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炳森隶书古典兵法,笔法古朴稳健华丽,被誉为学隶书的必选好帖

隶书的起源及隶书的创作现象表现简述;

  隶书是在篆书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的,所以经常有人讲“篆隶不分家”,“篆中有隶,隶中有篆”。当代书家时常以篆书的笔法和隶书的结构来进行创作探索,取得了通常状态下所得不到的艺术效果,增加了意想不到的审美情趣。篆隶结合是指将隶书和篆书结合在一起写,在用笔上表现为线条的圆浑,多使用中锋,在结体上也是方折的体势较少,多取圆势。书家们将篆书严谨的结构,圆润的线条融入到隶书中,淡化了隶书波挑和波磔的特点,仿佛回到了篆书向隶书过渡的阶段,甚至某些字完全是篆书的写法,有的在一个字之中既有篆法,又有隶意。

  当代隶书创作的异变现象,并没有背离传统,而是学习和借鉴了传统,是书法家通过对传统书法的挖掘和研究之后,取法传统书法中一向不被人们所重视和熟知的一部分作品和资料(在许多是新出土和新发现的资料)的基础上,从而形成的新的创作倾向。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一成不变是不可能的。其实艺术的发展总是遵循着由烂漫自由到规范端严,又由规范端严到自由烂漫的发展过程,所谓先规矩,后变化,是人们学习艺术的必由之路。

  当代隶书创作也呈现出丰富多变的势态,无论在取法对象、表现形式还是风格特征、审美观念等诸多方面都与古人有别。这一变化使当代隶书创作形成继汉代、清代碑学期后又一发展高潮,揭示并分析这一流变,对促进当代隶书创作走向深入具有现实意义。古代书法史上隶书的发展经历了两次大的变革,即先秦至汉时的“隶变”与汉隶的繁盛、清代碑学期隶书的复兴。

刘炳森隶书欣赏:

书者介绍:

  刘炳森,字树庵,号海村,幼年自号刘五先生。1937年8月出生于上海,祖籍天津武清。自小严格临帖学书,1949年11岁时便名扬乡里。1957年19岁时因其文采、书法超众,被当时研究书法的权威机构“中国书法研究社”破格吸收为最年轻的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书艺向以隶、楷著称于世,并兼长行、草。传统功力深厚,书风凝厚稳健而又俊逸潇洒,其出版物总发行量达200余万册,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书道艺术造诣为世界各国书法界人士所熟悉和称道,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当代隶书的取法及汉隶的气象简述:

  当代隶书在取法上不再仅仅依靠于汉碑隶书,而是包括了汉碑、简牍、帛书,甚至包括出土的古代所有字迹,在用笔上采用整合的方法,将篆、楷、行、草的笔法运用到隶书中,有意地弱化金石气,强化书卷气,尤其隶书“草化”更成为一种时尚,成为当前隶书创作的流行风。但冷静地分析当代的隶书创作现状时,发现隶书创作处于从碑派书法产生以来的最低谷,很不尽人意。

  表现大汉气象,营造稚拙古朴的艺术效果是他们共同的追求,而充分重视到“空间—笔画”在隶书不同发展阶段的特色,则成为他们挖掘汉隶形式内涵的重要途径。汉隶作品由于年代久远,往往石面剥落残损,刀锋笔锋模糊不显,在纸面上表现这种浑朴的金石效果成为许多书家梦寐以求的目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