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六五)疟病脉证并治第四之瘅疟

第三节瘅疟

【原文】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若但热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铄脱肉。

瘅疟的临床表现是,发热,气短,烦燥,手足热,恶心,它的机理是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并于阴就冷,并于阳就热。所以说,这是一个疟邪并于阳所产生的。这里面没有恶寒。

除了但热不寒,发热以外,还有消瘦,所谓的邪气内藏于心,实际上是藏于血。在血脉之中,也就是应该在红细胞内。疟原虫没有从红细胞破出来就不恶寒,可以有发热。

【要点延伸】

1、瘅疟早已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疟论篇第三十五》“其气不及于阴,故但热而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今人消烁脱肉,故命曰瘅症”。

《黄帝内经里》说了,“其气不及于阴,这就是与阴无关。张仲景把《黄帝内经》里的这一句“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原文引用了进来。

2、瘅疟:与现在临床联系起来,应该是什么?就是卵形疟,这种疟疾没有恶寒的先兆,发热度也不是很高,一般发作不超过6次,很易自愈。

瘅疟怎么治呢?张仲景在这一节里没有说,在后面会不会讲呢,应该会讲,到底讲没有讲,我们看看下一节便就知道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