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点心理学之632:宝宝送幼儿园的最佳年龄,入园前要做好那些工作。/躯体形式自主神经紊乱
到专业美文和精彩案例分析,尊享心理咨询。
治疗方法
病人大多就诊于内科的各专科门诊,常接受各种药物治疗和医生的保证。但疗效一般不理想。
认知行为治疗有效,如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功能紊乱,治疗步骤有三个过程。
复现症状:必须在排除器质性心脏病之后才尝试去做。具体技术包括让病人过度换气,直到屏住呼吸,这一过程可能使症状再现,然后让病人进入第二阶段。
对躯体症状再归因,纠正病人对症状性质的错误理解,使病人认识到,症状并不是即将来临的危难的信号,而是对焦虑和过度换气的正常反应。
治疗师可给病人书面的指导,告诉病人再发作时如何应对,对症状做实事求是的解释等。
指导中要提示病人减慢他们的呼吸,要病人记住他们过去出现症状,并没有威胁到生命,症状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应对策略,使用积极的自我评价,呼吸练习(8~12次/分的缓慢呼吸),避免摸脉搏等检查习惯、寻求保证和纠缠于症状性质的穷思竭虑等。
在治疗其他系统功能紊乱时,配合生物反馈、进行性肌肉放松训练、催眠疗法、应激处理技术、认知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效果更好。

今日精选案例分析
今日全球确诊病例累计34458762例,死亡1023476例。境外输入2875例。
宝宝上幼儿园的年龄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因为它关系着家庭和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现在普遍认为3岁左右,是进入幼儿园的间较佳年龄。那么实际情况究竟如何,到底什么年龄送幼儿园,对孩子和父母最为有利。
王女士把四岁多的孩子送到幼儿园,午休时间老师打电话,说孩子尿湿了裤子,刚换好不久,又把水杯打破,水撒了一身,只好让父母送来衣服。如此这般连续折腾了三个多月,方才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
李女士的孩子不足3岁,就送到了幼儿园,孩子基本都能较好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环境,虽然年龄不大,但没有让老师和家长过多操心的地方,这得益于此前与。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孩子的年龄并不是送幼儿园的决定因素,而是与家长入园前的引导和训练密切相关。
过早送幼儿园,由于孩子自理能力差,难以适应幼儿园的环境,甚至影响孩子今后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一般来说,2岁以后,孩子的生活能力和语言能力较强,通过良好的训练,就可以送幼儿园。
3岁以后,是孩子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形成的黄金期,适当训练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岁是孩子送幼儿园的最佳年龄,送幼儿园前要注意各种基本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如厕能力,是孩子最基本生活技能,如果没有训练好,在幼儿园经常尿床尿裤子,不仅老师和家长麻烦,孩子也受罪,同时还可能遭到小朋友的嘲笑,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表达能力,是孩子解决问题的基础,孩子在幼儿园遇到问题要知道如何说,受到欺负要敢于说,否则会产生抵触情绪,影响孩子的情绪表达。
吃饭能力,自己吃饭和喝水使孩子的基本生活能力,要养成独立吃饭的能力。不要追着孩子喂饭,吃饭时不要边吃边玩等。
同时要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不挑食、遵守纪律,讲文明懂礼貌等
如厕能力可以从一岁以后开始训练,多让孩子参加社交活动,培养交际能力,和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一岁半后可以让孩子,逐渐学会自己独立吃饭。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