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辉 | 明代梅家庄“杨门三俊”关系考辩

明代梅家庄“杨门三俊”关系考辩

文/彭辉

在明万历年间,流曲梅家庄杨氏一门,“兄弟三武举,伯侄双进士”,显耀门庭,名扬乡里。三武举指杨卫国、杨定国、杨四聪,世称“杨门三俊”;双进士指武进士杨定国、明通进士杨日升。此前坊间曾误传杨四聪与杨卫国为父子关系。笔者新近考证:“杨门三俊”实际上是同宗三兄弟,“双进士”为同宗伯侄关系。现将考证过程叙述如下,以飨读者。
考证一:据明游击将军碑所载,杨卫国、杨定国为同宗兄弟
在梅家庄东西巷道路旁,曾倒卧一通《明故甘肃标下游击将军杨卫国墓碑》,宗弟杨定国撰文,宗侄杨日升谨书。碑载杨卫国与杨定国“生同宗,举同季,宦又同地。”俩人年龄相仿,同为邑学生,且都喜好拳术骑射。后因科考不第,哥俩遂改文从武,于万历十四年(1586)双双考中丙戌科武举人,又同在陕西行都司任武官。
杨卫国,字希康,別号靖寰,生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五月十三日,22岁中武举,历任西安后卫署赞画(参谋)、山丹卫守备、游击将军(从三品武官),屡立战功。其宗弟杨定国,号希于,生卒年月不详,推测其年龄略小于宗兄,历任陕西行都司晋秩署佥事、军政掌印、庄浪参将、宁夏副总兵都督,从二品武官。清光绪县志载:“历武职俱有战功,常在西陲时繋名王,巨敌闻之莫不丧胆,后镇守朔方,军威颇振。”
考证二:从县志所载武举名录研判,杨四聪与杨定国是同辈人
杨四聪出生时间不详,清光绪县志载:“杨四聪,前明文庠(县学生),后改文就武,中万历庚子科武举。”即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中武举,这比杨卫国、杨定国中武举的时间晚了14年。而此时杨卫国任山丹卫守备,杨定国身居行都司军政掌印要职。根据三人中武举的时间先后推算,杨四聪年龄要比杨卫国小很多岁,故不可能是父子关系。杨四聪中武举后,吏部尚书孙丕扬曾赋诗《河华吟》赠曰:“峰三汲,万古高,君家三俊俱人豪。两难边塞铺鸿略,仲子武闱展龙韬。圣明推毂重贤哲,而况赳赳又一杰。”诗中“两难边塞铺鸿略”,喻指杨卫国协守山丹卫;“仲子武闱展龙韬”,喻指杨定国武举科考名列前茅;“赳赳又一杰”,指杨四聪乡试考中武举人。据梅家庄杨氏后人说,这三个人都是东院这一门子的。那么惟有一个可能,即“杨门三俊”是平辈同宗兄弟。
考证三:由存世《杨氏神轴》证实,杨门三俊确为同宗兄弟,杨四聪独子杨日升
最近,笔者根据搜集的史料及《杨氏神轴》,重新整合了一份《梅家庄杨氏世系图》。因史料匮乏,传承支系未能详尽。从世系图中可以看出,杨卫国祖父杨琏,曾祖杨文礼;而杨定国这一支缺乏史料,先祖名讳不详,但属东院这一门确信无疑;《杨氏神轴》载,杨四聪父杨一正,祖杨鉞,曾祖名讳不详。相对明确的是:杨卫国、杨定国、杨四聪都是始祖杨六爷的第八世孙。根据宗兄宗弟称呼习俗推测,“杨门三俊”的曾祖似应为同一个人,即第五世先祖杨文礼。若此,“杨门三俊”即为五服之内的近门同宗兄弟,杨卫国行一,杨定国行二,杨四知行三,杨四聪行四。
《杨氏神轴》载杨鉞有两子,长子杨一中,次子杨一正;杨一中子杨四知,四知无子;杨一正子杨四聪,四聪独生子杨日升,同时兼祧长门,是为杨四知嗣子。神轴所列杨四知与杨四聪因子杨日升同封为奉直大夫,杨日升生母、继母、嗣母皆封宜人。明末清初关中名儒李因笃在《三瓻斋诗序》中写道:“杨太舅事嗣母(指继嗣伯母)也,寝门之意甚备,母老而失明,先生晨起必躬身自舐濯之,凡数十年不衰。”这段话是说杨日升伺候伯母非常孝顺,同时也证实杨日升兼祧伯父杨四知一门。
考证四:查阅史料记载表明,杨定国、杨日升伯侄文武双进士
清光绪《富平县志·选举篇》载:“杨定国,万历乙卯科武进士,副总兵都督。”即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宁夏副总兵都督杨定国殿试及第。时年约五十岁左右,足可见杨都督身强体健,武功高强,文韬武略,果然名不虚传。
其宗侄杨日升,字旭孟,号白石,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自幼天资聪慧,机敏伶俐,九岁既能文。明天启元年(1621)辛酉科中举,明通进士第六名,授官河南陈留县教谕。历任陕西临晋县(大荔)知县、山西高平县知县,明亡居家赋闲。清顺治四年任河南辉县知县,同年调任湖北黄冈知县。历任四县县令,多有建树。清顺治九年,升任浙江嘉兴同知,即知府副职,正五品官。任职不到半年,因病乞休而归故里。据清雍正《陕西通志》载:“家居喜宾客,矜然诺诗文,瑰丽有六朝风,得之苦吟,力索者为多。”
历览明清史册,流曲梅家庄杨氏一族,世代以耕读传家,学文习武,文臣武举累世辈出,尤以“杨门三俊”光前裕后,堪称名门望族。今之梅家庄杨氏家族,人口众多,支系庞大,民风淳朴,重教笃学,立业成名者星光璀璨。诚愿后来者弘扬先贤遗风,有志者事竟成!

(本文撰稿过程中,深得流曲张继周老师指点,诚表谢意。2021.06.28写于北京)

讲述富平人的故事,

凝聚富平人的力量,

弘扬富平人的精神,

打造富平人的品牌!

富平人投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