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华: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谈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笔者重温原方,结合个人体会,试对其和法探讨如下。
《伤寒论》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与小柴胡汤。”此系风寒之邪束于肌表,阳气郁结,得不到畅达,郁结于里,而致表里不和,少阳枢机郁结。故以小柴胡汤和解,使阳气宣通,表邪外解。如李某,女,35岁。感冒后,与人争吵,故头痛甚,恶寒,胸肋胀满,小腹痛,脉弦,苔薄白。此乃外来风寒,内而肝气郁结不舒,阳气受阻(阳微结)。用小柴胡汤和解,开少阳之郁,通阳气之结,表邪疏散,故服4剂而安。正如刘渡丹教授所指出:“本条应用小柴胡汤治疗既有表症又有里症的阳微结,实为推广了柴胡剂的应用范围。”
《伤寒论》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吴谦注:“伤寒脉得浮涩,营卫不足,脉得沉弦,木入土中也,……所以先用小建中汤,……或不差,必邪尚滞于表,知涩为营卫不通,弦为少阳本脉,故与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因能调和肝脾,使枢机运转,气机流畅,和中止痛。曾遇莫某,女,45岁。腹痛10余天,其痛时作时止,按之减痛,泛酸,胸腹不舒,不思饮食,脉弦,苔薄白。此为肝脾失调,肝气郁滞,木乘脾土。用小柴胡汤加白术、白芍、以疏肝理脾。肝脾调和,气机条达,故用3剂诸症均解。诚如《 张氏医通》云:“少阳主治”,“全赖胃气充满”,“其用人参、甘草补中者,以少阳气血皆薄,全赖土膏滋养,则木气始得发荣,既是胃和则愈之意。用姜枣和胃者,不过使半表之邪,仍从肌表而散也。”
《伤寒论》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博,结余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谓胆寄于肝,地逼气通,是其邪必从腑入脏,……至其治法,亦不出小柴胡和解表里之法。”徐忠可云:“肝与胆相表里。胆因肝受邪而病如症。肝为脏,胆为腑,少阳为胆之经脉,肝与胆互为表里。肝胆之一脏有病,则必相互涉及,每致肝胆不和。”如?某,女,58岁。患胆囊炎三年,纳少腹胀,微恶心欲呕,口苦耳鸣,右肋下隐痛,苔薄白,脉弦。此系肝胆不和,故用小柴胡汤加郁金、山楂、枳实开泄肝胆之郁结,推动气机而使六腑通畅,肝胆安和。此方加减二十余剂而病廖。
郭子光教授指出:“小柴胡汤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有和解少阳、疏利三焦、调达升降、宣统内外、运行气血的功效,是和解法的首选方。凡阳气郁伏,热入血室,少阳兼有里虚,少阳兼涉阳明,以及厥阴还出少阴之证,皆可随症加减而运用。”小柴胡汤虽然药性平和,作用也缓和,但也不可肆意滥用。切记程钟龄告诫:“有不当合而和者,入病邪在表,未入少阳,误用柴胡,谓之引贼入门,轻则为疟,重则传入心包,渐变神昏不语之候。亦有邪已入里,燥渴谵语诸症丛集,而医者仅用柴胡汤治之,则病不解。至于内伤劳倦,内伤饮食,气虚血虚,痛肿淤血诸证,皆令寒热往来,似疟非疟,均非柴胡汤所能去者,若不辨明症候,切实用药,而借此平稳之法,巧为藏拙,误人匪浅。”这实乃经验之谈也。