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惠州》走进东坡祠 追寻惠州的东坡记忆
追寻东坡
900多年前,一位大文豪被放逐到了惠州。苏东坡的到来,为这个“岭南之地”带来了全方位的文化新气象,至今仍为人们所感念。在寓惠的日子里,东坡先生与惠州结下了不解之缘,不仅写下了”不辞常作岭南人“的佳句,还曾亲手打造了一个”家“,这就是惠州有名的东坡祠。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东坡祠,去追寻惠州的那些东坡记忆

追寻东坡
海上葱昽气佳哉,二江合处朱楼开
蓬莱方丈应不远,肯为苏子浮江来

宋绍圣元年,即公元一O九四年,十二月二日。这一天,东江上的雾霾似乎比平常尤胜几分,一位老先生自舟下岸第一次踏上了惠州的土地,原来他以为粤东的惠州是蛮荒瘴疠之地,谁知一看山川风物,美不胜收,便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寓居合江楼》。这位老先生便是有着千古美誉的大文豪苏轼,苏东坡

追寻东坡
一自东坡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

东坡寓惠千日,影响惠州千年,为惠州增添了丰厚的历史底蕴。苏轼关爱百姓,促农耕,长文化;百姓敬重东坡,情谊深挚,留下了许多千古传诵的动人故事。苏轼好游,更可谓是惠州的“驴友”鼻祖和最佳旅游宣传大使,惠州西湖,东新桥、合江楼、罗浮山、汤泉、九龙潭瀑布等等。在他的诗文里,有着相当数量的咏叹之作,惠州山水借着这些篇章走进了中原,走入中国文化深处

追寻东坡

悠悠千年,东坡不再。但惠州的人们却仍然怀念着东坡的点点滴滴。其履痕所至,光彩顿生。在惠州,当人们置身惠州街头,会惊异于满眼可见的与东坡相关的命名。东坡路、东坡公园、东坡小学等等,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仿佛那遥远岁月的痕迹,透过那看不见的气机,渗入了每个惠州人的现代生活,与历史遥遥相应

追寻东坡
下有澄潭,可饮可濯
江山千里,供我遐瞩

东坡寓居惠州两年零七个月,曾住过3个地方:合江楼、嘉佑寺以及白鹤峰。绍圣三年(1096年),“已绝北归之望”的苏东坡写到:“已买白鹤峰,规作终老计。”
宋元符三年(1100年)九月,远谪海南的东坡遇赦北归至广州,家人弃离白鹤峰新居与苏东坡会合,结束了苏家在惠州白鹤峰居住了将近4年的历史。苏家离开后,“惠人以先生之眷眷此邦,即其居建祠祀焉”。正是从那时开始,白鹤峰新居变成了东坡祠

追寻东坡

此后数百年,白鹤峰一直是惠州人文精神的核心,拥有崇高的地位。上至朝廷命官,下至百姓,过往游客,“凡莅兹土者,下车即谒其祠,莫之或缓。”惠州历代对保护修缮东坡祠都不遗余力。自宋元符三年(1100年)立祠至清宣统二年(1910年)的810年间,惠州对白鹤峰东坡祠的重建修葺、扩增配套不少于34次,平均不到25年就有1次,历经数百年,东坡祠最终于上世纪的抗战期间,毁于日军的炮火之下。2015年12月,惠州市委、市政府顺应民意,对东坡祠进行重修,2018年2月,正式对外开放

追寻东坡

重修后的东坡祠以“隐于鹤峰,显之故祠”为设计理念,以考古勘察和历史文献为依据,通过岭南园林、岭南建筑展示出来,再现了东坡祠的历史风貌

追寻东坡
处逆而不泯壮心,履艰而不改旷达

短短两年多时间里,苏东坡便写下了580多首(篇)诗词、散文和序跋等。苏东坡在惠州的这些作品,不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研究宋代惠州社会不可多得的史料,是岭南乃至中华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纵笔》,可见洒脱闲适。东坡先生从来都是如此阔达。不过这首诗辗转传到京城,政敌透过诗文知道苏东坡并未消沉,便又将其再贬至海南。东坡先生也就此离开了白鹤峰,离开了他在惠州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