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鲸骑士》了解一点毛利传统文化(下)
在所有关于伟大的毛利建族故事中,关于祖先裴吉阿(Paikkea)都有一个相似之处:他乘坐着鲸鱼之背抵达新西兰,并且就在Whangara登陆,其中最为人喜闻乐见的版本是,一艘载着70位酋长之子的船舶从哈瓦基出发,结果被最高酋长的幼子努阿塔普(RUATAPU)所骗,这个家伙为了私怨在船上钻了个洞,想杀死他的哥哥裴吉阿,结果除了这俩兄弟,其他人都葬身大海,通过乞灵他作为大海之子的权利,裴吉阿逃过劫难,回到了家乡,为了美化这段经历,他“呼唤大海”“像大鱼一样”将他救上岸的隐喻变成了背负他破浪前行的鲸鱼,最终迁徙到了新西兰,这也是小说《鲸骑士》故事的血脉来源。在没有文字只有语言的情况下,毛利人拥有长长的“口述世系”,靠着记忆追怀几百年来的祖先以及后来的人们,这也成为了家族联系的重要纽带,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先人的名字也用拼音文字记述到了毛利人的会堂上,这里是举办各种重要仪式的地点,婚丧嫁娶都在此举办,对于毛利人来说是生活中最神圣和重要的地方。
片中也出现了毛利会堂,就是首次演出的地方,(后面的一次则是学校),准确地说,这叫Marae,是经过雕饰的会议屋之意。其实除了毛利会堂之外,毛利人的生活在其他方面已经与欧洲人没有太多的不同,像著名的哈卡舞蹈也仅仅作为文化仪式的存在,出现在体育比赛中,(例如新西兰最得意的rubby),大人物的迎接以及旅游景点的表演等等,除了哈卡舞蹈,还有独特的waiatakori舞蹈,也是喜闻乐见的,毛利女性还会跳一种Poi,踩着音节的节拍旋转一种白色的小球Poi,令人轻松愉悦。毛利人的饮食与中国人有一点相像,也是擅于研究各种植物的应用,在编织方面,毛利女性也有着十分悠久的传统。这些在北岛的罗托鲁瓦都能够比较集中地见到。毛利人至今还存在着国王,不过也仅限于一种文化存在的符号,如果国王有召唤,各个地区的部落都会派人响应或前往,不过除此之外,并无实质上的权力意义,毛利人的人口也经历了巨大的起伏,从殖民前(1800年)的约15万人,在欧洲人的争执与病毒的侵袭下,逐年锐减,到了1900年只剩了4万3千人左右,直到近代,在新西兰政府的刻意保护下,才逐渐回升,现在新西兰的毛利人口超过了60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5%,而占有的土地也减少到几乎可以忽略,大约只占全国土地面积的不到5%。
文化的其他方面,毛利人的雕刻水平达到了相当的水准,木雕非常华丽繁复,图纹装饰古朴夸张,极具民族特色,在玉雕和骨雕方面也都有极为不俗的创意,毛利人对于玉石的追求与中国人也不相上下,看得出来这都是度过了相当长时期的安逸日子才能够有这种心思与审美积淀的。这些在影片中也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可以说这部《鲸骑士》算是近年来表现毛利文化一部集大成者,非常成功。
------------------------------------------
这个系列是天舒为YouTube自己的频道做的文案,基本不配图,以便大家观看顺畅,如果:
想看到油管上天舒的视频,请移步YouTube,搜索“新西兰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