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捕捉到了530光年外, 一颗垂死恒星的表面细节
相关推荐
-
参宿四不会超新星爆发了!它变暗的原因,是长了巨型“雀斑”
从去年开始,这颗夜空中最亮天体之一的参宿四就开始逐渐变暗,从0.5等星降为1.7等,亮度差了3倍.我们知道,直径达到太阳约900倍的参宿四是一颗红超巨星,它已经进入到了演化的末期,很有可能会发生超新星 ...
-
为恒星守墓的行星
2021-10-19 07:17:50 来源: 牧夫天文 周一 · 知古通今|周二 · 牧夫专栏 周三 · 太空探索|周四 · 观测指南 周五 · 深空探测|周六 · 茶余星话|周日 · 视频天象 编 ...
-
新发现的超级地球!科学家直呼是镜子里的地球,恒星也极像太阳
在人类已发现的4000多颗系外行星中,像地球一样位于宜居带的不在少数,称得上是超级地球的也非常多.但是,能被称作是"镜子里的地球"的,却独此一份. (图片说明:系外行星假想图) 这 ...
-
400光年外,一个亮点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地球的未来已经上演
每时每刻,太阳都在给地球输送着光和热,正因为如此,地球上的众多生命才得以生生不息.然而这样的情况却不是永恒的,实际上,地球的未来并不乐观,因为随着太阳演化进程的持续,在大约50亿年后,太阳将会向地球露 ...
-
科学家正筹划在月球上建设巨型望远镜,据说能看到……
牧夫天文 中国最早的天文社区网站 原作:Becky Ferreira 翻译:风 校对:JackTong 美工:葫芦 后台:库特莉亚芙卡 李子琦 徐⑨坤 原文链接:https://www.vice.c ...
-
有95%的概率,20光年内存在另一颗“地球”,我们可能不孤单
地外生物,听起来是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概念.我们经常思考他们到底在哪里,却又从来没有真正见过. (图片说明:开普勒太空望远镜) 迄今为止,科学家已经在宇宙中寻找到了四千多颗系外行星,另外还有五千多颗等待 ...
-
8000光年处一颗垂死恒星正对准地球,若发射伽马射线暴人类或将灭绝
根据科学家的长期研究,对行星造成巨大毁灭性后果的宇宙物质,除了彗星.小行星外,还有一种物质那就是γ(伽马)射线暴.这种核辐射物质主要是对生物造成毁灭.据科学家们的测算,宇宙中许多可能曾经有过生命的星球 ...
-
霍金的警告当放屁?科学家曾擅自向12光年外的鲁坦星发送三条消息
015年7月20日,一项由霍金主导,俄罗斯硅谷企业家.亿万富翁尤里-米尔纳全额出资"突破聆听"计划启动,这是一项极其宏伟的外星人搜索工程,主要包含两个部分: 突破倡议:向距离太阳系 ...
-
罕见罕见,科学家在2.5万光年外发现类地行星,和地球相似度极高
在[科学有道理]栏目中,我们介绍过科学家寻找系外行星的方法,如径向速度法.直接观测法等等,都对恒星和行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根据人类现有的观测能力,我们发现的系外行星普遍距离都比较近,一般不会超过 ...
-
科学家无限放大:130光年外,最大白矮星正在形成,它即将爆炸
很难想象地球失去太阳的后果!因为没有太阳的光和热,地球将陷于冥王星般连氮气都冻成冰的世界,有了阳光,地球才形成了万千世界! 但没有人能想到的是太阳的未来将成为一颗白矮星,最终形成的大小可能比地球还要小 ...
-
650光年外两颗恒星在“厮杀”,欧南台望远镜拍到这一震撼的图像
自从人类具备了探索外星球的能力之后,人类对于宇宙的探索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虽然在广袤的宇宙面前,人类显得非常渺小,但是因为我们的科技比较发达,所以我们对于宇宙也有了更大范围的认知. 但是因为与重视在是 ...
-
五千光年外已知最大恒星,若取代太阳能直接把木星吞没!
我们银河系里有上千亿颗恒星,而我们的太阳远不是最大最强的恒星,最强大的恒星要比太阳强大上百万倍,红巨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恒星的典型代表就是我们太阳这样的,将氢聚合成氦产生能量,而红巨星已经耗尽了核心 ...
-
120亿光年外,科学家发现一个“原始银河系”,颠覆现有宇宙理论
宇宙浩瀚而神秘,相比于地球的局限,宇宙才是人类真正要探索的地方,只有搞清楚宇宙的奥秘,人类才算是真正成为一个伟大的文明. 探索宇宙的秘密,我们能够利用的就是科学的力量,在科学力量的帮助下,我们走出了地 ...
-
在400光年外的一颗系外行星上,科学家们发现了羟基
羟基是由一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官能团,在地球上非常常见,比如我们喝的酒中的酒精,就带有一个羟基.不过,科学家们最近在一个400光年外的系外行星大气中发现了羟基,这确实有些出乎意料. 这颗系外行星 ...
-
科学家在921光年外,发现一颗不应该存在的行星,这是怎么回事?
2019-11-17 19:04:49 来源: 蓝波科技举报 本文参加号 #科学了不起# 系列征文赛. 138亿年前,一个神秘的奇点发生了大爆炸,随后宇宙诞生.诞生后的宇宙开始不断膨胀,同时形成各种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