我对文字的这种执着,同样吸引了文字对我的追寻,偶然间的失误,让我体验了一次《查令十字街84号》。那是去年到镇远的时候,途经镇远邮驿,我为一年后的自己写了一封信,正是这一封信,让我今年又一次来到了镇远,因为,我收到的是另一个人写给自己一年后的一封信,带着这封信和一探究竟的好奇心,我决定去邮驿站找到这封信的主人。




镇远是一个简单的古镇,如果你愿意,不必乘车就可以走完这座质朴的小镇,莫兰迪色调的石墩镶嵌在每条小路和巷子里,让你脚下的每一步都特别踏实。经过禹门码头,远远就能看见镇远邮驿,始于元朝的镇远邮驿在这里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古时的人们通过邮驿传达彼此的忧思,也收获远方的羁绊。走进邮驿我说明了来意,老板有点不好意思的说:“可能是当时信封未完全粘合,那天寄信人又特别多,确实是有掉出来一些,但他都有装回去,也许其中的两封信确实是弄错了,可是目前只有我一个人来询问,所以也不能得知到底是谁拿到了我的那封信”。无果,我只能期望在镇远的这几天可以等到这个人吧。
以前听说镇远属“鬼方”,可来到这里,只觉得这清秀的沿河建筑离这个说法太远,夜晚跟着袅袅徐风和这夜河闲聊,没有丽江那般喧闹,也没有乌镇人潮涌动,只有那淡淡的思绪和远处轻弹的小曲。随意选定一家小酒馆,坐在河边看山上的闪光,也许是山上的照明灯吧,我心里这样想着的时候,旁边有人轻声问:“请问这里有人坐吗?”我回头,是一个干净有着书卷气的男生,见我迟疑,他忙说:“我是旁边另外一桌的,但是那个椅子坏了,所以冒昧问一下能不能拿走你旁边这张?”,我忙说:“没人,你拿走吧”。看着他不好意思的样子,还蛮可爱的。我的仲夏夜,就在这个可爱的氛围里,延续着。




作为一个喜欢逛吃逛吃的人,来到镇远自然是要寻找美食,早餐的各种豆花差点让我觉得又回到成都去了,还有圆圆的油炸粑,真的太像镇宁的“鸡蛋糕”了,让人觉得十分亲切,这让一个人的旅程也有了温暖的陪伴感。正餐的豆花烤鱼、酸汤鱼也和贵阳、凯里的不一样,就像镇远一样有着质朴的味道,吃起来却很是舒服,我觉得,这才是旅途中最好的慰藉。吃饱了来到青龙洞,细细端详它的各式建筑,虔心焚香诚心许愿,这里不像普通寺庙那般正规,却让人有融入自然的舒适感。爬上一颗老树,系上我心里的愿望,无意间瞥见一条许愿带上的名字--韩墨。
何姓,最早是周文王的后裔韩地分封,当年韩氏被灭,逃亡途中被询问姓名,情急之下手指河流,意指寒通韩,被误解为“河”,后又因江苏一带韩和何的发音相似,何姓由此诞生。而我的闱字,我最喜欢的解释是“闱墨”,即当年科考里最优秀的文章。所以在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我着实惊喜了一下,真是有有趣又好听的名字。
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在回贵阳前我再次去到邮驿,心想着会不会遇见那封信的主人,却被告知确实有一个人来询问,但是我当时电话没有打通,所以那个人就离开了,带着这个遗憾,我无奈的走向回去的巷子。



“事情到最后一定会有好的结果,如果没有,那就是还没到最后”。
在快走完巷子的时候我的手机响了,是一个略长的短信,是的,你猜对了,他就是那封信的主人,而我的信,正好也在他手中。
两封信,两句话。
“陌上人如玉,君子世无双”。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赶到约定地点,我们相视一笑,原来那晚的可爱,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你好,我是何闱!
你好,我是韩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