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水悠悠》连载】孟宪洲丨切薯干

切薯干

作者/孟宪洲

“红薯面,红薯馍,离开红薯不能活”。

农村大集体年代,最伤脑筋的农活要算上分了红薯切薯干,晒薯干,收薯干了!工序非常繁琐。但是,这个农作物却在关键时候还能派上大用场。它是几代农家人的命!有几代人就是靠吃着红薯长大的。

记得那时候,一家三口人,按说秋季刨罢红薯,也分不了多少红薯,除了留一少部分贮藏起来作为贮备粮食外,为了越冬度春荒。每次分罢红薯后会连明彻夜的找推红薯刀子,一片片切下来,有人切,有人摆放,或在刨过红薯的耕地上晾晒,或在河滩上晾晒,当然在河滩上晾晒是最佳的选择,一是易干便拾,二是即使天下一点小雨,也不会霉变。当然,河滩面积有限,早早就会让人圈为已占,这是要看你的动作快不快,每年晾晒红薯干的面积应在百十平方内,可这一片片,一刀一刀地切下来,没有三四个小时是完不了工的,还要看每人的切片技术。

我十来岁时,伯母已经五十多岁,留着一双小脚,身小力薄,干起活来笨手笨脚,人手多的户家,干净麻利快,天一擦黑便收拾家伙回了家,而当时伯父不在家,一老一少,趁着月光在地里一人切,一人摆,直到晚上八九点还在地里摸索。此时,只听见切红薯片的嚓嚓声和虫子的吱吱声,秋天的夜,已经有些凉意,甚至感到冻手,一连几小时的一片片摊开摆放,这种机械性动作,倍觉身累,加上又饿又冷又困,此时感到莫名的无助……这个活计虽然比不了割麦打场,但跪曲着身体,一直蹲在地上的感觉也是困乏不堪,每当此时,我便心想,这种艰苦的岁月何时才能结束。

累也罢了,有些时候,秋雨说来就来,每当天气骤变,人们会携老带小一窝蜂地向晾晒薯片的地方冲去,特别薯片快要干的时候,可不能让雨水给糟蹋了,收到屋里才放心,有些时候急起来根本不是一片片地捡到箩筐里,而是用手先搓成一小堆一小堆的,然后装入麻袋,没有麻袋的就用棉布床单,大包小包扛的扛,拉的拉,搞得人们半夜也会累出一身汗。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收到用秫秸编织的苫子里,立起来,用绳子围上一道两道三道腰箍,红薯干就圈在里边,既能通风,又好食用,犁耙锄头上墙,进入冬季,将红薯干用粉碎机或用手工打碎,掺进小麦面可以擀面条。纯红薯面可以蒸馍,也可以做蝌蚪面,改善生活。红薯干,在我家它的用场就更大了,做稀饭时放上几片,可以代替馍。放学回到家里,没有馍充饥,可以摸几片嚼着当馍吃,止得了午饭前掏心掏肺的饿。在我上高中的时候这个粮食也是我每周不可或缺的伙食,每周带六七斤玉米糁,带五六斤红薯面,小麦面有了带三四斤,没有了就靠玉米糁、红薯面糊口,以至于高中毕生后,落下个胃病,严重产生胃酸,每当下地劳动时,胃刀割一样的疼痛,酸水顺嘴往下流,直到后来有了小麦面馍充饥,这个胃病没吃药竟然好了。

作者介绍

孟宪洲,亚圣孟子第七十二代嫡孙。笔名:丑牛,号:黄城山居士,农历辛丑年六月二十二出生,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本科学历。高级书法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法学会会员,河南省黄庭坚书法艺术研习院院长,河南省诗词学会会员,平顶山市诗词学会副主席。叶县政协委员。

从事书法创作40余年,参加过全国、国际书画大赛百余次,在泰国、日本、加拿大、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书画大赛中多次获奖。2016年12月在湖南长沙举办了首届个人书法展,成为第二位在湘办展成功的中原书法家。之后参加了北京、徐州、绍兴等地举办的国内、国际书画展,均获殊荣,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人民日报》、香港华人台等20多家媒体相继报道。被国家权威部门授予“当代最具影响力书法家”、“中国百杰书法家”、“世界儒学书法大师”等资格称号。有大量作品被国内外收藏家、商家、友人收藏。

特此声明

凡是作者投稿《智泉流韵》的各类文章都属原创首发,本刊严打剽窃,拒绝抄袭,文责自负。文章配图来源于网络。

主  办:  

   智泉流韵文化传媒

协  办       

全国十佳孝贤组委会;
河南孝贤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平顶山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工作委员会;
河南智泰实业有限公司;

主创人员

总编辑:  郭进拴 

主   编:  李建设 

执行主编:郭方向

副 主 编: 郭向敏

责任编辑:张   瑞

               张婉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