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到钱的记忆烙印是很深的

一个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不仅要看个人的奋斗,还要看入行的年份。

2003年兴全三巨头杨东、王晓明、杜昌勇聚义,这一年的校招他们从上海交大将董承非纳入麾下。用董承非自己的话说“现在人不知道2003年的股市有多惨,我本来是个热情的小伙子,一进场就被吓坏了,我成为了风险厌恶型投资者。” 熊市入场加上兴全基金偏谨慎的风格,董承非一开始就确立了估值为锚的投资框架。2008年董承非正式从明星基金经理王晓明手里,全面接管了兴全全球视野。那是周期股只手遮天的年代,看消费出身的董承非却积极配置了许多消费、医药公司。

这种配置曾让董承非在2009年的四万亿行情中表现平平,但在后来的调整中,钢铁、化工等周期股大跌。双汇发展、青岛啤酒、恒瑞医药等持仓则托住了业绩,让董承非一下子业绩就到市场前面去了。

董承非刚开始当基金经理就规模比较大,兴全全球视野从2008年到2010年规模长期保持在70亿左右。当时A股上市公司市值普遍不大,这个规模的钱其实很难管了。这也奠定了董买白马、低换手、长期持有的风格。董承非的换手率长期低于100%,公募行业的平均水平也在200%左右。

2011年双汇的瘦肉精事件对董承非是个很大的冲击,他一度在持股应该分散还是集中的问题上有过挣扎。有过一段时间刻意降低持仓集中度回避“黑天鹅”,从美国留学归来之后,在这个问题上收放自如了很多,组合配置更加均衡,行业更全市场化。


基金经理如此,普通的个人投资者也类似。入市的时间会有影响,真正的影响是“赚到的第一笔大钱”,赚到钱的记忆烙印是很深的。

喜欢买资源股、券商股的人都是在牛市吃过大肉的货。没有资源股的参与,叫个毛线牛市?顶多撒子“结构牛”……

喜欢做黑科、药、酒、军工的人都是在熊市入市的货。一开始就习惯了这种画风,后面很难调整“三观”……

喜欢做中小创都是在13-15年刚起家的货。毕竟,挖到第一桶金的记忆是难以磨灭的,一旦固化就不容易改变,直到盈亏同源……

喜欢做银行的,大部分都是风险偏好较低的保守派和比较业余但有自我认知的小散。2007年高潮留下的记忆也是一样难以磨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