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县北侯疃村西北角的古墓找到主人了
记得去年冬天,我在北侯疃村西北角碰到一个大土堆,正面还有一方小庙,土堆上长着不少杂草和乱树坡子。
当时我知道这是一个古墓,是崔氏古墓,但是,墓主人到底是谁?闹不清,文章发表后,看得人不少,但是,没有留言说这是谁的墓。
昨天,为了找徐疃村的一些资料,我浏览安平县志,无意中看到崔寔墓的照片,呀,这不是北侯疃村西北的那个古墓吗?

而且介绍古墓的资料也差不多:崔寔墓位于安平县城西南黄城村东南500米处,人们俗称:三窑四圪垯,就是说这座墓原来有四座土丘,现仅存一座,封土高2米,面积约400平米(我觉得没有这么多,顶多200平米),该墓为砖砌多室墓,墓室平面呈十字形,叠涩顶。
这个墓是省县文物保护单位,但是,没有牌子。
那么,崔寔是谁呢?
历史上的崔寔可以大名鼎鼎的人物,资料上这样说:
崔寔(约103年—约170年),东汉农学家、文学家,冀州安平(今河北省安平县)人,是文学家崔骃之孙,崔瑗之子。
元嘉元年(151年),上《政论》。后任议郎、五原太守等职,有惠政。著有中国古农书中“农家月令书”这一系统最早的代表作《四民月令》,该书反映了东汉晚期世族地主庄园一年十二个月的家庭事务的计划安排,对后世进行农事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崔寔少时沉静,爱好典籍。父亲崔瑗去世,减卖田产,修起冢茔,建立碑颂。葬后,隐居在墓旁,资产用尽,因穷困,以贩酒为业。当时人多因此嘲笑他,但崔寔始终不改。但也就是够家用而已,不致力于盈余。服丧完后,三公都来征召,他都没有应召。
崔寔的政治理论主要体现在《政论》中。《政论》具体的内容有提倡节俭,禁止奢僭,反对贪污压榨,主张地方官要久任,提高官吏待遇以养廉,以及实行徙民实边来调整人口与耕地的比例等。
崔寔在法制问题上,主要有以下观点:认为“刑罚者,治乱之药石也;德教者,兴平之粱肉也”,“德”、“刑”的用途,因时而异。当时是“承百王之敝,值厄运之会”的乱世,应当用重刑治理。他赞扬汉宣帝采取严刑峻法,使社会安定;批评汉元帝奉行儒术,“多行宽政”,成为西汉王朝“基祸之主”。
但是,历史记载他两袖清风,家境贫寒。建宁三年(公元170年),崔寔去世。去世时家中一无所有,《后汉书·崔骃传》中称“家徒四壁,无以殡殓”。留下的只是空空四座墙壁,既没有家具陈设,也没有金银财宝。他生前的好友光禄勋杨赐和太仆袁逢等人合起来出资才买下棺椁将崔实埋葬,曾为包头故地五原太守的崔实才得以入土为安。

那么,这么大的封土是谁封的,不是说很穷吗?这是我心中的疑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